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批判心理学的意念

点赞:7990 浏览:250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思辨性,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关 键 词:旧唯物主义缺点批判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以实践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同时把实践引入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思辨性,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主要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人的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错误.旧唯物主义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认为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对客观世界如何反映到人脑中的问题,却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在他们眼里,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只是一种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样一来,客观世界不过是单纯被人反映的客体,根本不是实践的对象.而人则成了消极、直观地认识对象的主体,只能消极地反映对象,不能有所作为.造成旧唯物主义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人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去说明人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这就是说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点无疑说明了人的心理产生的途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批判心理学的意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的真理标准.旧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他由于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主要作用,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陷入了唯心论.他认为认识来源于人的感性直观,因而感性直观就是真理的标准.有时他又以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作为标准.认为真理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直观,只有多数人同意并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才是真理.可见费尔巴哈的真理标准没有超出主观意识的范围.马克思对在主观意识范围内寻找真理标准的观点提出了批判,他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问题.”就是说,真理的标准不应到理论认识中去寻找,而应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而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检验.这就为心理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三环境决定论是一种机械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主要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人和教育关系方面的错误观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环境和教育改变了,人也跟着改变.“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就是这样产生的.认为人的思想、性格、善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由环境、教育决定的,这一点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也有局限性.首先,它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方面,没有看到环境和教育本身要通过人的实践来改造的方面.也就是说,人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受客观环境决定,但人在客观环境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通过实践能动地改变环境.所以,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是一种机械论.其次,他们讲的环境不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而是指国家、法律、文化、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上层建筑.而且认为这些上层建筑又是由少数天才人物的理性、意志决定的.少数天才人物是天生的教育者,而广大群众则是天生的被教育者.少数天才人物可以发现理性,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把社会看成是少数天才人物创造的,完全陷入了唯心史官.马克思在这一条中阐明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心理学中对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四不仅仅揭露宗教的神秘外衣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条中批判和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对当时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到此止步了,以为批判宗教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其实“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他没有去进一步分析世俗世界本身的矛盾,没有找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更没有指明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五揭露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五条主要揭露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费尔巴哈虽强调要对自然界和人“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所说的感性,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静止的观察,而不是从实践中、从事物的发展中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就完全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只看成是一种“感性的对象”,即他的被动的直观的对象,而不是看成一种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由于把人的实践活动排除在外,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因而导致了历史观陷入了唯心主义.这也就决定了他虽然把宗教世界归于世俗基础,但由于不了解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对宗教产生和发展的作用,因而也就不能正确指出消灭宗教的途径.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人既是一个客体,又是一个能主观能动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这就为心理学自我意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六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看法.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人人具有的在自然方面的特点和属性.从此出发,他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首先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自然条件(空气、水、食物构成了人的本质),其次,他把维持和延续人的生命存在的人的关系也看成人的本质,再次,他还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认为理性是每一个肉体的自然人所具有的原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东西,也是感性的人存在的标志.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种种说法,都是片面的强调人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的一面.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他只能是离开历史的发展,静止地看人,这样他看到的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这个人既不属于任何社会,也不属于任何阶级,除了本身的肉体及其人生来就有的理性和爱之外,便什么也没有了.所以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检测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二是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在他看来,本质的东西就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人作为一个“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人的本质.这样一来,人的本质被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不受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的.人与人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从此出发,费尔巴哈理解的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自然属性,他所讲的人也只能是抽象的人、自然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这一点启示心理学要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为研究,要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研究他们.

七人自脱离了动物界就是社会的人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七条指出,由于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孤立的人,把人的思想感情看成是生来就有的,认为“宗教感情”(人天生就有的理智、意志、感情等人类理性)是超历史、社会、阶级的,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看法是根本错误的.宗教感情是人独自具有的,但却不是一种自然的属性,而是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不是人脑的生理活动,而是社会的实践.其内容也不是人脑的分泌物,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被人们所处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所以马克思批评他“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费尔巴哈所讲的抽象的“宗教感情”根本不存在.

马克思指出,人自脱离了动物界就是社会的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人的本质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形式中的一定经济地位相联系.处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其思想情感是不同的.费尔巴哈离开社会谈人的感情,离开经济地位谈人的本质,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的理论为心理学研究人的情感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及方法途径.

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中指出,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局限性是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在这一条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九旧唯物主义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九条中进一步指出,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局限性是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

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否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只能把社会理解为由许多孤立的、彼此无关的单个人拼凑起来的机械结合体.因此马克思说直观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单个人的直观.他把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人,当做彼此无关的孤立的个人来考察,而不是作为社会的人、阶级的人来考察.这样他只能看到个人及其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不能揭示这些思想动机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只能看到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最后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启示心理学也必须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不但要研究一个人的心理更要研究社会一般人的心理.

十一个根本不同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有着根本不同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存在根本分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阶级基础不同.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极适应的.而马克思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同样也为心理学的研究指明了立脚点.

十一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马克思对哲学提出了要求,要求哲学不再满足于解释世界,不再满足于在抽象的思辨中打转,而是要致力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为心理学研究中关于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真正揭示心理的实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