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三)

点赞:2162 浏览:78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76.最理想的小说(叙述)语言是同时具有了泛指性和特指性的语言(例如《安娜卡列尼娜》那句著名的开场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比如《双城记》的那段卷首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等”,等等)然而,要让这两种指性都兼顾的语言效果贯通全篇却又是件强人所难,或者说,基本上是没有可能做得到的事.但至少,小说每一句语言的落笔以及定形都应该包含了上述两种指性中的一项.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不至于最终沦为赘言,从理论上来说,一部小说,再浩长再庞大,它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表述都应该是必需的,是其语言长链中的不可被省略的一环,从而也就是无从被替代了.

277.应该特别留意到的一项事实是:一部小说,无论是短篇、中篇、长篇,甚至是一部多卷体的巨著,它的第一句开场白――而且往往还是独立成段的――一旦被作者选中而置于卷首,其实已决定了作品语路的全部走向,定格出了一种情调与思绪.这是一只小之又小的窗口,透过它,敏感的读者是不难窥探出作者隐形了的情绪立点以及作品的那种贯通全局的文学气场和语言特征来的.

278.古人从来便有圆月之夜听洞箫一说,而我则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最好还是个充满了忧伤感的淅淅的雨夜)听巴赫的无伴奏奏鸣组曲的癖好.其中的原委其实十分相似.

旋律缭绕,乐曲空灵,既有空间感又有实体感.而当音乐充满了(你所存在的那个)空间时,时间的概念便发生了扭曲和变异:巴赫复活了,巴赫的时代复活了,巴赫时代的种种生活细节也全都复活了.你梦幻似的回到了中古时期的教堂氛围中去了.

这种被浓重而莫名状的忧郁啃噬心灵的感觉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快感,一种情绪的故意放纵,带点安逸,带点痛楚,带点病态,带点可望不可即的遥远的怀念,是文学以及一切艺术作品的精神期.

夜深了,一位天赋型的艺术家正与他迷人的缪斯女神忘我地呢等

279.通篇都采用作者的叙述语言来表述的小说是一种折衷:作者与人物性格的折衷,作者与人物心理的折衷,作者与人物对白的折衷,作者与人物人称间的折衷,甚至还包含了作者与人物人格间的折衷.

当酝酿一部小说时,作家的其中一项持续的焦虑感就是对其观察摄像机立点安置的选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他会一直处于一种取舍不定的犹豫中.这很折磨人,因为每一处立点都同时具有了它的展开性和局限性.然而一旦选定,他的所有的创作灵感都会向它自动地靠拢过来,并将围绕着这点中心积极调动和调配起来了.

280.小说作者有小说作者纯个人化了的叙述与观察立场――这点毫无疑问.

但,这并不说明他就不在意别人的观察和体察感受.恰恰相反,其实他是特别在乎如何从别人的眼中来捕捉他自己的模样和腔调的.他时时刻刻留意着这一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都是些即使他想掩盖,不想流露,也不期而然地会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别人对他的感觉转化成了他对他自己的感觉(尽管是不自觉地放大了的,或变了形的,或产生出了一种折射之扭曲的,等等).他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他自己,透过自己看到的别人的眼中的自己再来看他自己.如此几个反复和来回(恰如一个壁球训练者往墙上挥拍抽球的动作意义相仿),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的思想性便会愈趋深邃乃至无限了.

有一首叫作《瞳仁》的诗是这样写的:深邃极了!等/你中有/世界中/有你中又有/更小更远的/世界以及/你.

281.只有黑白两色的画面能给人以最大的想像空间.其隐形了的色彩的丰富性是靠黑白两色转换时的那种细微的层次感体现出来的.这与国画里的水墨画创作原理很相似.

一般来说,什么样形式的艺术都不宜太重彩浓抹.重彩浓抹的艺术不是什么,这是一种掩盖,一种强颜卖笑,一种搔首弄姿.就某种意义而言,是艺术家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深刻度缺乏自信的表示.

黑白是这个世界的基色,是昼夜之色,是是非之色,是善恶之色,是永恒之色.一幅阴阳八卦图,全部的宇宙奥秘不都藏于其中了而艺术的最高境界与技巧正是寓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基色的对比与对流中.

那什么又是小说创作上的水墨画技法呢不同境界的小说家有其不同的理解与诠释标准.

282.西方人喜欢前瞻(LookingForward),东方人习惯后顾(LookingBackward).故,西方人追求生命的终极归宿,而东方人则相信有前世与轮回.这是他们的不同的哲学和宗教观所导致的对人生循环规律的逆向理解.就如一口钟,一个顺时针转,一个逆时针转,但都能到达正点的那一刻.惟西方人称之为二十四点,而东方人则称为零点罢了.

我作过很多回尝试,但始终没能成功.我发觉中文中有两个字眼是无法在西语辞典中找到确切的对应词的:一是缘,二是禅.这难道就是因为了这两种文化的思轨是反向的缘故

故,作家在涉及中西文化背景冲突和人物心理测绘时必须要搞清这种时针走向原理上的根本差别.套一句时的通用语:(革命的)大方向可不能搞错了.

283.创作休耕期对于任何一位作家来说都是十分必须和必要的.

休耕不是指“休思”,而是指暂时的“休笔”.恰恰相反,增加思索的力度、强度、厚度、宽度以及深度,正是处于休耕期作家最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

接触一切人类文化形态中的具有美之含量的内容,浸淫其中,沉醉其中,忘我其中,让你自己的那块创作耕地的艺术养分得到及时和充分的补足.总有一天,你又会欣喜若狂地发现:一部新作品的创作灵感已不知在何时不期而至了.

至于如何把握好创作休耕期的长短与始末,不同经验与悟性的作家有不同的把握分寸.

284.作家的(为了某种功利目的的)滥写是一种破坏――对你思想土壤的结构,感情生态的平衡,以及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宝贵累积与储存的一种破坏.

前几年有只法国的时尚名牌,叫皮尔卡丹.当全国人民――官员、企业家、贪污犯以及普通市民――个个都穿上了皮尔卡丹(无论是真货还是赝品),满街都飘动着那同一种商标的标签时,(今日的)皮尔卡丹还是(昨天的)皮尔卡丹吗

道理是一样的:当杂草疯长时,本该有收割和收获价值的庄稼混迹于其中,不也成了另类杂草

285.其实,凡真正的艺术品都是不可售的,因为,艺术根本就无价.

艺术品的出(拍)卖只是演给世俗社会看的一出戏,是一张能让那些不懂艺术的人们终于也可以触摸一下“艺术”这个太巨大了的精神财富概念的边缘价值的入场券(因为对于世俗而言,所谓“价值”,是必须要用“”这一概念来加以体现的).

而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拍卖其作品无疑相当于拍卖其灵魂,他能受得了吗只有灵魂本身之中就含有某种俗文化基因的艺术家才会乐观其成,并还会千方百计地将其作品加以炒作,自高身价.

因为,就本质而言,其艺术人格的一部分就是从世俗里剥离出来的,故,他时刻会有一种回归的冲动.他会很在意世俗的目光,在意他本人在世俗心中的价值与分量.他渴望得到世俗的认同就像哪一天回到故里,能得到父老乡亲们的一声喝彩一样满足.

286.小说家想像力的演进是必须有一条主干线作为依托的,这就像树干与树枝间的从属关系,而这条主干线就是作家本人所经历过的真实而有序的生活.

当主干线在一路向前推进时,作家蓬勃的想像力肯定会忍不住地东突西闯,从而在沿途开发出不少素材和结构的探险岔道来,前后左右,杂乱纷迷,一旦踏上,常常会令作家们神往得来有时都有点儿乐不思蜀的感觉了.


但你必须回归,如同每天再晚,你都得回家去过夜那样.任何想像力的不受制约的扩张都会导致创作素材的铺张与失控.就像放飞风筝,飞高飞远当然好,一旦断线则什么都完了,你便从此踏上了一条将你的作品命运交托于风的不归途了.

287.满足女人的虚荣心,满足男人的自尊心.任何一个要兼得自尊和虚荣的男人或者女人都不会拥有终极意义上的人生伴侣.

288.我以为,小说《兄弟》从构思、着笔到作品经炒作后的社会效应都是一种对(纯)文学本意的一种背叛.可见,一个长期伪装的淑女一旦决定堕落,其作为可能比本来就是个的还等

精神压抑、心理压抑、性压抑――其中累积的扭曲张力之大之可怕之惊人之不可理喻:而由此,我们不又回到了弗洛伊德的那套理论上来了

289.美国作家TONIMORRISON说:“我们都将死去,那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但我们还有语言,这是我们生存(存在)的方式.”

多么精彩的表述哪!TONI正是以其小说作品证明了语言,惟有语言,才是刻画人类生存规迹的最佳方式和手段.

290.当今的文学圈流行有这么样的一类“评论家”(是否与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有关就不得而知了):他们一般是不看,或不太看,至少也不会仔细去看作家的作品的.他们的文学视觉已经退化,却进化出了一种良好的听觉功能.他们一般都拥有较优佳的人脉资源以及广泛的文化社交圈,他们东听两句西听两句便形成了对一部作品的总体印象和“观点”.他们以耳代目,以“听说”代替了思考.但他们并不以此为不然,反而沾沾自喜,说:“这不既节省了精力,视力以及脑力,又能与主流观点接上轨.”其实,这种人是不应该被归入“评论家”之列的,而应冠以“文坛动态研究者”或“文学现象观察员”的名衔可能会更适合些.

291.所谓人生是个圆,这是指:在你生命结束时,能安静地圈上一个心态圆满的句号.

以感慨号结尾的人生虽然强烈,但缺乏平静美,然而,最悲情的还要算是句号圈不圆满,笔触反倒直延而下,然后断开,之后,又心有不甘地加补上一点,如此这般,形成为一个可怕的问号――这是一部充满了疑虑的人生.

292.光线(之本身)是一回事,而被反射后的光线又是另一回事(莫奈语).我们每日每时每分每秒在经历的生活是一回事,而留存于记忆中的它们的细节又是另一回事.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思觉触感物.它们间的不同就如一个再爱再渴望能亲近她的孩子的母亲都无法替代她的孩子去生活去感受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张由原光与反光,现实与记忆交错结构出来的极为精致复杂的巨网.而我们的小说创作又怎么能回避(或者说不去正视)这么一种事实呢

293.什么叫家庭暴力什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庭暴力伤害肉体当然是一种暴力,那精神迫害呢所不同的是:一样有形,一样无形.一般来说,男人具有的往往是对女人的身体施以暴力的体力优势,而女人则具备某种可以利用其耐力与隐晦的性别特长来对男人施以旷日持久的精神的能力.而一个被丈夫其体的女人和一个被妻子折磨于灵的男人,后者很可能比前者更难以忍受,更有一种言达不清的灵魂上的焦灼与痛苦.

不耻于口不等于不存在.应该说,这是由现代文明所催生出来的另一类社会与家庭暴力,当代作家理应对此现象加以关注并能在其作品中作出相应的文学诠释.

294.作家常常会通过“白痴”或“低能者”的眼睛来世界或通过其心理折射来展示作家的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如福克纳笔下的人物班吉和《尘埃落定》中的“我”).原因是:白痴的意识流才是最真实,最自然,也是最能贴近意识流动之原始轨迹的.而一位作家在达至其天才创作的临界状态时,他本身就离“白痴”或某类精神病患者的神智状态不远了.

所谓天才疯子差一线或者就是这个理儿,差别只在于一个是知之所为一个是不知之所为罢了.

295.有关一部(篇)小说作品的篇名与内容在小说家头脑中产生、酝酿与成熟之次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一门长期以来就一直困惑着小说理论家们甚至还有小说家本人的课题.

各有各说.我的说法是:它们是互缠互攀着地同时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何理言之

在一部小说作品产生的太虚期,一切都还在昏暗之中,一切都还浑沌未开.“上帝之灵运行在水面上”(《圣经》语),这只是一种情绪的潜行,情绪愈变愈强烈,终于形成了一个核心.于是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各种人物的举止、语言和行为,各式场景的氛围细节都向着那个核心凝聚而去.作品产生的第一天就这样来到了:上帝说要有光,上帝又说要有天和地,于是便有了小说标题的天空和在它笼罩之下的人物情节与场景的大地.而上帝看着,觉得这一切都很好,很有序,他很满意.

小说的篇题与其故事内容的天穹和大地就是这样拉开和形成的.

296.还是忍不住要对小说《立交人生》(即:《长夜半生》)的创作构思说多几句:两个人,两对夫妻,两个时代,两座城市,两条道路(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两种人生,两个切面,两重意境等

总之“二”是该小说的基因和基数.因为“人”,就是以一撇一捺的两笔所组成.而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理论就是二仪象.可见,“二”的哲理含量无穷.

“二”是你站在今天的立点上,分别向昨天和明天投以无限伸展之目光的一种情绪状态.

297.天才离疯子有多远很近.近似十一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与凌晨零时零一分零一秒的相间距.以十二点整为中线,它们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概念.一个是极有价值的生命存在,而另一个呢毫无价值.他们不同就不同在从星期一进入到星期二的那条时空界线在瞬刻间被跨越了.

298.结尾,尤其是一部长篇小说的结尾部分往往会成为作者下部作品的一种预表.秋收了,这是一粒种子,它进了你的一切的文学遗传基因,无论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凭借着它,作家的下一部作品将在第二个多雨的创作春季来临时再度爆芽抽技.

299.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虚构小说)作者的创作过程往往都存在一个窄途渐宽,还是宽途渐窄的问题.也就是说:是虎头蛇尾呢还是别有洞天而这,恰恰又是体现小说作者长篇创作能力与潜质的某一项最具标杆性的指数.

此话甚解

小说刚一开头,作者雄心勃勃,摩拳擦掌,似乎不弄出他部《红楼梦》或《战争与和平》来是绝不肯善罢甘休的.但结果呢结果是随着创作的深入而举步维艰起来,创作之途似乎愈走愈崎岖愈泥泞愈曲折,而心也愈彷徨,神也愈涣散,感觉也愈迷惘起来.仿佛像是个走进了一片原始森林的人迹罕至的纵深地带而又忘了备带指南针的旅人一般.此刻创作者的全部希望只剩下了能草草了结,早早寻找到一条出路离去,就算是对人对己对那部已动了工但还罢不了手的作品的一个交代了.而在如此一种情绪笼罩之下的作者,别说《红楼梦》,就连一部能稍成体统的作品也恐怕难以完成其缝制工序.

但也有另一类逆向型的作家.他们在进入作品时的心态是平静的,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至少说是弱意识的),既缺乏精明精确的按排与打算,当然更不会怀有什么宏图大志凌云抱负之类.他们只是想写写,尝试一下感觉梳理与表达的方法与手段.但写着写着就意气风发起来,走着走着就精神抖擞起来.他们的想像力是经不起撩拨的,一旦撩拨,就会变得一泻千里,不可收拾.他们的内心永远存在着一架对美对艺术追求与表现的定向仪.他们是属于那种愈难愈渴望上,愈具有挑战性就愈能激发其思考本能的作家.就这样,当他们仍在叙述中的故事还奔跑在铁轨上时,当他们还有千言万语仍没说完说清说明白之时,就蓦地刹住了他们的那列想像力的火车头.而这样一部小说的结尾能不给人以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一灯远去,但它那能洞穿千年黑隧光泽万代的艺术能量将永存.

300.有这样一个公式:

记实文学―→历史(或历史人物)小说―→虚构小说(写实主义)―→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虚构小说(即意识流或类意识流小说).

还有一个相对应的物理公式:

牛顿力学定律(适用于实用的物质世界)―→狭义相对论―→(拓广了思维空间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学.

一部达到了“量子引力学”这一理念层次上的虚构小说实质已经成为了一部纯思维主导的小说了,它已完全脱离了情节主导的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而一脚踏入了原始森林的探险者其实已没有了回头的余地,他的生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披荆斩棘向前行,为了最终能在森林的另一头找到一个通往广阔天地的新出口.

301.霍金的“时间简史”是一部奇书(奇书对应着的是霍金这么个奇人,还对应着作者后来患上的那么个奇病:卢伽雷瘫痪症).对于一位富有哲学思维的阅读者,至少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纯科学意义之外的启迪来:

一、在太初的某一刻并没有时间这一个概念,因为空间的概念在那“时”也不存在.而最终,时间的概念仍将消失,因为空间的概念也将归结于零.可见,时空从来就是同步的,在常态下,它们是经与纬的关系,在非常态下,它们之间能互相转换,说到底,它们是同一回事.

二、“时间简史”告诉我们的另一个真相是: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与宇宙本身的演变有着惊人相似的生命本质.它们靠互相间的斥力而飞离,又靠互相间的引力而凝聚,它们时刻处在膨胀或缩塌的过程中.它们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一种叫作“黑洞”的宇宙现象,而黑洞之中又包含着一个叫“奇点”之点(注意:奇人――奇病――奇书――奇论――“奇点”),它既是宇宙的种子也是宇宙演变所结出来的果实:死亡与再生并存.就这项概念来说,其哲理涵义与我国道教中的阴阳八卦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黑白两个“奇点”互相转换,这,便是“禅”境.道理很简单:人一旦入“禅”,时空概念便顿失其意了.

三、要知道,只有思维才是造物主在它的被造物“人”的身上留下的,带有其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特征痕迹.而由思维衍生出来的联想、想象、灵感、意念、意识、意象等等同门同宗的概念中,光速或类光速才是它们共同与共通的运动单位(在我们可知的物质世界中光速是速度的极限).而光速,又是我们在有一天能回到我们的造物主身边去的唯一的运载手段.

四、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另一层哲理:唯在对无穷小的研究中,我们才能求证到某个无穷大的概念,反之也一样.宏观而言,我们生活在无穷大与无穷小的,而其小之所以无穷,因为其大也无穷――以我们的立点为中线,它们原是精确地对应着的.而人类在完成对其未知世界推论的过程中,利用的恰恰就是这么一种原理和手法.

再说回我们的小说创作上来,那究竟什么才算是一部具有“禅”之意境的小说呢大师霍金不已经暗示我们了吗答案就藏在时间与空间的那种奇妙无比的关系的编织中.

302.都是这样的,也总是这样的: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而言,追求艺术女神的道路正因了其崎岖、艰难和不易反让你更执着更痴迷更投入更无可救药地爱上她迷上她和希望最终能得到她了.

303.对(某些)女人而言:容貌是一种财产,肉体是一种财产,脸皮是一种财产.而财产的本身,当然更是财产中的财产了.

而无论怎么折腾,她总能在它们之间找到一条可以互相转换之等式的.

304.这是政治的能量,它制造了一个肉体虽死,而精神却愈活愈年青的鲁迅,尔后,又制造了一个肉体想死,但精神却找不到能离体而去之出路的巴金.

这是文学史上的奇绩呢还是悲剧公正的结论要在一千年之后才能得出.

305.在性与情的问题上,男性主动,女性被动,尽管他们的需求其实都是一致的.这有点像嘴与胃的关系:嘴吃下去了,而胃又能不能(或者说,愿不愿)接受呢胃要依靠嘴的摄入来满足它,因为胃是永远无法越过嘴巴主动去获得对食物的满足欲的.嘴不吃或吃得太少,胃当然不满足,它会以饥饿的方式来表达它的,但嘴太贪太馋也不行,吃坏了胃的容量非但会引起呕吐,还会处罚你以终生病患的痛苦.

这种关系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是人际的也是人性的,是公开的也是私隐的.小说家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尺度,真实而又含蓄地将其中的妙趣不露声色地对他的作品加以渗透,这能对其小说之中不同性别的人物之刻画产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浮雕式的反衬效果.

306.人生中以空间换取时间或以时间换取空间的事情经常发生.一个活了100岁但从未离开过他出生地的山坳老人与一个只活了50岁却能周游列国的中年人的生命的纵横度如何计算谁的实质生命活得更长如此生活中的常见事,检测如拿到了宇宙这么个无限时空的范围内去考量去想象去衡定时,它的日常意蕴便会在瞬刻间发生变异,它很可能为你证明出一个令你瞠目结舌的时空结论来.

307.谁说已逝了的时光无法追回检测如你在今晚的中国往美国拨一只长途出去,你便能依靠了电波(电波即光速)的相助而明白到:原来今天的早晨并没离去,它们还在,它们留在了美国.唯有一样事实改变了:那便是人称.你已不再是你了,而成了线彼端的他(或她)了.

这能给小说创作的思维模式带来一种什么样的革新和启迪呢

308.越当它回事越是回事,越不当它回事越不是回事.而越是回事的事往往就越不是回事,越不是回事的事越是回事――生活与创作同是一个理.

309.比如说,我想写一部有关上海的系列作品:上海的早春,上海的盛夏,上海的深秋,上海的隆冬.上海最典型的季节特征便立马呼之欲出了.

只不过是温度与湿度的某种不同,厚度、宽度与长度的某些差别,灰暗与明朗的色调对比,欢愉和忧郁的情绪转换,强烈还是阑珊间的几格差异罢了(总之,只有作家自个儿才知道这是怎么会回事),几条季节的粗线条就已将一幅可供挂墙的作品的边缘框架化了,当即,你便将自己记忆库存中的一切有关上海生活的细节以及与这些细节纠缠在了一起的人物与场景都一一激活.

其实,就此一刻,你的这部即将诞生还未诞生的作品的地基打桩工程已经展开.而这一切,都暗藏在那几句对于季节感觉描述的简洁而又丰富的语汇中.这事很奇特.而在此阶段上,对于一位作家的(小说)创作能力与天分矿藏的深度测试,也是最直接和最准确的.

310.惟人性共通.因为,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的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是人.检测如时间是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的话,沿着河之两岸平行是永远也别想能找到渡河之可能的.人性才是一座横断其上的木桥,联系古今,相通未来.

就是因为了这座神奇的桥梁,今人便能依靠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而准确地抵达古人们曾经生活过的时代的彼岸,同样道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一样能利用我们创作的文学作品而让我们的后代回到我们的身边来.

311.梦是人的某种潜隐的发泄处,也是人之原罪的滋生地―――这条理论似乎已获得了很多权威心理学家们的证实.

人的原罪的种子往往会在那块梦土之上落地、生根、发芽、抽枝,然后肆无忌惮地开放出一朵朵艳丽如血,含毒的人性之花来.但这并不可怕亦无需担心.这恰恰证明了人是带原罪的,梦之自渎解决了人的心理内压,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在梦醒之后的现实生活中能运用其主观意志有效地去抑制犯罪冲动的那种能力.

小小(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故梦这一生存现象对小说家来说极为重要,是他的一片绝佳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的采矿场.

312.作家贾平凹在他的一篇篇名叫“丑石”的散文中说:丑到极处才是美到极处.

这话是很有点儿哲理深度的.不丑不美就是不美不丑,也就是平庸,就是毫无特征特点特质特别可言.平庸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中庸的另一个名称.

故,向两极伸展中的丑美,善恶,优劣等等概念都是以中庸为中线的.对应着这线中线,丑与美的绝对值相等.

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其想象力向两极的扩张非但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必然的.但他永远都会处在一种蠢蠢欲动的回归中:回归中庸,回归稳定.美之极处与丑之极处都不是他的久留之地.

313.诗讲究一种意境,而小说讲的是一只故事.因此,完全剥离了情节的小说是不成立的,是虚空的.就像一场时装秀,不能说因为流动、飘忽的线条是一种美,那便索性叫模特儿们一个个地脱它个精光,再到台上来走一圈的道理是一样的.

314.苛政猛于虎/虎毒不食子/苛政噬其民.第一句话是孟子说的,第二句话是民言,而第三句则是我加上去的.三者合一,形成某个逻辑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它既是政治社会与民生的,也是文学的.当这三句话的精神均匀而又隐性地融入小说中去之后,这便是一部精彩的史诗型的作品了.

再检测如,一部文学作品能完全脱离说教和谩骂,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说故事的形式来体现这种政――虎――民之间的关系的话,这又将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这将是一部适合于整部人类文明史来阅读的作品.

315.人们都说:女人是一本最难读懂的书,作家柏杨更是说:了解女人比了解上帝更难.而作为小说家的你,就是要将她们写成一部深入浅出,易读也易懂的书.

316.人一生全部的记忆累积消失于你停止呼吸的同一刻.它们升华了,化作了一种精神和境界.它们虚无了,也无限地膨胀了,膨胀成了一种无穷大的存在.它们融入到了漫无边际的宇宙之中去了,它们因而与你的造物主的境界接上壤了.这是你以毕生修炼换来的几粒精神舍利子.

317.有不少作者经常会采用这样的一种人称使用法:第一人称我是一匹狼,一条狗,一只老鸦,一粒甲虫,或者甚至只是一棵没有感觉的老榆树.然后再安排世界在“我”的眼中如何如何地展开.如此拟人化的写法当然很别致,很有新意,有时也很会打动人.但你别忘了,你的小说的阅读对象始终是有着正常人性思维的读者,故,其中存在着的矛盾(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逻辑上的)都是带上了某种先天缺陷的,是错综复杂的.这种写法在另类意义上来说可能成立,但却不宜滥用,更不值得提倡.原因是一个作家能良好把握个中分寸的机率极低.在作者的心中永远要保持两条绝对隔离和绝缘的思路,同时、同步、合理而又协调地并行―――这可不是件易事.偶尔为之或者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反之,太多太长太大篇幅地投入其中,漏馅的机率也一样高.

318.毕竟,小说才是所有文学品种中最重要的一个创作项目――尤其在现代.能对时代的图貌和人性的复杂作出最全面、最立体、最有刻画深刻的非小说莫属.以诗进入小说,以散文进入小说,以剧本进入小说,以记实进入小说,还是以小说本身的自我掘进和自我“进化”来进入更广阔、更深刻的小说天地,反正,你总得找出一条通道来,进入到那座小说创作成就的辉煌的殿堂里去.

在当今的文学世界里,一个从未从事过小说创作的作家其实还是个未能完成其正常发育程序的作家.

319.大师们创作的手笔之一是泼墨成画:淡墨、浓墨、水墨,青绿、翠绿、湖绿,上泼下泼侧泼洒泼点泼块泼,心血来潮时,还可能将整罐油彩(墨汁)都倾倒到画布(纸)上去.现在,艺术家要做的只是站在那幅不规则的,而且在这世上永不会再有两件完全相同之存在品的画的跟前,凝视久久,久久凝视.于是,灵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他提起笔来,点化几处或勾勒几笔,而一幅黄山险峰图或行云流水图便奇妙地诞生了.这,便是大师笔下的传世品.

这证明了:美,藏于自然态中,藏于艺术家的胸中――这其实是一回事.

小说家的创作也一样.他根本不需要去刻意地描绘些什么,塑造点什么,这种努力没多大的意义,也不会很成功.而搔首抓耳地去结构出一只所谓离奇故事来的努力,更是一种愚不可及的行为.要在尽可能自然和放松的心态下去讲一段日常的生活故事,一段平凡的人生经历,偶尔,提起笔来点缀几处亮点.然后――然后他便完成了他的创作使命了,他便可以从容不迫地收笔走人了.

320.有一位哲学家写过一本书,书有一个很长的书名,但长得有道理,长得有味,长而不冗,叫作: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他希望传达的讯息是:所有的人都处在艺术家与普通人的中间状态,只不过是趋于哪一个端点更近些罢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专业”的艺术家,所有的艺术家都是“业余”的.

因为凡是人,都拥有一种叫灵性的东西,这便是艺术的源头,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

小说家讲述故事,只有当小说的写作者与小说的阅读者的情绪波动曲线几乎趋于重叠时,才是小说家的创作才华发挥最好的一刻.理由是:你的作品正在得到另一位艺术家的认同.

321.撒旦掀起的黑浪,它所制造的人生挫折,以及一切针对你的捉弄与打击最终都会奇妙地转化,转化成了神对你的考验与试练――为了你能在从今往后的日子里去从事一件更重大更艰巨的人生作业而做好的一种生命准备.

322.一位长期处于创作逆境中的,有着非凡创作才华的作家的作品的呈现姿态像什么就像是一株从悬崖岩缝中崩裂出来的怪松,扭曲、虬腾,然而最终还是能适之生存地拔向蓝天,拔向阳光,拔向星空,从而形成为一道可供人们千古颂吟的奇特的自然景观.那一位生活在人群生态正常,创作水土适宜环境中的,有着杰出才华的作家的作品又像什么呢它很可能就长成了一棵枝杆岸挺,布态均衡,树冠富泰而又浓密的千年神木了.

323.现实世界中存在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执着行走的是一条心理的单行道.这种人很可怕,因为他(或她)永远也不会有反省的可能.而不存在反省可能的小说人物是所有小说人物中的一个异数:透过他(或她)的灵魂所洞开的那扇人性窗口,让许多最隐秘的人性角落都有了能被读者一窥其貌的可能性.

324.愤怒出诗人,痛苦出作家,单纯出哲贤.那平庸呢功利呢贪婪呢

325.愈往人性丛林深处走去的作家愈会产生出一种不断在加重加深的危机感:他害怕半途迷路,害怕自己永远也走不出来了.但被那股强烈得无法克制的好奇性驱使着的他仍执意的一步一步地走了进去.还有,当作家创作的灵感如同幽谷清泉泊泊流淌出来时,处于深山之中的他也会因为误食了某颗果皮艳美果肉却含剧毒的野果而导致精神错乱乃至彻底崩溃.

因为归根结底,作家仍是人.对于深度人性(即人之存在的本质)蕴藏的直接开采与发掘,于他的心理承受力而言,毕竟是件不胜负荷的事.

326.任何人物(无论是主体、边缘还是陪衬人物)一旦走进你的小说,他们便有了他们自己的生存模式,有了他们自己的自由意志,以及由这种意志支配下的特定行为.顺从,才是一个聪明作者的聪明选择――而且,也是唯一的选择.强迫他(或她)为了遵循作者的某个既定的创作计划而扭曲其性格轨迹的行为,非但残酷的、不智,更可能为你作品的后文埋伏下了致命的隐患.当作品展开,其内容及叙述的负荷都在不断加大时,那个隐藏在作品结构内部的裂痕也会逐渐扩大,并总有一刻会因为承受力的突然失去而断裂,并引起骨牌效应,令整座作品的大厦都崩塌,令你数年的努力功亏一篑等

这是件很可怕的事,其可怕性足以与因燃料缸泄漏而导致穿梭机在点火升空时当场爆炸的惨剧相提并论.而存在有这类结构性隐患愈多的小说作品,其失败的机遇率也愈高.

327.有一种称作为“全信息”的现象:一双脚掌,一只耳朵,一根拇指,据说都精确地对应着一个人全身的脏器,这是它们分布在人体之上的外化点.说得再微观一点:人的每一只细胞之中其实都包含了你生命存在的全部,而这,便是“克隆”,这项尖端科技的理论依据了――造物主的手工就是如此精妙.

这是个空间概念,还有时间上的.

一年等于一生,一天等于一年也等于一生,一刹那等同永恒.而这,便是写小说,尤其是写意识心理流派小说的理论依据之一.我对小说《尘埃落定》的倒置结构是如此来理解的:作为呆子的“我”被人“愉悦”地杀害时,其灵魂脱离躯壳,冉冉升腾而起的那个刹那间,“我”之一生的所有经历与场景便像放映影片般地在“我”眼前再现了.于是小说便自结尾来了个大倒叙,回到了开头:“我”呱呱落地在了一个藏人土司的家中.作家就抓住了这么个刹那,并将其无限期地定格,(就如对一枚正在下落之中的尘埃作出一种极慢极慢的拍摄技术处理那样,观看着它是如何从半空中飘下,最终沉落到地面上去的全过程.而“我”之灵魂又恰好在其触地的一刻自地面腾起升空,逆向却同步.)他从容观察,从容记录,他将它写成了一部小说.小说交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最终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一来似乎很荒唐,但在光速或类光速的意识世界里,它是存在的.非但存在,而且还是合理的,是完全合乎多维时空概念上某种逻辑轨迹的.

328.在乐队的一段激昂的前奏后,一切归于平静.你能听见各种乐器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延绵不断.在这一片夜色凄朦的氛围中,小提琴孤独的自白开始了:如诉如泣,飘逸而虚无.仿佛是一个行走于如洒月色里的白衣少女,像人更像是一朵魂.她轻纱般的衣裙在夜风中时扬时掩,让人感动,让人鼻酸,也让人联想万千等

这是一幅由音乐唤醒的画面,画面隐隐约约在了我的眼前,我努力地辨认着,感受着,想象着,我开始用文字将它们记录下来,定形下来,我感觉自己像门捷列夫又像居里夫人,正站在试验室里的一排试管架前,从事着某种艺术元素间的调配、合成与分析的实验作业.

329.花的朝代再美再灿烂再花期悠悠,总有凋谢时.惟民族永恒.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土地是永恒的缘故.民族从那片土地里长出来,它既是土地的儿子,又是土地的主人.而所谓历朝历代,只是它一年一度或多年一度的花季之盛开罢了.

330.在我还没能到达放弃尘世之一切而遁入空门的境界时,至少,我可以用我的(文学)创作来完成我最初级的宗教典礼.

331.长篇与中短篇的根本不同在于:一部成功的长篇是绕不过去的,文学批评绕不过去,文学史绕不过去,甚至人类文化遗产的清点单填写也绕它不过去.

长篇小说是座山,你必须要翻越过它,而后才能重新上路.于是,它的存在就不得不被承认了.

332.等于是,我便渐渐地走上那种没有爱情,也缺乏友情,甚至也不需要任何旁人来听我倾诉与我交流,互暖感情的日子.这是一种漂白去了一切情感的孤独等

我开始理解张爱玲了:老年了的她,独居在纽约的一所公寓里,与世隔绝,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

那她的小说呢她的那些幻想出来的小说世界呢它们在老年了的她的心中仍然五彩缤纷吗仍热鲜活可信吗仍然宝贵如生命之本身吗还是它们也一样的在渐渐苍白下去,冷却下去了呢这是个谜,是个伴随着作家的离去而成为了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333.在机械学上,有一种叫作“偏心轮”的部件,它的功用是带动一臂连杆,从而使整台机器恒处于一种协调而又优雅的运作状态之中.

从旁者的角度观之,这是一种奇特的运行模式,带点歪打正着,但又恰到好处,其功能与运作上的精确性与互补性都是妙不可言的.

(虚构)小说之于(真实的)生活就是这么一只“偏心轮”.

334.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罹患的正是一种焦虑病症(抑郁症),而陀斯托耶夫斯基笔下的拉斯科利尼科夫也一样.只是一个比另一个的病情更重,因而患者的举态行为也就去得更远罢了.可见,一部优秀小说中的传世人物从来就是个芸芸人族中的异数,对这类极端人物存在的关注便是对人性的关注,便是对整个人类心理生态的关注.这与大熊猫不是因为稀少或者濒临灭绝便不再值得生物学家们去花精力作出关注和保护的道理是一致的:挽救大熊猫生存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如何作出抢救的问题,更在于能对整条生物链的形成与进化作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描述和诠释――对异数小说人物的刻画意义也一样.

335.绝不要以为长篇作品(小说)由于篇幅的关系就必定可以找到对其语言及结构作出某种消减、压缩或者改动的可能――这是个理解上的误区.

仔细推敲,其实,长篇小说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眼的使用都是很有讲究的,是不可增减或替代的.这样的长篇,才是一部好长篇.一部经得起时间洗刷和读者思索考验的长篇.

这里有两点须得到进一步阐明:

一、表达同一个意思,作者会发觉就在那同一刻(或几乎是同一刻),进入他脑海中来语句结构,词汇选择就有一大堆,让他有点不知所措了起来.这是件好事,是一个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作家经常会遇到的“麻烦事儿”.于是,他便拥有了能对这些思绪进行梳理的种种可能性.有了能在表述方式上加以斟酌、比较、推敲、筛选的多款可行性.而他的终极选定又必然会落在了那件最适合他思想表达的语言外套上.找到与他全篇结构特色,文本风格最和谐最协调的那句话,那个字,那段表达和那套语言与思路的灌铸模具.而只要是经过思考蒸馏后留存下来的那个选择,一般来说,都是最合理的.

二、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一个长篇或一个(极)短篇都一样可以表达出色,涵盖完整.就像你生活中的某次赴宴:你可以很简单地表述为“这是一次很精彩的晚宴”或对整场宴会的菜肴之色泽、风味以及赴宴的各式人等的外貌、举态、交谈以及情状都作出一一描述的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流程,尽管它们都能到达同一个表述的终点.

可见,长与短,简与繁都可能是文学的――当然也都可能不是.它们之间是不存在任何艺术含量和价值等级之差别的.

336.作家余华从《细雨中呼唤》到《兄弟》的创作所经历的是一条特征明显,自高雅向庸俗,自艺术向功利的转变之途.这种转变的速度,程度以及结果与世俗对其作品的利益允诺成正比,而又与永恒对它们的价值认同成反比.

337.抑郁症是什么什么是抑郁症这是一条心理瘘管.(检测如还是一条盲管的话,则危险性更大),形成于一种特殊的生存地貌和水土的条件之下.一旦形成,任何慰藉的药力都很难抵达.它需要的是一种揭露,一种将其心理炎症的内层加以暴露的外科手术.对其病状内核的揭露愈彻底,则治疗效果愈佳.

小说家(无论是自剖还是他剖)有时充当的就是这么样的一位外科医生.

338.司汤达说:一部小说就是一面行走于大街上的镜子.

这是一面魔镜:照出了各式人等面目的同时也照见了他们的灵魂――当然那后半截话是我添补上去的.

339.凡文学(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乃至缺陷的.(再说了,所谓“缺点”,也是因人而异的.在某些人眼中的“缺点”,恰恰是另一些人眼中的“亮点”)因为,这是人的作品,不是神的.缺点恰好是作品动人凡性的美妙表达.

表面上毫无瑕疵,无从挑剔的作品不是真实的作品,其被隐匿了的虚检测性昭然若揭.这是一种经语言涂料反复刷新后的表象,与作品整体心理与情理结构上存在着的某种散漫而又巨大的缺陷遥相呼应.

340.词与词的使用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比如说:生活与活着.前者是主动词后者是自动词,(检测如还有一个“被动词”的话,那可能叫“过活”).再有,前者可以作“及物”动词来理解,即:去“生”一种“活”.而后者,自然就是不及物了,是自生自灭自行自止的.

在语言的使用上,小说家为了达至某种艰涩的表达目标,往往会尽他所能地在其精准度上加以探索和深究,于是,单词的那种日常凡性便得到了精梳、精炼和精解,有一种升华效应产生了,它们被发掘出了完全新一层的语蕴来.

341.有“主旋律”作品,就有“反主旋律”作品.“主旋律”与“反主旋律”其实是一回事,是对于挥拍射球到墙上后那种反弹力的利用.一株本是同根生的植物,相煎又何太急呢一部好的成功的文学作品既不是“主旋律”的也不是“反主旋律”的,而是非主旋律的,是游离在“主”与“反”的那潭逆向漩涡外的一位冷静的旁观者.

342.突然就听得有人高声叫骂了起来,说:“×××不是个东西!”但×××却回答说,他从来就不是什么“东西”,他是人么――你才是件“东西”呢.

你看,这中文的语言反向使用多有趣就如我们小说人物间常用的对白那样:“真好险啊,差点没掉进了河里!”――其实,他并没掉进河里.

这种俗语的阅读印象之所以出神入化,就因为它们不通文法:甚至是反文法的.文法是可以被反的,只要符合语言的“神韵”,便行.“神韵”凌驾于文法之上.

343.艺术,是男人的食粮,是女人的饰品.

344.男性与女性间的争斗永恒,妥协暂短.只有当回归属于自己的阵营时,他(或她)的原态才能得以真实的呈现.然而,一旦接触异性,他们又各自进入临战状态中去了.

因为,人类的本性是喜欢战争的.只有当战争的时间长了,厌倦了、痛苦指数太大了,才会渴望和平的降临.

345.在人的广渺无际的内宇宙中,同样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心理黑洞.当他人的心理探索火箭无限地接近它们时,常规概念上的时间与空间都会产生扭曲与形变.

小说作品要写的,要刻画的,正是这种有形的扭曲,从而才能让读者去感受到那只无形黑洞的存在.感受它所发出的巨大而又恐怖的时空引力.

346.女人每天化妆为的是一幅具体的面容,而男人每日奋斗为的也是一张抽象的面子.人是群居的动物,攀比必不可免,而人的欢乐与痛苦皆由此起.于是,便有了文学,有了艺术,有了小说.

347.艺术以及哲学是世俗向宗教攀岩进程中的一阶踏石.

348.当人类的精神大海退潮时,原先隐匿在了水面下的礁石群便一寸寸地裸露了出来.在这个没有艺术巨人的时代里,它们便俨然以高峰自居了.

349.检测如你打算毁掉一个艺术家的话,对其肉体或精神进行直接打击和折磨,只能给他注入某类激越式的创作灵感,而对他实行名利之诱惑,才是注入其灵魂的一支潜移默化的腐蚀剂.

上帝采用的方式往往是前一种――因为他懂得如何才能成全和成就一位艺术家.而人的,则是后一种――因为他们不懂.

350.当一个作家一旦有机会来到人心内宇宙的边缘,一窥其真貌时,他的那种惊悚与颤栗不是用语言能加以形容的.

他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保证了他将会毕其一生,驾驶着他的那支想象力的多节火箭向着黑暗的最深处飞去.尽管他知道:这很可能是一条人性的不归途.

让我们为他的那种伟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而欢呼吧!

351.“必然”是无数个“偶然”经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数学运算后得出的唯一结果,而“偶然”则是一个“必然”经无数次等分后的最小量值――如是观能带给我们小说家什么创作启迪吗

352.魔鬼的身材,天使的面孔,这是对某些诱惑力(主要是指性诱惑力)极强的女人的一句形容语.那么,她们究竟是天使呢,还是魔鬼

《圣经》告诉我们说:所谓魔鬼不就是从天堂被打入到地下来的天使

353.流行即时尚,即洗脑.这条理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和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均得到过印证.

流行先是可爱,再是可怕.流行的可怕从其可爱中旋风出来.

354.人的高端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对周遭环境和天地万物的认识,看似庞大,看似杂乱,但反而是最易被认识,被掌控的.因为,这都是些具象的,有规律性的什么.

其次是认识他人.他人不是你本人,但“他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是的,他人的内心世界变幻莫测,不易琢磨,但正因为你认识到了这一点,它因而也就有可能在某一天被你触摸了.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认知目标,其实是你自己.因为你怕痛,你的心理解剖刀永远不肯也不敢向自个儿下手.

从这点意义上而言,他人是地狱的理论并不太准确――至少是不够精准的.你的内心世界才是你认知的极限.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暗示了人心的黑洞究竟藏匿在了何处

为什么人最无法认知他自身呢因为人,只有人,才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样式创造出来的一件完美的作品.人无法认清他的创造者,人当然也就无法真正认清他自己了.也有极个别的例外,这是指那些神性强大者.所谓“顿悟”,就是指打开其内心石门的一瞬间.

然而,一切小说作品最终都得直面创作者本人.能将自我心理矿藏开采达至最大值的作品必定是最优秀,也是最有永恒价值的作品.

355.作品中的留白与否以及篇幅有多少,其实是对作家叙述胆量的一种考验.留白的艰难绝不亚于入笔的,这是四两拨千斤,“无两”拨千斤一类的柔功.“无两”等于无量.

356.小说作品中恰到好处的留白是一种境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强音,此处无彩更出彩的最亮点,是对某类创作技巧经反复思量、剪裁、权衡后最终作出的一项大胆得来带点儿妄为了的决策.

它拒绝一切拒绝接受它的读者.

357.所谓神仙们的“长生不老(术)”,我相信,并非是说他们肉体的永生,而是指其记忆的保存手段.当现代科学最终能将一个濒死者一生的记忆全部拷贝留存时,“长生不老”的境界也就实现了.

可见个体记忆在人类整体社会存在与衍生进程中的意义.尤其是文学创作,这种能将声色光影以及想象力留存于世的综合艺术形式,说到底,就是对这种神奇记忆的人性拷贝.这也从另一种意义上论证了作家存在的社会价值以及历史贡献.这种价值永不会消失,也不会因为科技的高度发达而变得式微.

358.从诗人转型为小说家,相信是不少诗人们跃跃欲试的梦想.就像鱼,总向往着能在哪一天爬上岸来,“进化”成为蜥蜴或其他什么的哺乳类动物.

但如此“进化”过程之所以不易实现的原因是:当水族物爬入空气中来的那一刻,最令其无法摆脱的便是诗人们固化了的思维惯性,太执着于语言以及意象的精雕细琢――就像鱼,太留恋酣游于水中的感受那般.要知道,小说叙述语言需要的是一种相对的粗糙、随意和休闲.当然有时候,也需要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清场运动.而这些,正是诗人们的精细意象和散文家们的语言执着最不适应的作业习惯.只有“马大哈”们才能将漫漫流淌着的时日过得不惊不咋,有滋有味,慢条斯理.

陆地生物无法体验的水中快活与细腻正如水族生物不能理解空气呼吸者们的粗犷与奔放相若.

359.丧失了批评功能的文学时代像什么像一片缺乏修剪,枝藤攀缠,疯长无序的灌木丛――你该将它形容成是“荒芜”呢,还是“生机勃勃”

良好的文学生态是要靠营造出来的,多少带点儿人工斧痕的意思.而文学批评,就是这把斧子.

360.用叙述语言填充满小说交代空间的写作手法是最蹩脚的创作手段之一种.这不仅暴露了小说创作者自信力的严重缺失,同时也构成了对其读者理解智商的一种轻辱.

一部小说作品的布局就如一间雅品房的布置,应该是错落有致,留白之上的.企图塞满每一寸空间的作品像什么像货仓――至多也是一座堆砌整齐编码有序利用率极高的货仓.它让你背负艰困,行路难.一位写实派作家总会在这一点上感觉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又老是放不下心来,道理就在于此.

361.任何文艺形式――自然包括小说――必须烙上了诗的火漆印后,才能有其永久的保存价值.

诗是语态上的飘逸,意蕴上的重垂,以至最终沉淀为一种永恒.

362.当苦难的岁月从时间的滤网中渐渐流失时,在网筛上会留下什么是美好,是对于美好的记忆.这事很有点奇特,但这是事实.这与飘零异乡的旅人对故乡踮脚遥望时,故乡的一切陋处都会被包容、被滤净、被忘却,留下的只是她的亮点,而一位离家的独自生活者的永远牵挂都是亲人们的好处与可爱之处的道理是一致的.可见,人的记忆是有一种自发的选择功能的.就此意义而言,让你经历苦难,这是上苍给予作家的一种慷慨.不埋怨它,不痛恨它,而是要去勇敢地面对它,品尝它(哪怕这种苦涩会让你受不了),然后再将它深深刻入记忆,作家的创作财富就是如此累积的.

还有,甜酸苦辣,如何辨味没尝过苦涩的人哪可能会知道甜蜜之滋味的实质原来是什么呢再说了,人在老去,故流失的光阴与目前和将来相比,永远是年青的,而青春的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努力更改对丑恶的看法定式,难道就不能将其理解成是美的一线之隔,美的变形与变奏吗佛在你心中,我想,这些都是可能的.

留住美,留住美好,这是一道永恒的生命课题.

363.在人之一生长长的记忆幽廊里存在着无数处褶皱,无数处的褶皱里又藏匿着无计其数的记忆细节(包括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等等),或者,称之为“记忆污垢”也未尝不可.只要将他们中的一小部分清洗清理出来(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你便会发现,你将是一个多么富有的财富拥有者啊!

人,其实只是一种财富的真正拥有者,那便是记忆.小说家五彩缤纷的想象从哪里来当然不可能是用花花绿绿的钞票写来的,而是那堆积如山的记忆矿藏.当然,还要加上作家们的卓越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天分,是一种能将他人的记忆财富“窃”来一用的特殊技能.

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永远甭想用钱能写到的:情操、气节、智慧,还有记忆.

金钱对记忆失去作用,就如有一天,金钱会对光阴失去作用一样.

364.人生的许多东西都可能改变或者沙解:理想、信念、情爱观、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宗教观,唯记忆的大厦永不会崩塌.

记忆是什么

记忆其实就是你自己.是你在光阴的镜面中照见的自己的幻影,是物化的你向心化的你转变中的自己.你傻乎乎地活了一世,末了,只有记忆才能告诉你说,是的,这是一桩事实.

记忆其实就是这个尘世.它在每个人的周围折腾奔流,而每个人对于它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感受,这便构成了记忆.检测如没有记忆,尘世便不存在,或者说,尘世的存在只有记忆才能见证.

记忆永恒,直到你呼吸停止的前一刻,记忆永恒.而对于一位作家的创作而言,能唤醒记忆的一切手段都是合适、合理、必须以及必要的.

365.写少,写好,写扎实,

多走,多看,多想,多存记忆,

多涵,多养,多给自己的思想土壤施肥,

自我建立,自我否定,自我突破,永不自我满足.但有时,也不妨可以面对着自己以往的作品作一番自我欣赏和陶醉,

一世追求,哪怕那个终极目标只是座空中楼阁,

还有――还有永远不要把你的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