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英译文赏析

点赞:5037 浏览:185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如梦令》是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16岁花季写的一首名震朝野的词.此词既是奠定李清照“词女”地位的基础,亦是赵明诚与李清照联姻的媒介.因此,许多译者都对此词进行了翻译,本文选择了五位译者的译文进行比读,并从内容和神韵上进行分析,与人共赏之.

关 键 词:词内容神韵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自序》)宋词作为中国诗歌的一部分,折射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诗的神(意象、意境等)与诗的形(诗体、节奏、音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同构关系,神寓于形,形之不存,神将焉附?因此英译的最高境界应是形神兼似.林语堂先生也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应以原文风格与其内容并重.”许渊冲先生在谈及李清照词的英译时谈到:“中国词人男有李煜,女有李清照,他们用血和泪写下了各自的悲欢离合,使宋词和唐诗同成为世界文化的高峰.1000年来,西方举莎士比亚为文化巨人;若以女性而论,则无人可与李清照相比.”因此,本文将从其英译版本的的传神进行比读、赏析,以使翻译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二对《如梦令》五种译本的忠实比读

《如梦令》作为李清照16岁的成名作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也有许多译者都将其译成英文,然而诗词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传换工作,而是肩负着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由此,在翻译上我们就要考虑对原文本的忠实因素.此词的五种英译文分别取自于龚景浩、黄宏荃、徐忠杰、许渊冲、丁祖馨这五个人的英译版本.下面笔者将对五位译者的译句进行一一比读:

《如梦令》英译文赏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词人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昨夜雨疏风骤”

龚景浩将“昨夜雨疏风骤,分成两个部分.将“风骤”另起了一行,其含义无疑是更加突出了风之猛,而且也为下文词人自己对当前时令给海棠花造成的伤害做了一个深深的伏笔.由于海棠花经过了一夜的洗礼,怎么能够“依旧”呢?一定就是“落花满地”才是.因此词人不用去户外,只以其敏感细腻的心灵去感觉,也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了;黄宏荃将“fiercewind”放在了前面,将几点摧花语置后,也是试图突出风的猛烈;徐忠杰的译文将昨夜作为了主语,对于风有多大并没有明确说明,只是描述了昨夜的气候是风加雨;许渊冲的译文和黄宏荃的类似,只是黄先生的显得更加动态一些;丁祖馨的译文有意模仿中文的短语形式,仅用了三个词组陈列开来,稍显不连贯.

2“浓睡不消残酒”

不同译者选择了不同的描写画面.龚景浩和徐忠杰、丁祖馨这三名译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静态的风雨图.前两位译者均选用了带有be动词的系表结构,对昨夜的天气描述上显得更加客观,使这看似很静的图画下面实为孕育着不平静的事情,给下文作了一些铺垫,也为下文卷帘人的错误判断打下了伏笔.这种以静写动,反而更加衬托了动.“浓睡不消残酒”,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辞的细微变化,也是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呢?恐怕不只是因为怜花、惜花吧.在这句译文中,只有龚先生一个人的译文用了“deepslumber”,其它的译者均用了“soundsleep”或是“sleepsound,slumber”,在古英语中是睡觉之意,而且一般用于诗中,对于此词的翻译则是龚先生更胜一些.龚先生用“ease”(宽慰)这个词表达更加贴切,词人的借酒消愁、酒后的酣睡,都消不掉隐藏在心中的忧愁.黄先生和许先生使用“dispel”则显得词人更加沮丧之义,徐先生的酒意仍在是他一贯的叙述风格,丁祖馨的译文不能使我清醒也算可以.但是在残酒一词的英译中,黄先生使用了“drunkenness”,“drunk”一般用于酒鬼,而词人显然不属其中,所以此处的翻译略显不当.

3“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词人在“酒未消”的懊恼之下开始关心起窗外的海棠花来,“试问卷帘人”引出了女词人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话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然而,问答显得很不相称,问得多情,答得淡漠.“quired”(咨询、询问),女词人出于对花的珍惜,问得那么真切.而黄宏荃的译将问、答句全面扩展出来,更加有助于异国读者的理解需要.译者使用“ask、liesto、retort”突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但笔者认为“liesto”并不贴切,词人与侍女的心境不同,而敏感度、细腻程度也不同,侍者怎么能去欺骗自己侍奉的女主人呢,何况只是一个关于海棠花的问题,只能说明侍女是个马虎大意、不懂惜花的人罢了,她对词人的问题仅仅理解为“海棠花是否还在?”满院的海棠花虽然经过一夜的风雨洗刷,花落满地,不成样子,但在侍女看来它仍是在的,所以答为“海棠依旧”没有什么不对.笔者以为改为“told”更好一些.徐先生的译文显然也考虑了外国读者对此句的理解,但他仍然保留了两句,只因为译为两句很简洁地表达了词人与卷帘人的对话,而且“海棠依旧”译作“Begoniasaree’erasbefore”,很是妙极,言简意赅,但却表达得很完善.这也为下面词人的辩护提供了可乘之机;“asbefore”更加衬托出词人的心思细密:风雨交加的一夜,娇弱的海棠花怎么可能还像以前一样呢?许先生的译文选用了“crabapplescanbeenseen”更侧重表现了侍女的漫不经心,她只是随意地看了一下窗外,便急于回答女主人的问题,“海棠花还可以看见.”许先生在这句译文很见功底,许先生依照原文本,并没有给出问语,也只是借由卷帘人的答话来表明词人的问题,这也是有意突出了卷帘人的马马虎虎,并非惜花之人,为下文词人的细腻惜花之心作了反衬.丁先生的译文中的“Splendid”有壮丽、华丽之意,而且两个“splendid”连用,更加强调了海棠未经风雨前的绚烂,但略显夸张了些,不如许的译文简练,韵味深刻.

4“知否?知否?”

正是由于答语的一句漫不经心,逼出了一句“知否?知否?”《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然天巧,非胜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对花的珍惜,驳得那么恳切.龚先生的翻译仿用了两个莎士比亚时期英语的反意疑问句,使读者可以更加理解宋词的悠久历史;黄先生和许先生都采用了现代英语中的反意疑问句;徐先生的译文将原文本中的两句合成了一句,为了弥补语气程度的不足,译者还特意用了“not等atall”的表示全面否定的句型,更加有力地表达了词不达意人对侍女的反驳,“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真相、事实”.译者还用了“fact”这样一个词更加强烈地说明了自己判断的正确性与侍女的答语错误,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丁先生的译文一个是反问侍者,一个是反问其错误性,为下文向读者拉开真相做了铺垫.

5“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这首词最为精彩之处.“绿肥红瘦”是女词人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这四个字蕴含了无限婉惜的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这句被历代学者所津津乐道的精彩之句,翻译起来自然需一番苦心.龚景浩用了一个表语从句,更加突出了“time”时节这一意象,从而突出强调了暮春晚景;黄先生和徐先生的译文则对红、绿都作了解释,比较好懂,但只是客观的描写,太散文化,没有传达出原文形象生动、别出心裁的特点;而许的译文言简意赅,而且又使用了拟人化的“languish”(憔悴),更能传达原词的惜春之意.

三海棠的传情之义

译诗,传神最难,故此要与诗人品性互换、情感交流、灵魂相照,这样才能抓住原诗的神韵,译诗才能传神,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的表层语义是主人公对海棠的关切,而海棠在古典诗词中是妙龄女子的象征.

词作中的“绿肥红瘦”的深层语义是“昨夜雨疏风骤”.过后,春天也被风雨送走,随着大好春光的消逝,年龄又增长了一岁(绿肥),而容颜却相应地减少了几分(红瘦),这对“待字”者来说可能由此生来几分惆怅.“红花”为何“瘦”?此词视为“口气宛然”地表达了少女的伤春之作.因而词中无论是嫣红的海棠,还是喻指少女,二者皆为惜春而“瘦”.伤春情绪一般产生在暮春时节,词中虽无交待时间的用语,但它的时令感明晰,又很有层次.从首句“昨夜雨疏风骤”的氛围中,人们会感到这雨已是杜甫笔下的“润物细无声”的雨了,正如词人自己的《点绛唇》中所说的“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绿肥红瘦”指的是海棠,而不是初春时节桃杏枝头的绿红更替.“红杏出墙”,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一种生机盎然的阳春景象.人们不至于为之叹息,但看到海棠的零落,人们的心绪就不一样了.因此以“绿肥红瘦”来曲折含蓄地表达女词人的伤春情绪,当是切合词意的.“李清照这首小词不达意的思想内容是有限的,但对花事的关切,就是对青春的珍惜,把这种多情善感以貌似闲淡之景出之,既是词家的秘钥所在,也是此词成功的关键所系.”(陈祖美,1995:50)

在意境传达上,龚先生用了诸如“ease、corpulent、gaunt”和人有关的词来表达.“ease”是清除、消除之意,而其本身也有宽慰、安慰之义,所以这个词不但有词人懊恼昨夜的浓睡还不能醒酒,也含有酒与饱睡都无法安慰心中沮丧之意.“blind”在生活中有窗帘之义,但最常见的意思是“盲人”之人.词人选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暗指女词人是在用心来看窗外之景,而侍女虽然长着眼睛,但显然在看花中是盲目的,这显然又将词人的愁情加了一分.黄宏荃的译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女词人醉酒醒来之后与侍女争吵的一幅画面,而且在最后将红花、绿叶描述得太过平淡,从而丢失了原词所要传达的韵味;徐忠杰的译文时态用得妙极,他用一般过去时来陈述了昨晚的情景,窗外下着雨,“我”在室内饮酒解忧,现在完成时来展示在饱睡后,“我”仍酒意犹在,接着以一般现在时来叙述词人与侍女的对话,一问一答,用看似静态之景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动态的画面.然而,译文不足之处在于“绿肥红瘦”没有传神;许渊冲的译文在格律上讲是最值得称道的,这也符合他一直提倡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他选用了ABABCCC的韵律形式,而且以五步抑扬格为主,使人感受到了词的音律美,并为其美好的内容增添了一层美感.

四结语

总之,本文在分析比读了李清照《如梦令》的五个译本后,我们发现五个译文均有各自取胜之处,也都有些许不足.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基于译者对原词的不同理解.要做到真正理解原文,首先要联系作品本身;其次,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再次,对李清照本人的生活经历、宋代社会发展变迁等历史内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翻译界以往存在的诗词“不可译”论,其实只是个“程度”的问题.李清照词英译的译者不同,理解就不同,因而译本也不同.同一作品产生多种译本,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李清照词进行绝对的翻译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我们应对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寻求最大限度的完美翻译.中国诗词英译是件十分艰难的工作,难点在于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对此,我们可以在转换过程中通过替换、添加或删除等方法用目标语言重造原文的艺术气息,最终达到音美、形美、意美,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之美,从而将我国的文化艺术珍宝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赏析比读的同时,我们深感典籍英译之难,然而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的一部分,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海外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