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前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形态

点赞:5526 浏览:180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推介语

北魏,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更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随着北魏时期政权趋向统一,民族交融不断深化,以孝文帝为代表推行了许多新政,文化融合呈现鼎盛态势,最终造就了一个文化色彩纷呈的时代.黄婷、李艳、孙月写作的《北魏前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形态研究》主要探讨北魏前期民族融合和民族冲突的情况,何莘茹的《北魏婚俗与民族融合》主要研究胡汉婚俗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融合,蒋雯的《北魏时期文化融合之服饰文化》则主要通过分析北魏时期的服饰文化来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三篇论文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之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论文既能独自成篇,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北魏文化融合予以探讨,值得关注.

――司马周(文学博士,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

摘 要:民族的融合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北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要想研究其民族融合,首先要了解它前期的情况.本文从北魏前期的经济状况、文化现象、政治形势和汉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四个方面浅探民族融合之前的情况.

关 键 词:北魏政治经济文化

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长期汉人统治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想要在中原建立并巩固、持续政权,它所原有的文化与汉文化势必会产生矛盾,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少数民族原有的文化会逐渐与汉文化融合,这不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


一、北魏前期的经济状况

长城作为古代中国的军事工程,不仅是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还是草原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分界线.当农业社会的军事力量超越草原民族,并且深入沙漠,便会在长城外农业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建立许多防卫性的屯垦区,来辅助长城防线,但是当农业社会的力量退回到长城之内,无法控制这些屯垦区时,草原民族的势力便会进驻到这一地区.这些地区,因为处于农业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又时有草原民族势力的进驻,因此逐渐成为半农半牧的社会经济形态.进驻到这一地区的草原民族,渐渐融入这一地区,进行一定程度的农耕,开始半农半牧的生活,在长城之内政治或社会动荡时,就伺机进入长城之内.建立北魏的拓跋氏部族也曾在这些屯垦区停留过很长时间,由游牧经济逐渐向农业经济转变,对后来进入长城之内,建立并稳固政权产生很大的影响.

北魏前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形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经济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拓跋氏在进入这些屯垦区之初,游牧经济仍是主导地位.因为游牧经济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生活资料,也为他们对外扩张提供了战斗力量.依靠游牧经济所积累的战斗力量,拓跋氏战胜了许多其他部落,不仅获得大量牲畜,还有众多人口,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受到屯垦区原有农业基础的影响,拓跋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拓跋氏进入长城后,拓跋建立了北魏政权,定居平城,但是由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原有的畜牧业难以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活之需,开始大力发展农耕业.此外,发展农耕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游牧经济所具有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不适合中原定居的生活.在草原上,游牧民族通常逐水草而居,因此具有流动性,而游牧经济需要较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人们不得不分散居住,因此也具有分散性.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相对草原的地广人稀,中原地区人口较多,活动空间也比草原小,而北魏建立政权之初,战争不断,人们必须要聚居来保持战斗力量,来抵御连绵不断的战争,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基于这些原因,北魏的经济状况逐渐从游牧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这为北魏不断汉化,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

二、北魏前期的文化现象

虽然拓跋氏部族由游牧经济逐渐转变为农业经济,但这并不代表畜牧业完全被农耕业取代,相反,畜牧业在北魏的社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与当时的军事需要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以及社会风俗是密切相关的.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王)肃处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等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1}

这段记载,说明了两种文化饮食方面的差异,王肃是在太和十七年(493)入魏的,“数年后”,应该是指孝文帝迁洛之后,由此可见,尽管经过长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拓跋氏的饮食习惯仍保持了草原文化的特点,由此上溯到北魏初期,可知北魏初期时,在饮食习惯上草原文化的特点体现得会更加明显.对于中原的饮食方式,拓跋氏进入中原后也曾尝试过,据《魏书》记载,拓跋氏统治者及其后眷,对中原的饮食方式都是非常欣赏的,但仅是欣赏,而日常饮食仍以酪浆和畜肉为主.

在衣着方面,草原民族的衣着是以兽皮为主,而中原人却是穿丝绢,在进入中原之前,拓跋氏部族中少有丝绢,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从商贾贸易中获得,二是从农业社会中抢劫而得,三是晋朝的赠给.因此丝绢在当时被视为极其珍贵的物件.在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定居平城后,开始逐渐从事生产丝绢,以满足拓跋氏统治阶级的需求.虽然丝绢比兽皮轻柔舒适,更易洗涤,深得拓跋氏的喜爱,但是他们却没有放弃传统的衣着,如《魏书》记载,长孙嵩着“一熊皮鄣泥,数十年不易”,为了保持原有的生活传统,不愿轻易更换,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孝文帝改革,下令国人都着汉服才开始改变.

社会习俗上,北魏初期,拓跋氏有狩猎的习俗,一方面是为了缓解粮食供应的压力,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尚武之风.当时狩猎的规模较大,而且较为频繁,基本上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狩猎.直到文成帝时期,对狩猎开始有所限制,而到孝文帝时期,改革时革除狩猎旧俗,以便推行汉化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三、北魏前期的政治形势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方便统治,孝文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太和改制”,我们通常称之为“孝文帝改革”,认为完全是孝文帝的功劳,但其实,冯太后在这场改革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