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的不是宽恕的方式

点赞:3843 浏览:125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个名叫普方的德国人在中国惨遭杀害,四个中国籍凶手被判处死刑.然而这个德国人的母亲却做出了一个出乎中国人意外的决定――她写信给法院,认为对4个凶手的刑罚过重.这是《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其中的一个细节.


这位德国母亲的举动是可敬的,但也不必过度诠释为“以德报怨”.也许更准确的理解,这位德国母亲是“以直报怨”,“直”是一种尺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法律的尺度”,在这位德国母亲的法律认知里,死刑根本就是不合理的.

那么其最应为中国人感佩的,也许不是她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是超越于感情之上的对于法律的信仰.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也许很容易被忽略――“我们不是要传达这样的信息:不是说一个德国人被杀,我们就会给凶手的家乡提供奖学金.”那些救助苏北贫困学生的德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之所以要帮助苏北的学生,只因为那里很穷,需要帮助.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以德报怨”,他们的意识根本就没有“以德报怨”这个概念.

“以德报怨”只是中国式思维,他们拎得很清,那四个凶手身上的罪恶与中国其他人毫无关系.倒是中国人有意无意中以国籍划分你我,把某四个具体的中国人抽象为全体中国人――看,我们中国人杀了德国人,人家还对我们这么友好!

要学的不是宽恕的方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比较好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感动错了!什么“以德报怨”“宽恕的方式”“献给生命的赞歌”,统统错了!德国人说得何其明白:“如果普方还在世,那么普方家肯定是第一个参与的家庭.”其言外之意,是即使普方一家并不曾遭遇灾难,他们也一样会这么做.他们这么做,与“宽恕的方式”毫无关系,甚至也不是出于对中国人的友好――他们看到了有人需要帮助,于是就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不管对方是中国人还是别的什么国家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帮助中国穷人的方式: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说“教育改变人生”,说“如果你自己有个比较好的教育背景,就有了自己的未来和机会”.

“有机会的话,人就不会想去做坏事,他会做好事,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这些话可是现身说法――他们是一批受过教育的人,而且正在“做好事”;他们做起好事来何其自然,几乎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由此即可发现提高所谓“国民素质”的正确路径,乃是让每一个国民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死刑存废、宽容与否、有无悲悯情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大抵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受到怎样的教育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