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的

点赞:3559 浏览:101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独立后的印度,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初等教育得到质的提升,但是也还存在经费不足、发展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等问题.汲取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推进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印度;初等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

1947年印度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这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初等教育借此机会得到快速发展,成就引人瞩目,甚至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的典范.因此,研究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发展过程,对于推进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初等教育得到大力普及

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不仅视教育为“促进公众意识发展和社会重建”的基本工具,将6-14岁的普及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投资项目写进了宪法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1993年出台了“县初等教育计划”(简称DPEP),提出以县为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单位,从而保证了初等教育的落实.正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印度初等教育得到大力普及.从50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一年级至八年级)的毛入学率只有42.6%到2005年毛入学率为93.5%,再到如今小学入学率接近100%2.为了巩固这一成果,2007年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印度政府继续把初等教育的全面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发展任务3.

(二)初等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

为了保证初等教育质量,印度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提出“办学基本计划”(OperationBlackboard)以改善正规初级小学(1-5年级)的基本设施.与此同时,政府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目标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1988年印度颁布的《国家初等和中等教育课程框架》中提出了最低的学习标准的概念,指出了初等教育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最低水平.这一概念词的提出,既有利于在全国形成一种普遍一致的认识,保证教育的公正,又有利于提升初等教育质量.

二、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不足

对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度政府虽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量支持,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教育财政日益显得捉襟见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把一半以上的教育经费(56%)拨给了初等教育,但在以后的五年计划中初等教育所占经费比重大幅下降,平均只有30%多一点4.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因此,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要继续依靠政府的扶持性政策外,似乎也要树立“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即依靠教育本身的优势,想方设法,广开渠道,走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从多方面筹措教育资金.

关于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等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

印度作为联邦制国家,邦与邦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教育水平来说,一般也是教育先进的邦远远超过那些落后的邦.此外,城市和农村也有较大的差异.教育资源充足质高量多的学校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学校教育设施陈旧简陋,儿童失学率较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地方教育状况十分落后.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教育不平等仍然存在

尽管印度独立已经60多年了,但今天的印度仍是一个等级分化明显的社会.那些弱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因地位低下、备受歧视而很难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同时,受印度传统文化及习俗的影响,低种姓的国民从思想上认为受教育是高种姓的事,行动上则迫使子女放弃学校教育机会而接受家庭传统职业训练如屠宰、制革等以适应未来生活,这使许多低种姓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文盲的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女童,很多家长把送女儿上学看作是“额外的负担”,很多印度女性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跟男性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三、印度独立后初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重视,注重教育立法

印度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能取得如此不错的成绩,是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从最初的印度政府将发展义务教育写入宪法,在其宪法中对教育作了原则性规定,进而为后来印度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到之后政府采纳计划委员会的意见将初等教育分为两步走,到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的颁布,再到1993年“县初等计划”的正式实施,这种将政府行为和政府主导意识“双重携带”的教育观,不仅是印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之所在,也是我国在政府行为方面值得效仿的地方.

(二)教育改革循序渐进,保持连贯性

印度在初等教育的普及过程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保持改革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印度政府曾多次修改普及初等教育的日期的状况,因为当局认识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普及初等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相反应该循序渐进.印度的教育发展应该跟它的特殊国情相适应,“初等教育普及化是有条件的”.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印度提出了适合它国情的“县初等教育计划”,积极开展非正规教育更好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此外,印度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教育政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适时地进行调整.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三)成立专门的教育咨询和建议机构

印度初等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发展,除了政府重视,并通过立法形式予以保证教育先行的原则外,早在60年代初就成立了专业的教育委员会.此外还有一些级别的教育研究或咨询机构,其中全国教育规划与管理研究所具体承担与全国教育规划和教育管理有关的研究工作,召开各种研讨会和会议.这是印度初等教育甚至印度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最为关键的举措.

(四)尊师重教,重视教师教育

作为拥有厚重底蕴的文明古国,尊师重教一直是印度的传统.在印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职前教师教育所获得的教师任职资格,职前培训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负责.尽管一些邦仅把通过高中考试作为胜任初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标准,但是大多数邦还是把接受过12年的学校教育作为从事初等学校教学的最低资格要求.可见,尊师重教,重视教师教育也是印度初等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