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观念与就业

点赞:32598 浏览:1549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国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甚至远低于有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划定的界限,入学率达到15%以上才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制度及非制度因素.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非常明显,但这种分割除有与其他国家相同的原因外,更具有制度性特征,即表现为一种制度性分割.体现出转型阶段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征,即由原来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演变而成今天的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工作转换成本,使大学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城市作为工作的地方,但城里的用人单位却因过高的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而不能吸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

2.就业市场因素.第一,就业市场不完善.以前的大学毕业生每年仅数十万人,而且基本由国家“统、包、管”,由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来解决其就业问题.现在把毕业生推向了市场,然而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第二,就业市场容量不足.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一般有65%~80%劳动力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相似度检测).有些国家的中小企业占其企业总数的99.5%,如日本有1.25亿人口,却有660万个中小企业,我国有13亿人口,中小企业却只有700万个,这种现状造成了市场容量的严重不足.

3.高校专业结构因素.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是造成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结构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高校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因为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想,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

环境、观念与就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思路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更是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高国

民素质和生活水平意义重大.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必须按照党、国务院的要求部署,高度重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1.政府是创造环境,促进就业继续增长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改善市场就业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1)消除政策壁垒,破除政策性障碍.(2)拓宽渠道,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3)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4)建立培训机制,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5)制定政策,解除特殊群体的后顾之忧.

2.高校既是生产大学生的工厂,又是推销产品的主体.高校的质量评估、地方和高校招生计划的确定、高校和学位点的设置都必须与就业率挂钩,促进各级各类高校逐步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的方向上来.

3.大学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这就要求大学生本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或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就业观;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写方市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女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增加平民意识和忧患意识,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克服不良的择业心理,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增加就业砝码,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


4.发展经济,调整结构促进就业.解决就业最终要靠经济的增长,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经济繁荣就业易,经济繁荣靠人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为就业提供巨大的空间.

当前,全球经济大调整,需要大批的高级技术工人,即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蓝领”,这是人才全球化的一种趋势.毕业生就业困难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简单归咎于某一方有失公允.在用人单位方面,有许多制造就业困难的人为因素也需要革新或废除.

(本文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教改项目成果之一)

赵光华、郝纪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