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学路径

点赞:4149 浏览:112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内容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成分,需要、动机、情感、意志和认知等心理因素必将影响理想信念的形成.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心理学原理,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可采用的心理学路径有需要路径、动机路径、情感路径、角色路径和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路径.

关 键 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学路径

作者简介:

虞晓东,男,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刘望秀,女,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讲师.

王伟波,男,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2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是对理想的支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取决于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但是,由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各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难以避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难以完全封堵和大学生功利化趋向和“去政治化”倾向难以消除2等原因,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它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心理机制,内容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肯定参与个体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3可见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和认知等心理因素是影响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观因素.无疑,对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和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合理应用和干预可以成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

一、需要路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分层教育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4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需要的起源分类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关于需要的结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theoryofneeds)的理论影响最大,为我们广泛应用.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结构,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学路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理想信念的形成以需要为前提,只有符合主体的价值观、目标、愿望和兴趣的事物,主体才会形成相应的理想信念并付之于行动.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从大学生的具体需求从发,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需要,找准理想信念的着力点,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大学生生活理想的教育

理想从内容上可划分为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下往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教育.一个人只有在生存得到保障,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其他需要.可见在做好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的同时,也要着力于大学生生活理想的教育.

(二)着力于大学生个人理想的教育

在注重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应着力于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重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理想是指特定社会的阶级或民众对待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级终极发展归宿之理想的把握和持有,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想5.大学生个人理想是指学生对自己未来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对自己的前途、人生状态和归宿等的把握和持有.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和重视大学生个人利益的实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获得个人成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重视阶段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目标的终极归宿.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为了避免大学生因此而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遥不可及的,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要加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重视阶段目标的实现,以增强大学生共产主义的信心.

二、情感路径――积极情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催化剂

梁启超曾说过:“宗教这样东西,完全是情感的.情感这样东西,含有秘密性,想要用理性来解剖他,是不可能的.凡有信仰的人,对于他所信仰的事,总含有几分呆气,自己已经是不知其然而然,旁人越发莫名其妙等情感结晶,便是宗教化.白热度情感,名之曰宗教.6同时他还认为“只有情感能变易情感,理性绝对不能变易情感”.可见情感在信念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即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为7.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还和情感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效果,痛苦、恐惧等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容易注意事物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情感下,人看问题易于悲观,懒于追求,更容易产生消极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师的教育心理需要和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互相印照的过程,是师生间‘心理交流’的过程”8,由此可见,没有积极的情感是与学生心理需要格格不入的.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积极情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内心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最好不要采取简单的说教或强制性要求等措施,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师生间的关系,也不利于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三、动机路径――积极调动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4.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发动行为)、指向功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和维持和调整行为的功能.由此可知,只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学生就会产生接受教育的动机,这个动机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为自身发展设定目标,并为之自觉地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自我教育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能起作用,而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是其主观能动性8,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受教育的动机形成,就有利于将科学的理想信念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转化为其自己个人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励志教育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具体做法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树立自己的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加强励志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自觉形成与社会主义理想相一致的理想信念.

四、角色路径――强化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

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充当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一定的道德环境中8.人们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就理想信念而言,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的期待也不一样.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和怎么写作不断强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重任,觉知自己的责任.

五、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路径――引导大学生践行正确的理想信念

心理学将认知定义为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相似度检测的一种心理活动.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活动.心理学理论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或是理想信念的的形成,其诸要素(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8如大学生总存在的“言行不一致”、“虎头蛇尾”等现象,就是知情意行不平衡的表现.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外部表现,四者相辅相成,只有使四者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在认知上,要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当代大学生应当确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此外,大学生中的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时,要使大学生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此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毅力和信心的考验,在情感和意志上,要培养大学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理想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或失败.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要在实践行为上引导大学生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