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文四法

点赞:2993 浏览:110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唐代文人在评论本朝人的散文作品时,常用的四种批评手法是知人论世、摘句褒贬、意象批评和格法批评.这四种论文方法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且影响深远.

关 键 词:唐人论文唐代文学批评手法论文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非常讲究自身的艺术性.在唐代,文人们在评论本朝人的散文作品时,常用的四种批评手法是知人论世、摘句褒贬、意象批评和格法批评.虽然这四种方法并不是唐人新创,但在唐代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且影响深远.

一知人论世

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说”之后,知人论世就成了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今人刘明今曾分析“知人论世说”的理论特征,他指出:“知人论世说是对诗歌、作者、世运三者关系的综合认识,即知人知世以知诗,或因诗而知人知世.这两者是逆向的,然均突出了诗与人、与世的关系,即论诗而不局限于诗本身,要联系作者,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创作环境、动机等.”评论者都很自觉地将批评文本与作者的生平思想、为人处事及其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试图超越文本,深入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其中,唐代的文集序充分展示了唐人对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运用.对此,刘明今解释道:“文集的序,或包括文人的墓志铭,这类文章体裁本身即要求综合地评论作者的文学成就及介绍相关的生平资料,最容易导入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

知人论世法是在文体与批评家人文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被广泛应用于唐代的各种文学批评中的.如大历年间,权德舆在《唐故漳州刺史张君集序》中云:“清河张登,刚洁介特,不趋和从俗,循性属词,发为英华.”论文首先总述作者张登的性格,还明确提出张登的文章创作都是与其人不苟合从俗的性情紧密相关的.其中一句简短的“循性属词”奠定了全文的批评方向,即要知人论文.接下来详细地介绍了张登的际遇和个性:“悲夫!君以伟词逸气,滞于奥渫之下.又疾卑谄细人,白黑太明,矫枉愤厉,往往过正.”读罢,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张登的形象――一个落魄江湖的耿直文士.落魄江湖便不免牢骚满腹,而个性耿直又不免太过刚硬,以至于祸从口出而不自知.权德舆对他的这种个性可谓了解甚深,因而对其人也是既爱其耿介,又忧其直露.权德舆的这种矛盾心理十分清晰地显示在对张登文章的评判上:“其赋有云:‘必斗而知毙,龙虽图而不驯.’又云:‘贱而荣兮跌而丧,痛一世之纷纶.’皆所以感慨顿挫放言,而兆忧贾祸,恒必由之.”权德舆认为,张登的这两句赋语皆是缘情而发,有真实深厚的感情依托,但其赋在表达上却显得过于桀骜,容易招致非议.权德舆以“知人论世”为评述脉络,重点介绍了张登其人及其生活经历,其间对张登的文学创作评价很少.直至文末,才总结道:“所著诗赋之外,书启序述,志记铭诔,合为一百二十篇.相如之形似,二班之情理,公干之卓荦经奇,景阳之铿锵葱,升堂睹奥,我无愧焉.自古富贵而名磨灭者,何可胜记.如《张君求居》、《寄别》、《怀人》三赋,与《征相》一篇,意所有激,锵然玉振.予尝吟咀于唇吻之间,以为傥有经梁昭明之为者,斯不可遗也已.”整篇文集序中详细论及张登文章的言语仅于此,但这段评论才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评论者通过重新审视张登的一生,认为他的文作融合了司马相如、班超、班固、刘桢以及张协等众家之长,实可称得上是文场菁华,完全可与《文选》中名家媲美.

二摘句褒贬

摘句褒贬也是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顾名思义,即指评论者直接从被评论对象的作品中摘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再加以分析、评判,或仅止于摘出例句,表明批评指向.张伯伟认为,作为文学批评意义上的“摘句褒贬”至迟在南朝萧齐时代就已经正式形成.而且,他还进一步揭露了其本质:“摘句法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形式主义批评(这里的‘形式主义’并不含有贬意).这种批评的焦点,集中在文学本身的各项素质,诸如韵律、词藻、对偶以及文字的弹性、张力,等等.”可见,摘句法是以作品为评论中心的,而作品的外在“形式”更是批评的主要关注点.

唐人文四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学批评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赋格中,著者为了达到为初学者或应举者讲解律赋各种写法的目的,经常需要征引当朝人的具体作品为范例,而且所援引的例子多是具有代表性的散句或段落.在《赋谱》一书所引用的大量范例中,能明确指出作者的就有二十八处.如著者讲到“轻隔”类赋句的写作时云:“轻隔者,如上有四字,下六字.若‘器将道志,五色发以成文.化尽欢心,百兽舞而叶曲’之类也.”其中的例句出自裴度的《箫韶九成赋》,著者旨在以例说明轻隔类赋句的具体写作形式,因此对裴氏的文句并未作详细的赏析、评判,也没有直接的褒贬倾向.但有关的品评却暗藏其中,著者选例的过程本身就包含有一定的评判意向,他认为裴度的赋句在写作形式上属于典型的轻隔体,为其常式,完全可以成为此类创作中的代表作品.著者在此也间接地表述了自己对“器将道志,五色发以成文.化尽欢心,百兽舞而叶曲”这句赋文的肯定和褒扬态度.

唐如何写记小说中对唐赋的评论有时也会用到摘句法,但大多仅是摘出警句,不作直接的评判.如《幽闲鼓吹》中载乔彝参加京兆府解试时,私自改试题《幽兰赋》为《渥洼马赋》,其后“奋笔斯须而就.警句云:‘四蹄曳练,翻瀚海之惊澜;一喷生风,下胡山之乱叶.’”又如《杜阳杂编》中评论独孤绶的《放驯象赋》:“宏词独孤绶所司试《放驯象赋》,及进其本,上自览考之,称叹者久.因吟其句曰:‘化之式孚,则必受乎来献;物或违性,斯用感于至仁.’上以绶为知去就,故特书第三等.”笔记小说中的摘句褒贬在形式、手法上多不出上述两种,或直接标明其为“警句”;或通过他人的评论视角拈出文作中值得称道之句.唐人在散文中评论唐文时,一般都是明确点出被评论者的具体文章篇目,然后针对这些文章进行整体品评,而较少使用摘句法评赏特定的文句.据笔者粗略统计,唐人散文中仅有四、五处采用了摘句褒贬的批评方法.如: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论道:“(予)又于历阳郡得翰林《与刘尊师书》一纸,思高笔逸.又尝游上元蒋山寺,见翰林赞志公云:‘水中之月,了不可取.刀齐尺量,扇迷陈语.’文简事备,诚为作者.”裴敬以为李白不仅擅长写诗,而且在散文创作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为此,裴敬特意列出李白的两篇文章,其中更摘出《志公画赞》中的两句“水中之月,了不可取”与“刀齐尺量,扇迷陈语”,并缀之以评述.

三意象批评

意象批评法是一种在唐代颇为流行的论文方法,即采用比喻等表现手法,以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理念,以揭示作者的风格所在.其思维方式上的特点是直观,其外在表现上的特点则是意象.这些“意象”是批评家在充分理解批评对象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想象力构造出来的.它们多来源于自然界和人文界,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物象,也可以是一系列简单物象的组合.


意象批评法在东汉后期便已萌芽,但直至东晋时期才趋于成熟.至唐代,评论者已经在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此法品评他人文作.譬如:岑参在《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一诗中评价魏升卿的文作:“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岑参以高耸的山峰为喻,意在突出魏氏文章的雄浑之美.这种运用意象品评唐人文作的方法也出现在唐代的论文散文中.梁肃在《送李补阙归少室养疾序》中言道:“君曩时《祭夏圭颂》,比于驭龙射虎,其词最盛;如夏云秋涛,变化腾涌.”梁肃认为李氏此文不仅文辞气势充沛,有居高临下之感,而且还极富灵动之美,腾挪变化无有端涯.晚唐的司空图更是将意象批评法发挥到了极致,他在《注愍征赋述》中构造出一系列的意象评价卢献所作的《愍征赋》:“观其才情之旖旎也,有若霞阵叠鲜,金缕晴天.鸳塘匣碧,天容曙拆.浓艳思芳,琼搂诧妆.烟霏晚媚,鲛拂翠.其雅调之清越也,有若飘渺鸾鸿,翩翻媚空.瑶簧凄戾,羽磬玲珑.幽人啸月,杂佩敲风.其道逸之壮丽也,则若云鹏回举,势陷天宇.鳌沧沧溟,蓬瀛倒舞.百战交锋,雄一鼓.其寓词之哀怨也,复若血凝蜀魄,猿断巫峰.咽水警夜,冤郁霭空.日魂惨淡,鬼哭荒丛.其变态之无穷也,则若月吊边秋,旅恨悠悠.湘南地古,清辉处处.花映秦人,玉洞扃春.澄流练直,淼然自极.”司空图在这里分别对《愍征赋》蕴含的才情、音韵、文风、遣词、结构布局进行逐个的品评,其中使用到的意象多达数十种.这些意象或取材于天文地理,或取材于鸟兽,或取材于乐器,抑或取材于人类本身,等等.诸多物象的结合将司空图对卢献此赋所定的“旖旎”、“清越”、“壮丽”、“哀怨”、“无穷”五项评语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易于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加深对《愍征赋》的认识.

四格法批评

“格”与“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论题.在文学批评领域里,“法”指文法,即文章的作法.而“格法批评”的产生与古人的明体辨法思想有密切联系,它要求批评者先要明了文章的体制、为文准则,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此类文章的各种作法.这种批评方法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萌芽,但直至唐代才被广泛应用.具体到唐文批评中,就是多部文格、赋格的出现.它们多以讨论文章的体制、句法、章法等为基本内容.

如在《赋谱》中,撰者首先明确指出律赋有六种题型,即“虚、实、古、今、比喻、双关”.至于如何破题,撰者认为“当量其体势”选择适当的方法.撰者在分析“实”类赋题的破题时云:“有形象之物,则究其物像,体其形势.《如石投水》云:‘石至坚兮水至清.坚者可投之必中,清者可受而不盈’比‘义兮如君臣之叶德,事兮因纳谏而垂名’.《竹箭有筠》云:‘喻人守礼,如竹有筠.’《驷不及舌》云:‘甚哉言之出口也,电激风趋,过乎驰驱.’《木鸡》云:‘惟昔有人,心至术精,得鸡之情’等是.‘水’、‘石’、‘鸡’、‘驷’者实,而‘纳谏’、‘慎言’者虚,故引实证虚也.”撰者在论述中细致地将其分为单纯的有形象之物与“虽有形像,意在比喻”两种.对于前者,破题时可以直接描摹此物的实际形象.而对后者,破题时则需要挖掘物像背后隐藏的深层寓意.所以,对此类赋题进行破题时需要一面提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像,一面引出其中所含的喻义.如“竹箭有筠”出自《礼记礼器》篇,考官试图藉此题目阐述“礼”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正如竹子天生要附带一层竹筠,一旦剥离便可能会造成竹子的枯死一样,人一旦不顾礼节,那么他也就失掉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价值.所以,李程所作的《竹箭有筠赋》在开篇便以“喻人守礼,如竹有筠”来破题,既点明赋题的确切含义,又紧扣题目本身,使文章与“竹”、“筠”紧密相连.而“驷不及舌”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说话应当慎重.陈仲师的“言之出口也,电激风趋,过乎驰驱”,也是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说出不适当的言语,否则追悔莫及.作者在破题时不仅没有脱离题目所限定的物象,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突出了“慎言”的比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