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书写与书写的暴力

点赞:10442 浏览:444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式书写

据考证,作为具有特殊政治功能的大字报,源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最初,群众大鸣大放,通过大字报表达自己的意见,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通过大字报来进行辩论.随后,介入大字报对“”的批判,有组织的大字报开始出现.“”鸣放的工具转而伤及自身,成了大字报的批判对象和牺牲品.

暴力的书写与书写的暴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字报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大字报最明显的特征,即是其生产上的便捷性.它所需要的外部条件低,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大字报的生产工具相当简陋、易得,只需一枝普通的毛笔,一些墨汁(最多加一些红墨水),几张普通的纸,一罐浆糊,大字报的生产便可即时发生.因此,大字报的作者群极为庞大,粗通文墨者即可.

大字报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书写:它是集语言、书法和视像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大字报不仅是阅读性的,也是观看性的,甚至首先是诉诸视觉的.书写形式本身,如字体的大小、书法的好坏、标题的醒目与否,都将影响到大字报的阅读.因此,大字报的作者往往以制造触目惊心的标题来吸引人,如“揭开××的盖子”“××究竟说明了什么”“揪出××事件背后的最大黑手!”他们是最早的“标题党”.

书法的好坏也很重要.擅长书法的人,在造反派群体当中,总是最忙碌的.写大字报,甚至培养了一代书法家.在字体上,大字报的书写也花样百出,例如,将批判对象的名字加上大红叉叉,或将姓名倒写,或画成某种侮辱性的图像.标点符号,尤其是感叹号、问号,往往又多又大,也增强了视觉效果.一些大字报还会在文字中夹杂漫画,图文并茂,效果尤为显著.

速朽的文体

由于大字报的这种特殊的形式感,其阅读功能就显得更为复杂多样.“”期间,看大字报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字报集中的地方,每天都会有密集的人群,或欣赏,或抄录.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观看大字报,被大字报不同方面的因素所吸引:有的是为了获取政治运动的最新资讯,有的可能是对批判对象被揭露出来的个人隐私感兴趣,有的会欣赏大字报的文采,还有的甚至只是对漂亮的书法着迷――当然,更多的是看热闹的.

大字报也有其致命的缺陷:速朽性.脆弱的纸张随时会损毁,一阵风,一场雨,就会给它以致命的破坏.还有那些因种种不同的理由出手撕毁大字报的人(如敌对政治派别的对手、拾荒者或懵懂无知的孩童),也是可怕的潜在敌人.大字报的书写基本上是一次性的,一旦损毁,就不可复原.这种短暂的存在形式,决定它必须尽可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高效的传播效果.

与存在方式上的特殊性相一致,大字报在文体上也形成了特有的形态:首先以“语录”为题记,开篇描述国内外大好形势,然后转折.矛头指向被批判的对象,对其言行加以披露,并一一驳斥,然后上纲上线,对其进行政治定性,最后以“砸烂等横扫等打倒等万岁”等口号结尾.

大字报在体裁上丰富多样,短论、杂文、口号、对联,无所不包.有时也会直接使用诗歌体裁.总体上是追求短小精悍,直白犀利.大字报的基本逻辑,就是抓住被指控者的只言片语,利用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无中生有的办法,不讲事实根据和基本逻辑,不加论证地直接上纲上线.即使是私人性的交谈、议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私密细节、生活习惯、好恶、情感和隐私,都可以随意被、示众,成为公开的政治评判的证据.在大字报中,谣言与事实,威胁与谩骂,质疑与驳诘,诽谤与挑衅等等,统统混杂在一起,风格怪诞,富于杀伤力.


.

大字报文体论辩性强,虽然更多的时候是强词夺理;基本上是语录、鲁迅式的杂感,与革命口号、流行语、格言、警句和宣判式的短语等杂糅起来的一种奇特文体.大字报多用排比句,显得气势汹涌,或以设问、反问等句子进行质问和指控.在的《论人民》《别了,司徒雷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等文章和“”中,可以看到大字报文风的原型.而这些文章,也正是“”大字报作者所仿效的范本.

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大字报的表达权利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强者为王”的原则.大字报的作者都试图以声调的高亢、声势的浩大、言辞的恶毒,以越“左”越革命的政治高调,来压倒对手,甚至不惜诉诸现实的暴力.这种无限制的自由,是以一个群体剥夺另一个群体的表达自由为代价.正如清华附中红卫兵在一张大字报中所表达的:“只许左派造反,不许翻天.”

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取消该条中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

话语暴力何时了

作为法律意义上的表达权利,大字报的生命终结了.但是,作为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大字报并没有彻底消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因个人权利受到损害无处申诉、利益冲突中处于劣势的民众,依然选择大字报形式来表达意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字报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得以复苏.BBS、BLOG等载体,有着与当年的大字报相似的形态、功能和效应.它们都是非主流的民间媒体,是自发性的和开放性的言论平台.在表达形式上,它们都追求关注度和视觉冲击力,在众声喧哗的言论空间里,力求发出最强的声音.

在这个巨大的话语广场上,有些网民开始了一场疯狂的音量竞赛,众声喧哗掩盖了任何个人的声音,没有人在倾听,只有赞成与反对的表态.声音长期被压抑的普通民众,在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利(尽管是一种虚拟的权利)时,对话语权威的鄙夷和攻击,成为赢得话语自尊的基本手段.判断性短语、口号和叹词、大量的感叹号构成了泄愤时的网络文本;似是而非的资讯和被诱导的意见,构成了“虚检测民意”的主体,抵消了沉默的大多数的真实诉求.

由此看来,互联网言论也正面临大字报相似的处境.自由民意的宪政前提是: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样,任何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有效民意首先必须是公开的和透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公正的.否则,将会陷入非理性的话语暴力的循环当中.无论是大字报还是互联网,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