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儿童文学比较

点赞:2900 浏览:90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轨迹,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本文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鲁西西外传》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中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并分析差异的成因.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引言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下简称《爱》),是是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所写的一本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名著.它描写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姑娘为了追赶一只兔子而掉进兔子洞,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地下世界,开始了她的仙境之旅.在这里喝一口水能让她变成巨人,吃一口饼能让她变成矮子.她还遇见了稀奇古怪的人和动物:会说话的花朵、叼着大烟袋的毛毛虫、忽隐忽现的猫、变成猪的婴儿和坏脾气的红桃皇后等.最终,爱丽丝猛然醒来,才发现自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个梦而已.

《鲁西西外传》(以下简称《鲁》)是由郑渊洁所著的儿童历险故事,鲁西西是个文静胆小的女孩,但面对未知世界又充满了疯狂的好奇心,她外表柔顺但内心并非老实安分,绝不循规蹈矩.《鲁》中,鲁西西跟随一个叫“团团”的姑娘来到身边发生的有趣故事:她一会儿能进到桌子里面的世界,一会儿又能回到古代和王昭君下棋,一会儿她还能变成鸽子参加信鸽比赛;她还有很多宝贝朋友,她有一连英勇善战正义感超强的豆芽兵,还有一支能和万物对话的神奇圆珠笔和一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变成别人的护肤霜,她还发现了会讲外语的树叶.

2.相似之处

《爱》一书发表后很快风靡全球,在中国也广为流传,尤其在赵元任先生译介《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之后,《爱》多少影响了中国童话作家在历险型童话题材上的创作.《爱》和《鲁》两则童话故事在人物形象、故事结构、故事类型以及审美特征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体现了一种流传上的渊源.

爱丽丝与鲁西西都是敢于质疑、喜欢探险的小女孩,常发出惊人之语,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她们都善良又有同情心,崇尚平等又敏捷调皮,具有儿童质朴天真的特性.


二者故事结构也很相似:现实中的人物在一个非常人的带领下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开始历险,得到一些人生启示,然后走出幻境回归现实.历险过程中,成人世界以美学的荒诞变形出现在主人公面前,主人公在幻境中的游历和冒险是儿童接受和适应成人世界的过程,两则童话都以“成长主义”为主题.

两则童话也有相似的审美特征,即荒诞美和象征美.荒诞美表现为强烈的夸张、扭曲变形、机智的反讽等.荒诞中寓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对现实的认识和见解.如公爵夫人“一切事皆能引出一个教训”、素甲鱼的教训口吻都表现了卡罗尔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嘲讽;蛋糕公主的妈妈强迫女儿嫁给香蕉王子是因为他比菠萝王子有钱,这隐含着郑渊洁对中国世俗百态的讽刺.

3.不同之处

两则童话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差异性.《爱》以儿童本质的书写为出发点,以儿童游戏冒险的真实和快乐书写为原则,塑造了大胆冒险、个性张扬的爱丽丝;而鲁西西则文静善良、乖巧可爱,与爱丽丝相比,鲁西西缺乏个性,与传统童话里谦恭、忘我、隐忍、温柔的女性形象距离较近.

其次,从历险历程来看,爱丽丝的历险经历充满了别出心裁的荒诞,故事逻辑分不出因果关系,爱丽丝要面对奇境中各种各样的角色,解决他们的各种难题.各种角色彼此对立,是现实世界成人角色的夸张变形.然而,鲁西西的历险所面对的各种角色则带有一种批判意味,历险集中在人格道德品质层面,弱化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爱丽丝掉入的“地下世界”是人们用幻想创造出的“第二世界”,它反映了神创的第一世界,即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而鲁西西进入奇境的方式是通过万念皆空的冥想,极具东方宗教意味,类似东方宗教内省、净化灵魂的手段.

最后,从表达主题来看,《爱》具有极强的游戏精神,体现了“为快乐而游戏”的审美性,显示了卡罗尔崇拜童真、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的浪漫主义童年观.然而,《鲁》反应的主题是提倡自强自立、教人向善,从鲁西西改掉贪吃零食、小心眼的劣习,保持心灵美的品德并获得奖励等情节可以看出该童话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充满了教化色彩.

4.差异成因

一方面,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早熟的中国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家为本的传统,中国文化对功利性的强调,以及儒家“教重于乐”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风貌.直至五四时期,伴随着对“人”的发现,儿童被当作独立的精神个体,其生命形式、内在精神、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获得了肯定和尊崇,才催生了面向儿童的儿童文学,童话创作才有了一些意识上的改变,但是,我国童话仍然秉承着寓教于乐的指导思想,艺术上的创新要为实现教育目的怎么写作.因此,郑渊洁创作童话时,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强大力量的牵制,童话里流露出教化的痕迹.

在西方,“人”的发现较早,卢梭的儿童自传体小说《爱弥儿》是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它提出,要尊重儿童,要顺应儿童本性,要根据儿童年龄、个性及性别进行教育.西方儿童文学繁荣发展,出现了“彼得•,潘”、“汤姆索亚”、“哈克费恩”等性格各异的儿童形象.

另一方面,创作者个人的独特禀赋.

《爱》的创作者卡罗尔小时候生活在静谧恬淡的乡村,在那里,他接受家庭教育并接近自然、在闲暇时光与众多的姐妹游戏,玩耍,度过了金色的童年时光.卡罗尔成年后也在在与儿童的交往得幽默风趣,自信快乐.他富于魅力和同情心,对孩子们的心灵了如指掌.他讲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故事讲的娓娓动听,仿佛发生的一切都自然合理、天经地义.卡罗尔的儿童情结也深受当时浪漫主义童年观的影响,普遍认为儿童是纯真善良的,带有天国的灵光,而童年是人生中最纯真,快乐的时光.他崇拜儿童的天真和纯洁,深信童年是纯真和快乐的源泉.卡罗尔在《爱》描述了童年与成年世界的差异,从而表达了他对儿童和童年的赞美和肯定,爱丽丝的醒来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内心回归的.

在郑渊洁创作《鲁》的年代,权威性教育受到质疑,应试教育的弊端充分暴露,儿童的天性受到压抑.郑渊洁的童话创作站在儿童的立场,向压抑儿童天性的教育制度发出呼喊.他质疑权威、童话正是他对权威反叛意志的感性体现.因此,在《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质疑者,一个战斗者的影子.他借助鲁西西的历险,对中国社会中灰暗的人性弱点和世俗而权威的观念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使得鲁西西的每一个行为都打上了愤世嫉俗的烙印,因此也就压抑了儿童形象中天性的发挥.

5.结论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鲁西西外传》同属历险型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结构、故事类型以及审美特征上有着相似或共通之处;但由于中西文化传统及作者自身特点的影响,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