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在体育专业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点赞:5893 浏览:191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就是在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利用归因理论的原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尽快的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

关 键 词:归因理论田径教学运用

一、归因理论综述

归因,又称归属,它是表示对他人或自己的某种行为或倾向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也是指人们在主观上如何把某种行为表现或倾向归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属性,建立他们之间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

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是海德(Heider),他于1944年总结了归因理论重要性的一些观点,并且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分为两种,即:个人力量和外部力量.他认为个人力量由能力和努力两因素组成,外部力量则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两因素组成,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的一维理论.二十多年后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归因方面的研究者才开始探索归因形成的情景.

归因理在体育专业田径教学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运动心理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0世纪70年代初归因理论一直是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十分感兴趣的一个有影响的理论.维纳(Weiner)及其学生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维度理论模式,即:增加了稳定性和控制点两个纬度.能力和任务的难度是稳定的,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

二、归因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

在体育技术课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越大的项目,归因理论的指导作用越大;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越好的学生,归因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明显.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归因理论在不同难度项目中的运用.根据三维理论,任务的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在田径课的教学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田径课的教学中,不同的项目难度各异,如:背越式跳高、跨栏等项目不仅教学过程难度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跨栏步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起跨点的位置男生距栏应在2.0米-2.2米之间,女生的起跨点也应在1.8米-2.0米之间(素质很好的学生起跨点的位置可以稍微有所不同).而在教学过程中,男生大多在栏前1―1.5米之间起跨,女生更近些,学习过程中形成跳栏,水平速度的损失加大,为过下一个栏增加了难度.在实践中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害怕受伤等恐惧心理所致.在教学中针对这一原因,首先,向学生示范跨栏步技术,让同学们了解起跨点越远,动作越舒展,越容易形成正确的跨栏步技术.然后,讲述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通过多次示范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然后从低栏开始学习,技术规范以后增加栏的高度,再学习时学生很快就能适应高栏的学习.通过以上用归因理论进行指导,学生在1―2个学时内就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跨栏步技术.在短跑途中跑教学中,根据传统的观点,重点解决步幅与步频的关系以及无氧耐力训练.本人根据大量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的图片、录像及有关资料,利用归因理论进行分析发现:高水平的运动员不仅要有较高的频率(如:约翰逊在30―60米是平均步频为5.37步/秒)、较大的步幅(约翰逊在80―100米是平均步幅为2.49米)以及合理的蹬地角度,在途中跑时他支撑腿的膝关节在脚离地前没有明显的伸展阶段,“扒”的意识很强,支撑时间特短.他约为0.082-0.084秒美国优秀运动员为0.095秒,中国优秀运动员为0.088秒.后蹬角度小,大小腿折叠速度快,两大腿剪绞幅度大,腿步动作舒展而有实效,身体重心起伏小.这些都是获得高频率,高速度的条件.据报道他的途中跑的最高速度为11.37米/秒.另外,传统的落地方法是着地、缓冲、蹬伸.在优秀运动员录像中显示,他们能够把落地缓冲结合为“前扒”式着地技术,增加腾空时间,减少落地时间从而提高了成绩.在途中跑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归因成果来改变传统的落地技术,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动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对运动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归因分析.拉塞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力属于内部的,通过练习可以提高的,可变的和受别人影响的因素(拉塞尔R―Russell1982年).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学生之间运动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别,采用归因理论的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体育系03级女生班跳远腾空步教学中,有三位同学赵×、李×、谢×,同时出现腾空低.经过细致观察分析发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利用归因理论的指导,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告诉她们注意观察赵×腾空低的主要原因,然后让赵×做三次腾空步动作,最后一致认为赵×在身体素质、弹跳力、速度、爆发力等在班内均属上等水平.主要原因是助跑的最后一步拉大步,造成踏板制动,经过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指导,在一节课内解决了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归因指导.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境与归因指导.拉塞尔1982年对维纳的三维理论中的四个归因单子进行了调整.能力、任务的难度和运气都归属于不可控制的原因.此外,他把“心境”放到了维纳提出的“努力”的位置上.被维纳看作是内在的,不稳的归因“努力”,拉塞尔把它归属于惟一可以控制的原因.拉塞尔的这一分类系统,更强调了努力是一种最可行的归因,因为这里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努力,也包括了他人的努力.


在实践中,本人始终注意这一归因单子的作用,充分利用“心境”这一可控制的归因,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在每次课上都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在05级3、4班(3班男生,4班女生)跨栏跑全程教学中,针对这个项目的特点:技术复杂、连贯性强,要求学生学习时要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学一般表现出勇敢、顽强,一旦一次通过全程,下面的练习就不成问题.但对女生班来说这就很难做到.在教学中首先采用对比训练,利用归因理论,针对个别做得好的同学分析原因,消除心理障碍,多鼓励,充满自信,使她们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努力程度,较好的完成了这个项目的教学任务.

4.内、外部归因的作用.在运动训练和教学中,如何正确利用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对运动员继续训练,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有很大的关系.瑞安(Ryan1981年)、杜凯(Duqum1978年)和罗伯特(Robets1980年)的实验证明:如果一个运动员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就说明他认为下一次可能不会失败.但是,如果运动员只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则说明他认为下一次还会有同样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归因理论的指导下,把成功与失败作出适当的归因来提高他们的员或学生实际情况的归因对运动员进行指导,以便提高运动员或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