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点赞:3498 浏览:103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表展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意味及美感.当文学翻译者进行翻译时,由于语言、文化等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其创造性,力求实现文学美感的创造性发挥.本文同时分析了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创造性的主要因素,这在文学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文学翻译译者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有学者说,“文学翻译永远是一门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艺术.既然文学是艺术,文学翻译也就不能不是艺术”.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直接的方式.但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人类语言在发音和书写符号上存在差异,这对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产生了不小的困难.为了使彼此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便产生了翻译.翻译的出现,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加快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翻译更侧重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这在文学翻译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文学翻译不仅要转换原著的语言文字信息,更要传递原著中所渗透的思想文化信息及美学气息.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往往是译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结果.

一文学翻译

在多种翻译类型中,文学翻译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关键在于“文学”二字.而“文学”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为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学问,它生成于主体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它要求必须以想象而不是摹写或复制的方式把握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又往往高于生活.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征,均源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很多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还可以陶冶情操.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社会生活,文学的产生有它的自然性,它源于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文学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当一部文学作品进入了跨越民族、跨越地理、跨越时代、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传播领域,当作品的文学性越高,美学气息越浓,译者所承担和面临的翻译问题就越多.

茅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文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作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作为文学作品的译文读者,都会期待能完整地领略到原著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所蕴含的美学内涵,这决定了文学翻译者不仅仅是在翻译作品,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再创作.作为文学翻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作者依据社会背景而创作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译者与作者在民族意识、时代知识、写作风格等方面都存着很大距离,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精通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更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

因此,文学译者的创造性是其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力求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即译者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二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1文化素质对译者创造性的影响

所谓文化素质,是文学译者意识中对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敏锐感受和识别.文学译者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媒介,文学译者的文化素质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译者要全面了解原语文化.只有充分理解原语文化,才能有效地传达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及思想情感,把它们完整、清晰地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二是文学译者要全面掌握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这样就不会出现文化误读,从而有效地化解在文化发生碰撞时的冲突.

人类创造的或留有人类印记的一切东西,都属于文化范畴.而由于历史进程差异,居住地理环境的不同、生活习俗殊异、文明进程的先后,各民族在文化各方面也表现出各种差别,其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就有差异.比如西方,特别是英美民族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比我们中华民族丰富,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又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历史人文知识比英美民族底蕴深厚.既然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并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文学翻译不能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转换,而是要传播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思想信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可分为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习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差异,所以文学翻译的文化素质深深地影响着文学译者创造性的发挥.

例如,地理文化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有一定作用.各个国家、民族的发源地不同,其生存环境也就不同,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文学译者只有具备很强的文化素质,才会在翻译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如实地记录了这种差异性.如“四面楚歌”,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典出中国历史上项羽和刘邦的混战:西楚霸王最终自刎于乌江边上,皆因中了刘邦“四面楚歌”之计.后人就用“四面楚歌”来形容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或窘迫的境地.所以,文学译者必须熟知历史本源,具备敏锐的文化素质,才能发挥其创造性,翻译出好的文学作品;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具有鲜明的、独特的本民族特征.习俗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这就要求文学译者要依照不同的语境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又如,传统节日来源于各民族历史上的一些真实事件或传说,有很深的、不同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的差异影响着文学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必须巧妙地反映出习俗文化的差异;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差异.如中国宗教文化中所特有的佛祖、菩萨、阎王爷等在译成英文时,必须加以注释,否则外国读者将无法理解和接受.它要求文学译者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将译文根据宗教文化翻译得使读者易于理解.如将观音菩萨翻译成“WhiteGoddessofMercy”,不仅译出了观音的外貌特征,更让人明白了她主要“dosomethingofmercy”,译者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正确传递了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信息.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翻译风格对译者创造性的影响

所谓翻译风格,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翻译特色.每个作家的作品都充满自己的写作风格,而每个译者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的不同,也有自己感受原作品的方式,其译作会体现出自己的翻译风格.因此,不同译者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换句话说,文学译者参与了整个翻译过程,而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译风就使得翻译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而会影响到译者的创造性发挥.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原文的写作风格让自己的翻译风格自然地流露出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翻译风格,不要偏离原作而失去了翻译的本意.译者在翻译时要尽量选择同自己的风格相近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共鸣、再现原作的写作风格,使译文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李白《春思》的前四句有着很完美的韵律,孙大雨教授在翻译时将原诗的韵律保留得恰到好处.第一句“燕草如碧丝”中原本没有“inthebreeze”的信息,但译者在翻译时加上了这个词组,“inthebreeze”的说法可谓独具匠心,既照顾了下文的韵律,又完美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正值春季,当燕国的草长得如碧丝一般;而“breeze”一词正有“春风、和风”的意思,并与下面的“trees”、“seize”形成了押韵.从孙大雨的译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风格对译者的创造性发挥是有影响的,它可以使译者能动地发挥其创造性,达到最好的传播文化、传递信息和审美的作用.

另外,翻译策略选择直接影响译者的创造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根据翻译实际的需要来选择翻译策略的,不同的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结果.译者要发挥其创造性,必须根据译文的需要进行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三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有人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座采不尽的宝藏,在整个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学译者是文学翻译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最重要的是要传达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美学信息.文学译者的角色肩负着阐释者、读者和文学再创造者的职责.文学译者在翻译原作品时,要运用自己敏锐的理解力、高尚的艺术修养、高度的审美意识和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与原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文学译者要充分发挥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从而准确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境.文学译者在对原文进行字面意义转换,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译文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要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从而使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原文信息.因此,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充分发挥创造性,对于文学翻译有着非常的重要的意义.


文学翻译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文学译者可以运用各种翻译策略、独特的翻译风格,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以敏锐的文化素质使译文达到最好的阐释.创造性的发挥必须根据作者的创作目的、原作的内容以及译文读者接受的程度来进行,所以文学译者对原文本的感知与理解是其创造性发挥的根据.原作中的字句意义及其内容含义,都需要译者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如朱自清《匆匆》中的这段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

朱纯深将它翻译为:

“Thosethathegonehegoneforgood,thosetoekeepinging,yetitbetween,howswiftistheshift,insucharush.”

译者利用了音韵的手段,很好地传达了原文“时间匆匆”的主旨.朱先生在这里使用了排比加设问的句式,以此来带出整段对时光匆匆流逝的具体描绘.译者在这段译文中,通过自己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将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感慨时光的确匆匆,进而感慨无限.由此,译者超强而敏锐的理解力和感知力被完美地表现出来.

文学翻译是文学艺术及审美的再现.加切奇拉泽在文艺学翻译理论中强调文学翻译中艺术美的转换,并从宏观上强调文学翻译中艺术意境的再现.但文学翻译中美的实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要求译者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创造性,以寻找完美的语言形式来实现文学作品的美感,力求实现美感的创造性发挥.这种完美的语言形式是指尽可能地贴近原语的语言形式,使文学作品的意境通过文学翻译语言来传达,再现原文的美感.而这都是译者对原诗审美意境的创造性表现,源于译者的创造性发挥.

四小结

文学作品不同于非文学作品,文学翻译包含了很多其它创作因素.由于文学翻译作品具备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文学译者必须拥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才能发挥其创造性,才能使译本更加准确易懂,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使原文在另一种语言的表达下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