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山水园林的美学精神

点赞:17640 浏览:800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探讨了文人山水园林中表述出的情趣和魅力.文人山水园林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物,同时也是审美精神的载体.文人精神在文人园林造园技艺中得以彰显,成为文人山水园林重要的美学表现.

关 键 词:文人园师法自然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唐代以来,诗人、画家乐于将居住和游乐环境的布局、构景,遵从“源于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检测山水池、一树一石的推敲锤炼营造和反映他们思想和文学修养的水景、山石景、建筑景――文人园林,他们在这些园林中或居或游,寄情山水,把对文学、绘画的感悟融入自然景观,成为环境艺术表现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和园林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文人园的审美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文人园“其佳者,善于因地制宜,师法自然,意出画境,佳山妙水,层出不穷,为之悠然而神往.”

这在《红楼梦》第17回里也有所提到:当贾政引众清客检查刚竣工的大观园,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便是讲的文人山水园中常见的“先藏后露,各下扬先抑”的造园手法.当然“大观园”作为中国文人山水园林所追求的极至,不仅是在园林营建理论上有着独到的创意和见解,同时也引发了近现代园林学者对文人山水园林美学精神的几方面的探讨.

一大儒思想贯穿文人园的精神神髓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诞生在春秋战国,他们具备诸如科学态度、理想精神、自由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特殊的素质.特别是明晰而庄重的自我意识、风节操守意识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占据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整个精神世界.

儒家思想做为古代知识分子典范,他们强调美与道德的和谐统一.孔子提出人应当“尊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无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述而》).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儒家学说自古就和王权离别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特别是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文人精神逐渐淡化了“以天下事为己任”以及“捐躯赴国难”的冲动,随之追求一种人性的永恒――精神的独立和永恒.

儒家思想对文人园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园林的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上.园林中用山水、植物“比德”,主张在“游于艺”的过程中,净化心灵,追求山林仁德.孔子著名美学观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示意为:高山,草木生长,鸟兽繁殖,无私地供给四方以用.正因为高山具有与仁者无私的品德,相媲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大水具有“智者”的德、仁、义、智、勇、善、正、志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也是美的.就是类情以明德,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反映了儒者在欣赏山水、营造文人园时的艺术心态.造园者堆山理水、种花植草多是选取一些代表君子风范的自然物来造景,比如园林中的山石溪涧,梅、兰、竹、菊,被赋予多种文化特质,如相思痴情、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等已然成为文人自身比照君子的对象,蕴含着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文人山水园林中的自然物象征着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具有明显的氛围,文人则在自然山水中因发现自己理想人格而愉悦.

中唐开始,文人的山水园已经大量出现.它们除了醉心于造园理论与手法,创造变化丰富的艺术空间之外,也将儒家思想贯穿于文人园的精神神髓之中,为后世文人园林开创的可效法的造园规范.

与之同时,文人园特有的儒家文化和气质,甚至影响了一直固执的皇家园林模式,使皇族贵胄纷纷效仿文人风范,追求自然山水的高逸格调.

二诗画并重主导文人园的造园格局

文人山水园林的格局素以清幽古朴见长.园中多以曲水流觞,山石叠翠,勾栏复廊.桃柳流阴、红翠间错的空间构成形式,体现出古代文人高古的品格,正如辛弃疾所说的“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文人山水园林多出自于文人的构思.在中国古代,为“文人”者多善长诗文、书画.因此园林也就成为了诗画的艺术载体.文人园以诗情画意为尚,以辞文意境为宗,正所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所以文人园林是山水诗、山水画的物状形态.文人园的营建格局向来与诗画意境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历代著名的文人园都有自己的“主题”,园中各景也是围绕着主题而展开,园中小品的内容遵循“述旧”“刻古”的原则,大量采用诗文名句.在构图上采用山水画的空间布局及“散点透现”,力求讲究深远而有层次,大量运用借景、障景、观景、对景、点景等造形手法,使文人园充满了氤氲之气.

文人园中处处都透显出古典诗词的人文精神,就以苏园中的拙政园为例,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园名取自晋代文豪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句意.拙政园的“兰雪堂”,其名取自于李白的诗句:“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意.拙政园西部的“留听阁”则取名于李商隐的名句:“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又如“与谁同坐轩”取名于苏东坡的名句“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表现出主人高洁的品格和超脱尘俗的志趣.更有“小沧浪水阁”,其名直接取意于屈原的《渔父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由此可见园主人(王献臣)对传统人文审美精神是何等的推崇.

当然,并不只是文人园借韵于名辞典句之中,由文人园而产生脍炙人口的佳句也比比皆是.如欧阳修就曾做《沧浪亭》长诗来贺苏舜钦得到沧浪亭一事,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由此可见其中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文人画的逐步成熟与发展,中国写意式文人园逐步走向风雅高古.诗画的表意特征愈显突出,在表现一种自然美的同时,也传达出文人的生活神髓和人生的理想.文人园常以“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开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虽效法自然,同时又以诗画入境,“去汉唐围囿之硕大,独写纤靡绮丽于其中,”“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创造出文人园以趋向自然野趣,而又以“物外情,景外意”来表内心情感的特点.

古语有云“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园作为文人园的代表,突出表现了文人画的写意风格.在园林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往往要求满足可游、可行、可观、可居的特点.设计者通常将园林分成若干景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造园手法使之相互贯通,气脉相联,达到“山外见山,景中存景”的神韵,这正是文人园“咫尺山林”特色之所在.

特别是到了明代,造园技术受到了以“明四家”为首的吴门画派的绘画理论与技艺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诗辞曲赋的意境以及文人高格风骨的气质.正如:王献臣在构筑拙政园时,明四家之一的文微明就亲自与之做建园蓝图,并亲撰《王氏拙政园记》一文.更由于众多诗画巨匠的参与,故使在园林造景、写物、格局、营建等各方面,处处都渗透着人的所思所想及审美情趣,造就了一代文人山水园林的辉煌时期.而清代时,文人园的营造技术更是炉火纯青,其园艺体制已入化境.难怪作为清代朴学大师的俞越就曾为盛康的留园作《留园记》,在文中对留园赞赏有加,并认为“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

文人山水园林的美学精神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人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再如: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在建筑设计上有着中西合壁的鲜明特色,在其串楼的窗格和壁板上还刻有苏东坡、唐伯虎、郑板桥等人的诗画.另如何园之南的“片石山房”,据史称,“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颇为珍稀.此园的设计,以石涛画稿为蓝本,顺自然之理,行自然之趣,表现了石涛诗中“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的意境.

在文人园中,用石的手法可称为一个造园手段的经典,石头本身是静止、坚硬、无生命的天然材料,而人为的因素使它赋予了人的感情、喜恶.它所表达的情感,象征其自身的生命力,也反映人类的情趣,从而最终将自然元素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苏州园林作为中式园林的典范,其造园技法包含了古代文人们的丰富创造性,使其生动、成为“人化的自然”,在自然中表达了文人的审美个性,从而得到了唯美的性格和精神.

三老庄精神与文人园的隐逸情结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文人园林尊重自然规律而不加干涉,顺从万物之本也.《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性质,“自然如此”.《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意在表达人回归自然的安逸与舒适.

在中国文人园的审美精神中,同时也反映出传统文人的“道”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冲突.他们时常怀着对政治统治的失望和无法施展一生抱负的落寞,纷纷筑园修身,或渔钓烟波(沧浪亭、网师园);或采菊东蓠(拙政园、归来园);或隐栖山林(一枝园、半枝园);或寻循禅门(无隐山房,小山从桂轩).终日问梅拜石、松竹为友、园涉成趣、琴书消忧.崇尚自然而醉心于老庄无为之道,外化于诗辞书画之风雅,物化于山林泉壑之幽僻.隐逸于在山林中的失意文人,精神上的自由得以满足,陶醉.不仅对山水形状、自然风光和自由精神进行歌颂,同时将感受自然的情怀倾注于山水园林的建造中.

归隐文人大量参与造园,他们在设计中融入老庄的“齐万物”相对主义和心性哲学,用园林有限的空间,蕴涵包融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几乎全部内容.借助园林实体组成的空间,构建出人文精神的无限天地.

首先,是在建筑文化上,文人园的建筑结构松散,不求轴线对称,花草树林任自然之原貌,建筑造景也尽量顺应自然,使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不强调系统,以高山流水为境界.没有华丽的铺排,以一种自然随遇而安的哲学精神为主线.体现了道家思想要求摆脱传统礼教束缚的思想诉求.

其次,在文人园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种“隐逸”文化贯穿于其中,表现出文人“不媚流俗,君子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当然,文人天生的情结也导制他们不可能做到伯夷叔齐式的归隐,于是种种的中隐于市的思潮便流漫开来.典型的例子便是:北宋苏舜钦辞官后,在苏州构筑沧浪亭,意在抒发与俗世难容的情结,其园中一草一木一石,皆成为抒发情感的工具,构筑,格局,一任自然,“水静而跳鱼鸣,木落而群峰出,四时不同而观云消水涨,四季更替贯览草木枯荣.”“居于闹市然自得山水之乐.”已成为文人园林的典型特质.

最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风水观念在文人园林布局中潜移默化.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理论强调天人相符、天人混一,以求天人之间和谐统一.同时园林风水的布局选址、方位、层次等,表现为讲求阴阳、无极、气、道,与自然相适应,遵循自然普遍规律的阴阳冲和,是道家“天人合一”追求心静平和,归隐自然得以养息的心理追求.

四结语

18世纪的英国园林家钱伯斯在《东方庭园游》中感慨:中国造园家造园知识之广博,园林中表述出的情趣和魅力,反衬出英式风景园林的平淡和乏味.他认为英式造园理念与中国文人山水园林的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作法有着天壤之别,他将中国文人园林的造园元素引入英国,形成了英式风景园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从而对英国的现代造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文人园的重要特色在于,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物,同时也是审美精神的载体.在文人园林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和文人精神相辅相成,而其中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更是表现出传统文人山水园林的审美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