物理教学中的性学习

点赞:3681 浏览:123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由教师或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实验、自学、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科学结论,在未知的境界里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力图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智能锻炼与开发创造良好条件.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它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法,忽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片面追求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教师“注入式”的教,学生机械地接受.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认为,传统的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的事实或有关科学原则的教条,然而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并不关心.学生掌握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被忽视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发现学习”方法.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他主张,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进行再发现,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并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种“发现者”并不是让学生发现至今尚未发现的知识,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对人类是已知的问题.

一、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它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它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且使学生能领略到科学家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学生经多方面的探究,能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和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很多实际问题不是只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而必须利用多学科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才能解决.例如在《氟利昂冰箱与环境》这一课题中,就必须了解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氟利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臭氧空洞,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人类采取的对策等.这些就需要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研究课题通常是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有些是学生没学过的,所以就必须通过一定途径去查找相关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一般可从图书馆查找资料,从网上下载或咨询专家等渠道收集信息.收集好资料后,还必须经过分类、加工、处理信息.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方法的思维训练,养成重视实践、尊重事实及逻辑推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让学生成功,使他们体会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是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取之不竭的源泉”.确实如此,在学生学习兴趣上,实用性和肤浅性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由于兴趣促使他们通过艰苦的努力获得的学习的成功,这种成功后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乐趣持久稳定地保持又推动外来动机顺利地向内在动机转移,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使兴趣―学习―成功得到良性循环.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提出研究课题.(2)进行科学猜想,提出检测设,设计研究方案.(3)数据、信息、资料的收集.(4)信息的处理.(5)分析、总结、形成成果.(6)交流与评价,修改与完善课题.(7)问题的解决.程序流程图如下:

现说明如下:

1提出研究课题.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研究课题可由学生在查阅有关资料,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提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充分讨论他们提出的各种课题,学生提出的课题并非都是值得探究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筛选,指出切合实际的,与学生能力、兴趣、生活、社会环境有关的及需要查阅参考资料和能提出检测设的作为研究课题.若学生对提出研究课题有困难,教师需指出研究课题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探索性物理实验、科技制作、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等,为学生缩小选题的范围.对个别差一点的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出.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可提出“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研究课题.讲浮力时,可提出“验证阿基米德定律”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提出的研究课题难度要适宜,避免过难的课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刚开始研究时,应以小课题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课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

2研究过程

在确定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他们提出各种检测设,并展开讨论,进一步提出研究方案:研究目的、所需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的测量记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定好研究方案后,进入方案的实施阶段.①信息资料的收集.可通过上网、查阅书刊及杂志、问卷以及访问专家.②信息的处理.对收集的资料整理出对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淘汰边缘的部分,然后归纳、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③初步成果交流.在此时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大胆探索.必要时还必须修正原来的研究方案和原先的检测设,甚至放弃原来的方案而重新按新的方案进行研究,直至问题的解决.

物理教学中的性学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研究成果及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可以是小科技制作的说明和经验介绍、小调查研究报告、小论文、制作的模型、主题演讲、研究笔记、活动设计的方案等形式.对课题研究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体验.一般可以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个人最佳学习方式和策略、与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友好共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予以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我认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它需要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而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研究性学习不宜在课堂教学中频繁使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课题宜小,能用所学的知识而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且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最好.对于较大的、综合性的课题,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1)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大部分的物理定律都是由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到,将它改成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得来的艰辛过程,也为学生学习物理定律提供事实依据.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学习,我们可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法出发,提出“设计实验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课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便可得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如“电磁感应”的学习,教师通过“电能生磁,反过来,磁能否生电”的设问提出研究课题.学生通过不同情况的导体在磁场中的各种运动情况的试验,找到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体会科学家十年的艰苦努力.还有比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等都可改成研究性学习进行尝试.

(2)学生分组实验.在以往学生分组实验中,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和知识应用性实验,且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记录数据的表格都已写好,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按实验步骤操作就可完成实验.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属验证性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属知识应用性实验,但它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可将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关系”、“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改成“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凸透镜成像”改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通过研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践、实验观察、操作度量、分析思维、讨论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3)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鼓励他们提出各种检测设,从而提出可行的研究课题.如“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本是演示实验,将其改成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实验得出结论.又如《乐音的三特征》中的“音色”,书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此概念对学生是一个疑点,学生便可据此提出课题,通过研究性的学习,便可进一步理解此概念.


(4)其它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如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要用化学知识测物理量,与现代技术相联系的问题:“航天技术”、“新材料”等,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菜刀上的力学知识”,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这些大的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而提出.由学生个人独立或组成学生小组在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