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传播风潮

点赞:22042 浏览:1041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于丹的风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物质社会沉浸了近30年的中国人的浮躁的心灵太需要智慧灯塔的圣人指路和认同文化的慰藉”.

3月3日下午1点,北京雨中的海淀区苏州街拥堵不堪.前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已经被人阵包围得严严实实,有的举着伞,有的干脆淋着雨.他们怀里大多抱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于丹〈论语〉心得》或《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将在这里做新书签售.

签售现场所在的五楼戒备森严.记者从安全通道上楼,被保安仔细盘问,又与组织者沟通之后才得以进入.简短的发言结束后,于丹新书签售活动正式开始.

不一会,贴在外墙上的“每人限签10本”的公告被撕下,再贴上去“10本”就改成了“5本”.记者站在五楼阳台往下看,“之”字形的队列井然有序.

见此,大厦保安部门的一个负责人近乎感慨地说:“这就是民愿啊.”

他们为什么热爱于丹

从签售现场的情况看,于丹的读者群几乎覆盖了各个年龄和社会阶层.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告诉记者,现年39岁的他经营着一家有着一百多名员工的家政怎么写作公司,这次是从河北保定专门赶来等于丹签名的:“她用现代的方式讲古代文化,讲怎么为人处世,把我想了好久也没想明白的道理一下子点透了.”他说.

这支来自京外的购书队伍中还有一位来自河北霸州的银行部门经理以及他的两位同乡,一位56岁的退休女医生和一位60多岁的女教育工作者.记者甚至还发现一位从天津赶来的89岁的老人,也是为了得到一本于丹签名的书.

打扮时尚的北京女孩冬冬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念本科,正在北京度检测的她也来到签售现场.记者问她为什么喜欢于丹,她说:“感觉于丹就像一个亲切的大队辅导员,告诉你一些做人的道理.”同时她告诉记者自己从未完整地读过《论语》.

记者在现场还碰到两个分别读初二和高二的中学生,两个男孩对记者表示于丹的讲座引发了他们学习《论语》的兴趣.

现场的购书者中还有农民、锅炉工等各种职业的人士.而当天穿“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去现场的汤军也承认,自己一些在外企工作的朋友视于丹为偶像.

“于丹传播风潮”不但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震动,事实上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显现出影响.


今年2月,济南监狱组织全体服刑人员学习《于丹〈论语〉心得》,在2000多名服刑人员中进行了一次“读《论语》、学做人”活动.

据于丹自己向媒体透露,她收到许多信.其中一位还有四个半月就要出狱的大学生在信中说,本来觉得人生茫然,听了她讲《论语》后对人生又重新有了信心.

传播传统文化:商机,抑或责任?

虽然各种批评一直不断,但似乎丝毫没有减弱“于丹传播风潮”的势头.

对《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于丹回应:“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化做事.”

对于其他一些来自高校内同行的质疑,于丹的回应是:“我的讲坛是不同于大学讲坛的大众传播平台,这中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从传播学上讲:你是什么不重要,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才更重要.”电视台品牌顾问李光斗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于丹传播风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即便如《论语》那样的好产品,如果没有好的传播也会养在深闺人未识,从这一点上来说,于丹功不可没.等《于丹〈论语〉心得》的风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物质社会沉浸了近30年的中国人的浮躁的心灵太需要智慧灯塔的圣人指路和认同文化的慰藉.”李光斗说.

除了批评,也有不少人认为,“于丹传播风潮”再一次反映出传统经典走入民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中国的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但没有被割断却日渐升温,今天的国人渴望从传统典籍中获取心灵和生活上的指导.这也呼唤着有心人将传统经典从学术圣坛传播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这对于丹们来说既是个商机,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责任.

讲解经典的“傻瓜原则”

身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传播学是有策略的.电视是什么媒体,是全家收视的,有人聊天,有人翻报纸,有人训孩子.这种情况下,电视不可能是四平八稳、完全讲哲理的传播,而是大家实现沟通交流的东西.电视是有情节的,有情节的东西才可以传播.”

她强调自己遵循传播学的“傻瓜原则”,因为简单到傻瓜能懂的东西才是易传播的.让经典“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当下的故事去“稀释”.于丹认为,她为《论语》中的道理找到一个个故事的载体,用富于现实感和生活感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变的仁义和真正的大智慧.用一两句圣贤之言唤醒人们心中有而口中无的东西.

于丹还将在大学讲堂和电视上讲述《论语》的方式作了严格的区分.她说,自己给学生上古典文学课时,是从文化源头、版本考据开始讲的.而《百家讲坛》是大众传播,电视的平面决定了它不像大学教材、讲义,而且不可复读,在这个平台上她首先要让15岁的中学生听懂,而且自己喜欢听.

于丹有一个“三鞠躬说”可视为她“成功传播的秘密”:一鞠躬是要向公众鞠躬,因为这些普通老百姓在用生命感悟来还原经典;二鞠躬是对圣贤,他们的睿智使经典的力量可以永恒;第三个鞠躬是给媒体,媒体不仅是记录者也是文明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