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与文学生产

点赞:14865 浏览:672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消费型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兴起,使人们对文学的消费方式和心理期待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制约了文学自身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世俗流行艺术和大众传媒文化的符号性消费特点,因此当今文学要生存与发展,应该特别关注文学的市场性,也就是应当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上注重“文学生产”的研究,以期找出一条能促进文学与近代社会变革同步发展的道路,摆脱当今文学的衰微之势.

关 键 词:消费型社会消费文化文学生产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后期,世界性的“新经济”浪潮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特别是在高科技、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得到了迅猛发展.“新经济”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以世界性市场的需要与追求为目的,并凭借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把经济的运作模式纳入网络体系,使经济的进行、改组、调整,发明创造、设计规划,以及从产销到售后怎么写作等整个生产运作的环节,都越加呈现出网络体系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社会格局,最终,社会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即以生产为主导型的工业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被全面卷进消费狂潮的后工业时代,形成了后工业――消费型社会(生产社会与消费社会的区别就是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区别).在这样的社会中,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完全建立在物质丰盛的前提上.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让波德里亚认为,物质丰盛是“消费社会”形成的物质前提,物品堆积是丰盛的最基本意义,最为深刻的形式,物品、霓虹灯等构成一幅炫目的“节日”图景.可是,也正是如此,“丰盛”已经破坏了我们对于物质的原初感觉.在这个社会,人们消费、购写不再是看重物质的用途,而是为了满足我们被刺激起来的,满足一种莫可名状的动机,或者是为了满足物品显现出来的,并能使占有者的身份、涵养、文化品质得以被标示的冲动.

显然,在这样的消费型社会中,整个文化的承担和它的“命运”,已不可避免的具有了世俗流行艺术和大众传媒文化的符号性消费特点.从美学角度看,使这样的消费型文化具有反美学或反象征的后现代性质,从政治学角度看,它还体现出一种具有专制意味的权力关系.但是,不管怎样,由于时代的因素,当代消费型文化的经济学特性是极为明显的了.换句话说,这种文化从生产过程到消费终端,都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商业性的操控.这种制约和操控使消费文化急速膨胀,借助经济的力量蔓延.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在消费文化大潮里沉浮,发展堪忧,前景难测.甚至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将显得越来越不重要,甚至有被全然吞没的危险.”

与一切人文社会科学一样,由于当今消费型社会的钳制,受消费文化的冲击,文学进一步被边缘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边缘化,本质上又是文学消费化,或者说消费化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消费型社会里,人们对文学的消费方式和心理期待发生了质的异变,规范了文学自身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可以说,当今人们的文学意识和行为的内在本质是资本的运作,甚至还暴露了资本的贪婪.文学自古以来所依赖的,或者说文学从来被认为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守护神的角色失缺或变异,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文学固有的传统承担.我们认为,当今文学从表到里发生了巨大质变的最根本原因正在于此.道理很简单,因为从消费文化自身的特点看,它总是以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将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品格消解殆尽,同时在形式上总是以机械复制、拼贴、重复为基本特征,使文化艺术产品不仅失去了雅俗之别,而且导致对单向的感性刺激和满足的追求,最终压抑和取代了人们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使人们凭借文学艺术所获取的审美活动,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被动的接受活动.

从消费角度看,文学作品,包括其它种类的艺术成品,被推进了市场,这是人的“文学行为”自身动机和目的所决定的,而且,历史的看,它也是我们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作家和艺术家,还不得不多多少少要依附在“恩主”庇护下而生存的话,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作家的独立人格由于经济上越加独立而日趋完整.进入当今的消费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已将一切组构成一个庞大的物化“编码”网络,这个网络无所不包.正如让波德里亚曾在他的专著《物的体系》这本书中,对消费社会关于物的编码分析时指出:在消费社会里一切都变成了商品,包括感情,情绪,日常感受,甚至身体.所有这一切原来属于个人内心精神性的东西现在全部都被分解、编排为可以消费、可以编码的范型,然后比照这种范型的需要,对象化为一系列的商品.“就好像需要、感情、文化、知识、人自身所有的力量都在生产体制中被整合为商品,物化为生产力,以便被出售,同样,今天所有的、计划、要求,所有的和所有的关系都抽象化或物化为符号和物品,以便被购写和消费.”


在这样的消费化时代,人和他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也就变成了一种消费关系.当人们要读小说,你就得掏钱去购写,你读小说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但小说是商品,因此,你这种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消费(市场)这种相似度检测化的环节.小说发生的世界是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在通过这种消费的转化作为一种对象性的东西才能实现.不仅如此,我们的爱情也是可以购写的.由于这样的编码把人也编进去了,所以波德里亚得出一个结论:“在商品和交换价值中,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交换价值和商品”.

消费文化与文学生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艺术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如此的社会现实,必然导致社会风气变异,如此的文学艺术的消费模式,必然导致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向.如今,有多少人还像古希腊人那样,热衷于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还有多少人会仰望星空,或沉思自我内在的灵魂生活.即使是搞文学,更多的也是为了靠文学解决自身的吃、穿、住和行的现实问题,其创作行为的“经济利益”驱动是不可避免的.

有报道说,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已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奇幻小说的“虚火正旺”,而支撑奇幻小说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那就是搞“魔幻”或“奇幻”小说,更能赚到大钱.“这种状况更加助长了这些作者大部分只追求新奇创意的不良风气,整体提高创作水平的想法自然抛之脑后.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作家由于过度透支创作热情和才华,写作周期往往只能维持数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很多有才华的作者因为实在难以为继而中途掉队消失.”其中的根因何在那就是写作奇幻小说,加上“出版实体书籍,每月连载出版,发行好的,每月有几千本的销量,收入不错.”无可置疑,当今文学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消费化”时代.

相随文学的“消费化”浪潮,文学囿于追寻“文学意义”的传统思维,必然会使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很难走上与近代社会变革同步的道路,反而会在“高雅”趣味的旗帜下,进一步将自己与世俗经济、大众社会对立起来.近代社会以来,文学艺术发展的路子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甚至导致不少文学家和人文学者也都在主观意识上与市场和大众采取了分离的姿态.传统文学在理论上的定位,使它在人们的思想、人格、灵魂中具有更加至圣至神的姿态,并且被高度抽象化后,与现代社会完全分离开来,成为了人们企图借以抚慰,乃至拯救自我灵魂的新上帝.显然,这种文学“精英意识”不能不说与“文学意义”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关系.如果再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批判只能是过去的“轮回”,而这种“轮回”却会将文学艺术引入一个越来越大的生存困境.

其实,说到底,文学是人的活动之一.这一点在马克思那里早已明明白白地讲清了.“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等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文学艺术被纳入了“人的生活活动”范畴,理所当然应该突破单一的“文学意义”的传统思维.因为作为人的活动之一,文学活动也与人的其它所有活动一样,其最终指向有两个,一是物质追求,一是精神追求.这两者的分开,只是在理论上做得到,在现实中,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于截然分开.虽然在当前,或更长一段时期里,文学在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间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学者们依然会各有见解,可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见解归见解,文学要面对消费文化的冲击,并在消费型社会里求得生存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关注“文学生产”.这不仅仅是文学发展自身的要求,更是社会更替的时代之必需.

关注“文学生产”,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注重“文学生产”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运作,以期找出一条文学与当代社会变革能同步发展的新路,摆脱当今文学的衰微之势.“文学生产”的研究,要紧的是落实到文学作品的市场性的研究上来.而文学作品的市场性不是空洞的理论,它应该进入市场经济运作,要进入市场,就得把好一些重要环节.比如我们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并要致力于探索如何在这个大机制中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文学生产机制等.

实际上,在当今社会里,文学的生产已有了现实的基础和相应的运行机制.众所周知,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正日益为各国理论界和实业界所青睐,并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和决策者的政策思维之中.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教授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ies)的概念,探求文化生产和消费与市场的规律,倡导以产业的、市场的方式来运作文化.从一般意义上看,文化产业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发展的现代形态,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凭借物质的第一、二、三产业成果形成的精神生产的产业.在运作上,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据现实的市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地与市场法则操作运行相一致.在这里,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等特性不会再像从前,高高在上,而是要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就在于它对精神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现实告诉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果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导向,结果必然是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导向虚化的结果.可以说,如今任何文学艺术要达成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导向的目的,就必须占领市场.到今天,以产业和市场的方式来运作文化,其运行机制已是日见成熟,借鉴或依据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架构文学生产机制,使之形成“由出版方、作者、媒介及读者的市场共同构成的作品生产流程”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已有先行者在实际操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对文学是一种限制,更是一种检验.这种检验就是社会现实的要求和大众检验.因此,远离市场就是远离社会和疏远大众,其结果是任何文学想要达成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导向都只能是空谈.在消费型社会和消费文化语境里,文学别无选择,那就是必须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文学才能解决自己的最低和最高层次的问题,即一是自己的生存发展,二是自己的意义的终极实现.可见,“文学生产”的理论建构和实际运作方式的成功与否,不仅是文学在消费型社会中抗衡消费文化冲击的手段,更是文学能否从根本上跨入新世纪,并再造自身辉煌的必然途径.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07年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论文之一,项目编号:075A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