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的美育与大学生个性培养

点赞:6399 浏览:218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文学概论》课程中如何对大学生实施美育与培养个性呢?笔者认为,“文学四要素”理论为我们对大学生实施美育与个性培养提供了四个切入点.

关 键 词:文学概论美育大学生个性培养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四要素”理论为我们对大学生实施美育与个性培养提供了四个切入点.

一、通过生活中的美进行大学生个性的陶冶

1.自然美是指以自然事物为对象所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自然可分为经过人们改造过的自然和没有改造过的纯自然,前者渗透着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是人化的自然;后者因为人们可以从其身上寄托理想和希望,或者把它与社会生活作类比而赋予它以各种含义和想象,还可以把它拟人化,因而它给人的感受也是美的.欣赏自然美能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可以陶冶心灵,提高人的品格精神与文化修养,还可以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倾心,使他们在领略自然形式美的基础上产生与人的品格精神相契合的象征美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社会美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社会实践的美、社会环境的美、人的美.在社会生活美中,不仅体现着人的高尚道德风尚,而且反映出人们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和愿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是美与善的结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无数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如雷锋、焦裕录等,都是社会生活中美的典型.利用社会生活美进行美育,首先是选择那些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崇高理想的追求.当然,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落后和丑恶现象,批评落后,鞭挞丑恶,使学生从对比中分清美与丑,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美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丰富发展审美感觉和文化知识,完善和提升人的文化品格.

3.艺术美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的修养.

《文学概》的美育与大学生个性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通过作家高尚人格精神美进行大学生个性的启迪

作家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古人云:“有一等襟抱,才有一等真诗”,人格境界不高,也就难以创作出能够打动人的好作品来.中国古代文论有一种观念,叫“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应从审美的角度感受、体悟作品丰厚的意蕴美的同时,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并在感悟中接受作家价值取向中的精华,以促进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与奋发的进取精神的养成.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物,差不多都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忧患意识,有一种大慈大悲的胸怀.这忧患和慈悲使他们具有一种赴汤蹈火的大无畏气概.这就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美.

三、通过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对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独特的文学形象,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因此,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文学形象的方法,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学形象的历史和时代意义,让学生深入领会文学形象的典型性,发现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欣赏和再造想象,进一步丰富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这不仅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能使学生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加深,自我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与思想得到愉悦、升华.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大学生面对一个个生动的,特别的文学形象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学习模仿,这是一种较明显也是较浅层次的塑造自我的方法,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可以在审美的最高层次,通过反观自我来达到对自身的认识和重塑,这就需要认识到文学的个别性.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水浒传》中的武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都是独具个性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就其优点而言,个个都形态生动、感情丰富,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就其缺点来说,则受到了个别性的局限,超脱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在大观园中是美的、脱俗的、可令我们欣赏的,如果将其从大观园里拽出来,放在生活现实中妻子或母亲的位置上,那么她就会变成鼠肚鸡肠、疑神疑鬼、俗不可耐的一个角色,这时她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与反观,会让大学生学会对人物性格的全面评价,对人物命运的客观认识,在品评文学形象的同时就对自身的性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重新塑造,令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因此,在欣赏文学形象时,大学生要学会从文学形象的个别性的感受和关注,深入到对生活现实的普遍关照和沉思.

对人物形象的关注如此,对自然形象的关注也是如此.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句中普通的青山、绿水和原野,大家看惯了,不以为意;但诗人却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和情感色彩,把它们联系起来,让它们变得不普通了,变得意味深长.这些自然形象,不仅深深印在读者的心灵上,而且不知不觉间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然、人生甚至苍茫宇宙的某种感怀.这种直观个别、却神游九天的迩思遐想实际上使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的表面深入到普遍性的真理.

四、通过读者文学接受中产生的文学情感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境界的开拓和提升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作用于个体的感性与情感的层面,着力于保持人的精神的和谐与健康.文学接受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接受者会依据自己的情感需要与受文学作品的感染程度而产生种种的情感变化与反应,其主要方式就是宣泄与补偿.宣泄是指接受者某种被压抑的情感通过作品的渠道得到排遣与疏导,从而导致心理的平衡和愉悦.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会因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利害关系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功利性.这些不可能得到现实的全部满足,有的立刻被放弃和遗忘了,有的却潜存下来,形成某种情感压抑.这种受压抑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心理能量,当它逐渐淤积而找不到出路时,就会引发心态的失衡与变异.文学作品的“煽情”与感染作用,使接受者感同身受,某种被压抑的情感在重复激发中得到宣泄,因而减轻了这些情绪的内心压力.悲剧唤起人生的不幸感和同情之泪而冲淡接受者的内心痛苦,生活中的受挫者吟诵前人忧郁、感伤的诗句来排遣自我情感,都是这方面的例证.所谓补偿,是指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借助文学作品得到弥补和替代性的满足.人的情感体验是有限的,而情感需求却是多方面的.当接受者在现实中感到情感贫乏或需求受阻时,文学作品能够使他得到检测想的满足和的达成.据西方学者的阅读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女读者之所以爱读罗曼司,是因为罗曼司使她们能够暂时地摆脱为为人母的琐碎事务等罗曼司还为这些家庭主妇们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机会.她们从罗曼司中得到的是希望、安慰和知识.”文学的补偿作用既使人暂时满足,又使人长久地不满足,但它开阔了接受者的情感世界,使他体验到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情感.

情感的宣泄与补偿必然导致情感的升华.也就是说接受者的自然感情、生活感情与作品中的情感合二为一,上升到一种艺术情感.它意味着对现实情感的解脱或超脱,同时又使现实情感得到净化、丰富与提高.文学对接受者情感体验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接受者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情感体验与认识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受熏陶、受教益的过程.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检测、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在人间》塑造了初涉人世的“我”,他生活困苦却养成了读书的嗜好,“书籍使我变成不易为种种病毒所感染的人.我知道人们怎样相爱,怎样痛苦,不可以逛妓院.这种廉价的堕落,只引起我对它的厌恶,引起我怜悯乐此不疲的人.罗庚保黎教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被环境屈服.”这个事例说明,文学阅读可以使接受者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变得高尚,思想境界获得提升,人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