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自学文言文

点赞:3872 浏览:143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学习我国古典文学,需要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有人认为白话文可以自学,文言文难以自学,这话有道理,但不尽然.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多一层语言隔阂,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一种通行于五四运动以前的书面语言,读起来自然比较困难.但文言文是不是就不能自学呢也不是,文言文也同样是可以自学的.下面分几个问题来谈.

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其内容.说:“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绝大部分文言文都是封建社会的作品,论的是封建制度之理,记的是封建社会之事,抒的是封建社会之情,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比如说《桃花源记》吧,它确是一篇好文章,值得一读.我们说它好,是因为作者陶渊明所向往的那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自由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战乱年代中劳苦人民的愿望,特别是作者能在短短的篇幅中把游桃花源的过程写得起讫分明,把想象中的桃花源境界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引人入胜,把那些虚构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如果我们今天读了《桃花源记》,也采取那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的消极厌世的态度,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次是要适当地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学作品总是反映一定的历史风貌的,如果对它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就很难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义.读《六国论》不了解战国形势,就无从了解这篇文章所论述的内容;不了解北宋妥协苟安的对外政策,就无以了解这篇文章借六国讽宋朝的针对性.读《答司马谏议书》,不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情况,也就无以了解这篇文章是如何针锋相对地对司马光进行驳复的,同时也就无从判断其谁是谁非.所以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自学文言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还要大略地知道一些古代的典章文物制度以及古人的生活习惯等常识.“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这里的“郎中”“洗马”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如果把“郎中”当成医生,把“洗马”当成饲养员的工作,那就要成为笑话了.读《国殇》如果不知道古代车站的情况,就不容易读懂“左骖殖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这些句子.如果不了解古人有食狗肉的习惯,而且狗肉比猪肉还要贵重,就不能理解勾践在休养生息时,为了奖励生育,老百姓,“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国语越语》)的奖励办法.也不能理解樊哙为什么能以“屠狗”为职业(《史记樊哙列传》).

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在自学文言文时可以借助于注解、说明或分析之类来帮助解决,也可以查阅《辞海》、《辞源》以及有关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的常识方面的工具书,一般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学习文言文还要了解文言词语和文言句法的特点,掌握一些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异同方面的规律,这方面有很多古汉语,文言虚字等专门论著可以参考,这里只择要略谈几点.

文言的词语可分虚词和实词来研究.

关于文言的实词,主要要了解词义的发展和变化.一般可注意这几种情况: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如人、手、天、地、爱、恨、冷、热、寂寞、萧条、正直、憔悴等,古今没有什么不同.有不少词语,古代通用单音词,今天大都用双音词了,如“耳――耳朵”、“石――石头”、“忆――回忆”、“欺――欺骗”、“坚――坚强”、“茂――茂盛”等,这些双音词是从单音词发展而来的.

有些词语,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完全不同.如“兵”,古义是“兵器”或“杀害”,今义为“士兵”;“消息”,古义指“生灭、盛衰”,今义指“音讯、新闻”;“牺牲”,古指“做祭品用的牲畜”,今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等等.

有些词语既不用它的本义,也不用它的引申意义,而是通检测为另一个字的意义.如“说”通“悦”,表示高兴;“从”通“纵”,表示合纵或纵横;“罢”通“疲”,即疲乏;等诸如此类,称为通检测字.

文言文中更普遍的是一词多义.略举数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老师,名词),“吾从而师之”(师之:以他人为师,动词).“死者不计其数”(数:数目,名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计算,动词),“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数:几,数词),“几死者数矣”(数:读shuò,屡次,形容词).“解衣衣我”(前一个衣:衣服,名词,后一个衣:给我穿,动词).“欲居之以利,而高其值”(高:使其值高,形容词作动词用).“生死肉骨”(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一词多义的现象现代汉语中也常有,而在古汉语中尤为普遍,读时可联系上下文,从词性变换中辨别其含义.

关于文言虚词(也称虚词),由于变化较多,往往一个字有多种用法,有的还可以作实词用.举几个字为例:

“之”可作代词、助词以及动词用.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之:他,代词),“谨食之”(之: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之: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之:到,动词),“之二者等”(之:此).

“于”是介词,它表示的关系较多,如“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于: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比),“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其”是代词,可以代人(主要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事物,还可作助词用.如“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其:他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它的),“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那个),“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示语气).

“以”主要作介词用,表示的关系也有多种,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以:用),“以钱复其口”(以:拿、把),“以我酌油知之”(以:凭、靠),“而吾以捕蛇独存”(以:因),“余船以次俱进”(以:按照).“以”也可作连词用,如“余始以入”(以:而),“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以:下接前、后、东、西,表示时间或空间距离).

文言虚词中还有不少是表示各种语气的,如也、矣、乎、耳、哉等,这些语气助词,可通过朗读来领会句子的语气.

文言文的句法,主要可研究句子成分的省略和句子成分的顺序.

文言文中,有许多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找出其省略部分.文言句式中省略的情况很多,这里介绍几种:

一种是主语的省略,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对话中的省略,省〔客〕.)“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自述中的省略,省〔我〕.)“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承前省略,省〔贫者〕.)“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略,省〔公〕.)

一种是谓语动词或动词宾语的省略.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承前省略,省〔持〕.)动词宾语的省略在文言文里比较多.省略的宾语一般都是代词“之”,“廉颇等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之〕代廉颇的说话.)

文言文中,兼语式复杂谓语中的兼语,也常有省略.省略的兼语见于上文的,一般是代词“之”或“其”,不见于上文的一般泛指“人”.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省略的代词代扶苏.)“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等”“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上文未出现,都可补人.)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顺序和现代汉语比较起来,大致上没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句子,它的各种成分在排列顺序上有所不同的.这里也介绍几种:

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意谓“汝之不惠甚矣!”)“谁可使者”(意谓“可使谁者”)“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是反诘语气,顺过来讲就是“公子能救人急困的高义究竟在哪里呢”)


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即带什么东西.)“项王曰:‘沛在’”(安在即在哪里.)“彼不我恩也.”(“不我恩”即不恩我)“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在现代语中,介词的宾语必须放在介词的后面,在文言里介词的宾语有的却放在介词之前,如:“问‘何以战’”(“何以”即以何.)“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即与谁.)

关于文言词语和句法的规律知识还很多,这里只有举一些常见的情况稍作说明,供自学者参考而已.

(摘自《中学生怎样自学》一书)

(题图:张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