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点赞:5309 浏览:175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作品,为英美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圣经》基督教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在西方,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过历史的积淀,早已渗透在产生这种宗教的土壤之中.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的反映,作家又深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圣经》的思想和哲理,已经深深渗透到英美人的意识之中.

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论,基督教传说及其经典《圣经》为英美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素材,而且,由于《圣经》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在创作技巧上丰富了英美文学的创作.《圣经》是文学的源泉,文学则是基督教教义的阐释和延伸.

一《圣经》概述

基督教创立于公元1世纪左右,基督教形成的背景十分复杂,但主要是由于奴隶主的残酷统治,奴隶们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指望出现一个救世主,使天国降临人间,拯救人们的苦难,因而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从4世纪至19世纪的一千五百年中,基督教在西方确立了其合法的地位,尽管后来基督教大小派别林林总总,但它们均以《圣经》为必读经典和信仰基础,仍然共同信奉原罪与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和创世纪说等主要教义.

《圣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本来是犹太教经典,为基督教所继承.全书共39卷,分成四部分:1、古经,主要讲述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2、古代以色列人的传说,法典和教规等,3、历史,主要讲述以色列民族形成与兴衰的历史文苑,内容多是有关宗教的哲理、格言、诗歌和其他艺术作品,4、预言,讲述先知对人类的预言.《新约全书》共27卷,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福音书》主要讲述耶稣基督的生平和传说,《使徒行传》叙述三十余年的福音传播史、书信,与《使徒行传》构成了保罗的传记,《启示录》是使徒约翰根据在拔摩岛上所见各种异象写下的.

二《圣经》与英美文学

1许多英美文学作品直接从《圣经》里汲取题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圣经》为英美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最突出的表现是有许多作家直接取用《圣经》上的素材,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以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创作的三部著名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为例,它们分别取材于《圣经》故事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和《士师记》.弥尔顿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宗教传统的熏陶,《圣经》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他丰富的创作源泉,并已成为他生活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乐园》充分发挥了弥尔顿那奇特伟大的想象力,融入他自己的思想,把基督教的善恶观念统统颠倒过来,反其意而用之,塑造出了一个与传统故事不同的叛逆形象撒旦,也塑造了一个、残忍的上帝.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如同他本人一样追求自由,蔑视专制压迫,充满了弱者敢于向权势斗争的革命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主题,上帝的虔诚信徒弥尔顿不惜把上帝描写成一个残暴的封建统治者,一个心胸狭隘的暴君,以影射当时查里二世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把上帝最大的敌人、最邪恶的魔鬼撒旦塑造成一个智勇双全、坚强不屈的革命领袖,以歌颂革命者.“论理性或正义,谁能对平等的同辈冒称帝王而君临,论权力和光荣,虽有所不同,但论自由,却都是平等的.”这是撒旦在勇敢地挑战上帝的权力,质疑上帝的权威,对自由的呐喊.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尽管弥尔顿对撒旦反对权威、反对专制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充满了肯定,他却不能容许撒旦蔑视上帝的权威,反对他心目中的上帝.“你听着,你现在的幸福是由于神,但幸福的继续却由你自己,要记住,神造你是完全的,但不是不可变的,他赋予善性,但也给予力量去保持.”由此可见,上帝在弥尔顿心中的绝对权力.因此,继《失乐园》后,弥尔顿又创作了《复乐园》,上帝为人类创造的乐园又失而复得,以弥补他在《失乐园》中对上帝的不恭,内心得到平静.

再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剧《该隐》,该剧取材于《创世纪》中第四章中的一个故事:该隐和亚伯是人类始祖亚当的两个儿子.亚伯牧羊,该隐种地.兄弟俩向上帝献祭,哥哥该隐献的是谷物,弟弟亚伯献的是羔羊.上帝高兴地接受了亚伯的供品,而对该隐的供物不屑一顾.该隐为此嫉妒亚伯,一怒之下将他杀了.从此,在英国传统文化中,该隐便象征着骨肉相残的杀人犯.拜伦在他的诗剧《该隐》中,把上述基督教的善恶观念也颠倒过来,把上帝描写成专制的暴君,把该隐描绘成一个不甘屈服、敢于反抗的斗士,为人类自由而献身的英雄.诗人在这里充分表达了他对封建专制与暴力势不两立的叛逆精神.

美国也有很多作家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进行写作.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里,有一章叫《亚当的子孙》,共十六首诗,作者在第一首、第八首和最末一首诗,使用了《圣经•,创世纪》的故事.第一首诗说的是亚当,他对过去和现在感到心满意足,对自己的堕落既无懊悔之意,也不到未来那里去寻觅天堂乐土.他对眼前的一切感到亲切和眷恋,觉得这是真正的乐园所在.这使我们联想到了惠特曼对上升时期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美国感到由衷的骄傲,以诗歌尽情歌咏这个年轻国度的成长,而且诗人用伊甸园故事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第八首诗里,诗人同亚当似乎融为一体.“我”暗示说,亚当没有死,他所体现的纯真状态没有消失,人们完全有希望、有潜力返朴归真.同时,诗人也向世人表明,美国人开拓原始荒野,把边界逐步向西推移,实际是在重建伊甸园,恢复失去的乐园和人类原来的淳朴.在第十六首中,诗人已经成为亚当,从一夜酣睡中醒来,在晨曦清露的黎明中,精神极为纯净怡悦.同弥尔顿和拜伦一样,惠特曼打破传统的羁绊,巧妙地运用传说,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怎么写作.亚当在他的笔下,已不是“堕落”的象征,他成为人类原始纯洁的体现.

《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在结构上借用《圣经》的构思轮廓,把《圣经》故事里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

《圣经》中有一则约伯的故事:在乌斯有位义人约伯,他家财丰厚,子女满堂.耶和华与撒旦就他的虔诚发生了争执,撒旦认为约伯的虔诚来自上帝的赐予.为了证明撒旦的谬论,也为了试炼约伯的真心,耶和华同意撒旦降临灾难给约伯.于是不幸和灾祸接二连三.他的三位朋友闻讯赶来,安慰他,然而朋友的辩词在约伯看来是无力的,这引起了他更强烈的驳斥,他要求当面向全能者申述.终于在旋风中,耶和华现身了.在至高无上的神面前,约伯认识到人的渺小和无知.最后约伯苦尽甘来,财富倍增,家门兴旺,他也寿终正寝.

英国18世纪作家哥尔斯密的《威克非尔德的牧师》讲述的是牧师一家的悲喜经历和生活感悟.热情、大方、好客的牧师一家人,他们有体面的房子,在乡间过着宁静、自足的生活.这种祥和、纯净的氛围带有伊甸园般的理想色彩.然而不幸却在小说的下半篇中铺叙开来.当灾难即将击垮他们最后的心理防线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机,一切恢复正常.从遭遇上看,两者的经历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甚至其中的某些细节都有惊人的雷同.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要情节的构思都包含了《圣经》故事的隐喻,特别在小说结尾,简爱在几百里外深夜里听到罗切斯特呼唤她的痛苦、悲伤和绝望的声音后,急速赶到菲尔丁庄园同他会面.孤傲的罗切斯特因大火失去了庄园、左手和眼睛,孤苦地住在菲尔丁,高傲已不存在,只剩下了忏悔.而忏悔使他失去的乐园得到恢复.当然,乐园的外貌已不像当初那样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失而复得的乐园虽然到处是残垣断壁,使人感觉凄冷寂寞,但仍然是乐园:“天然的以及林间的黑暗笼罩在我的上面,我四面看望想找出另外一条路,没有,所有的只是交织的树枝,柱似的树干和稠密的夏季丛叶――任何处都没有开辟的地方.”在这里,在一处简陋的野屋里,住着再生的罗切斯特.

《旧约全书•,士师记》中的人物参孙,力大无比,智勇双全,虽然遭到陷害,但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报仇血恨,他力量的源泉在他的头发,掌握了他的头发,便掌握了他的命运.弥尔顿巧妙地借用了这一人物形象和寓意,上帝赐予参孙超能的神力,由于他违背上帝旨意被女惑,丧失了象征神力的头发,最后,参孙用生命的悲壮美,来表达他对上帝深深的忏悔和赎罪,灵魂得到拯救.最终他战胜诱惑,长出了象征神力的头发,战胜了菲力斯人,在死亡中得到一个解放者、一个斗士的永生.诗人的目的在于他要让人们悟出革命者要深深忏悔,克制骄矜,控制,恢复信心,这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出路.再看《简•,爱》的结尾,简•,爱为罗切斯特梳理蓬乱的头发,这一情节也同样借用了《圣经》故事的寓意,使小说的结尾更加得体.

3《圣经》的观念和精神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西方文化被称为是基督教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根基――基督教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告诉人们要和睦、互爱、宽容.《新约•,希伯来书》第13章记载:“你们务必要常存兄弟相爱之心.”耶稣认为:博爱,不仅仅指爱自己的兄弟,而且包括爱自己的敌人.在《新约•,路加福音》第6章中,耶稣这样训导他的门徒:“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

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被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这出悲剧通过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了美好的生活原则被邪恶的仇恨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悲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一切向前看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这就融汇了《圣经》所倡导的精神,即用“爱”去融化一切罪恶.剧中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


英国17世纪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借主人公基督徒之口,展示了作者对上帝无与伦比的崇敬与虔诚.基督徒对上帝的态度,用“五体投地”一词来形容恰如其分.他对上帝的旨意亦步亦趋,不敢有丝毫差池.而他的一片苦心也得到丰厚的回报,经过一系列的磨难与考验,终于被天使迎入心仪已久的天国圣城.

基督教精神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是全面的、深层次、复杂的.美国作家霍桑的名著《红字》中的主人公白兰,用爱去“净化”自己玷污了的灵魂,最终得到了拯救.英国诗人斯宾塞的《仙后》、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泰比》、《白鲸》等难以数计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深刻地浸透着基督教精神.

三结语

作为基督教圣书的《圣经》,其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使它成为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圣经》的各个侧面.《圣经》作为一本巨著,它那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手法多变、辞采华美的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世界古代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向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驰骋想象的艺术天地.因此对《圣经》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欣赏英美文学,加深我们对英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了解,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