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德育,共建和谐社会

点赞:10471 浏览:450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德育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力求塑造完善的人格,引导学生认同并遵守社会规范,为国家的建设怎么写作.我国德育经历了官本到民本到人本的转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虽然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人们也一直在探索更好的进行德育的方法,并且落实到教学中去.不论对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德育,完全人格,双主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德育是建设社会文明的根本保证,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人格的主导力量.

一、德育的功能和发展

1.德育的本质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中国古代一直十分重视德育工作,认为德育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不是一个特定阶段的活动,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德育的根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塑造完全人格,二是引导学生认同并遵守社会秩序,为社会发展怎么写作.德育的开展亦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理论指导,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凸显人之为人的类属性,塑造完善人格,释放出无穷的人格魅力.

2.官本到民本到人本的转变

德育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中国的道德教育经历了由官本到民本到人本的转变.商周时代是以官为本.“民本”观念首先由春秋末期的孔子提出,后来孟子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民为邦本,本固而邦宁”“仁者,莫大于爱民”是“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中的民并不是指老百姓,而是指臣民,即为统治阶级怎么写作的、听从统治阶级安排的臣民.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谓的民在人格建构上,崇尚儒家的“仁”“礼”和“中庸”,这样都压抑了个体的创造品质.以民本为核心的德育造成了人精神上的缺失,违背了其最终意愿.人本的含义是针对全体人而言,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人永远是主体,永远是关键,更多的在于去体现整个人类的价值.人本德育的理念下,学生不是工具,他是目的,所有的活动都是以他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作为目的.


二、重视德育

1.以“人本”思想引导德育的开展

“人本”德育即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对象,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的发展.“人本”要求德育应以学生的更好发展为目标,以致力于开发学生潜能为己任,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任务,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卓有成效的怎么写作.马克思主义人格学原理告诉我们健全的人格力量是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和反省力量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对人的依附为特征的“依附人格阶段”,第二是以对物的依附为特征的“独立人格阶段”,第三是摆脱一切依附关系的“自由人格”阶段.目前我国人格发展正处在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转变过程之中.在这一时期,德育的正确方法是全面发展人的力量,减少对物的依附,向“自由人格”的目标而努力.这一转变的实现,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人性化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全人格的需求,采用符合人性的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的特质充分显露,情感得以释放,精神获得充实.

2.“双主题互动式”的德育方式

教育是双向的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二者的主客体关系是相对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在德育过程中,双主体都应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成为积极的行为主体,积极地参与德育活动,做符合德育工作的行为.教育者应当充分意识到为人师的重要性.身为人师,其本身承担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重大责任.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在时时处处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教育者的一个任务就是把它们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使理论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能动性,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选择、有目的的消化、吸收和运用.德育过程实际是德育过程与学生修身过程的统一.这个复杂的“统一”,除了必须包含“德育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统一外”,还包含以下三个复杂的“统一”,即“德育过程与学生带着原有‘意识框架’参加的特殊接受过程的统一”“德育过程与学生自我意识分化和同一过程的统一”“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统一”.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主体时,德育完全人格塑造的目标要求此刻的受教育者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吸收符合道德观念、人格发展规律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意识,而摒弃头脑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3.深化德育改革

学生的道德工作是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具体实践共同构成的.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并且重视德育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建构适应德育本质的教学体系,把德育做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第一,从小学到大学,建设德育课程与具体知识课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我国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学校没有开展德育的相关课程,导致当地德育工作的滞后,对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了负面影响.德育工作在任何条件下都应做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其次培养创造性智慧和能力.德育的“双主体互动式”并不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否认,而是一种肯定.传统德育工作普遍重视学生的接受与掌握能力,而忽视了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灵感得不到激发,能力得不到训练,其潜能不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合理的途径得以开发.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比单纯的获得知识要重要的多,这是人类社会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根源所在.再次充分重视德育实践,不把德育教育仅仅局限在意识的范畴之内,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学习理论、实践理论,让理论活起来.

重视德育,共建和谐社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工作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德育的意义

国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不断奋斗的进取精神以及处事不慌、遇事不乱、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已迫在眉睫.德育对完全人格的塑造,对人的意志、情感、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德育工作的开展是顺应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好的融入到国际社会的关键步骤.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主体能力差,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采取囫囵吞枣的态度,很少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加工和运用,我国学生的创造力和别国相差甚远.人本理念要求改变以往德育“人的缺位”的弊端,实现学生的更加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问为什么,在问题中掌握知识,在知识中锻炼能力.德育立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让更多的人得以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将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深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