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舞审美的差异

点赞:17566 浏览:799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现象,既有其普适性的共性特征,也存在着时、空的异质性特色.特别是基于不同民族地域、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性,更是赋予文化现象以绚丽多彩的生命活力.舞蹈作为一种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艺术门类,其历史感和民族文化特质更积淀厚重,源远流长.

从发展上考察,中国古典舞渊源于中国古老的戏曲舞蹈,植根、发展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社会历史氛围中.独特的历史沧桑推演和文化陶冶,注入中国古典舞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极盛而衰,封建意识形态成熟化、定型化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由于工商业的长足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伴随着理学的兴起和日臻完备,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封建纲常名教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思想、文化的掌控也愈加变本加厉,乃至程、朱理学家们公开以“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主义向人性、向人们对感官物质的追求大加挞伐.所以,中国古典舞蹈在其滥觞面世之际,就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困厄的严峻社会现实;人的自由、生动的个性被“三纲五常”的名教所禁锢;人对幸福、快乐和物质的追求被禁欲主义的“天理”所窒息.对于戏曲中的女性角色而言,其舞台形象尤其如此.而“圆”的审美旨趣,是华夏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追求,显现中国文化对“天”、“地”的敬畏与依赖感.在中华先人的观念中,“天圆地方”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运思与行为模式中,“圆”是天道周而复始运行规律的最贴切体现,是表征吉祥、圆满的符号象征,同时也是万物变化终始过程的价值体现.它被中国古典舞的肢体律动不断演绎、展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倾”则是人体律动过程中动静承接转合的表征.中国文化历来注重刚柔相济之德、动静开阖之机.中国戏曲舞蹈中的“倾”,则正是体现着这种舞蹈律动中“动中有静”、“静中含动”的刚柔相济之美.

作为西方古典舞蹈范式的芭蕾舞.其艺术渊源可追溯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中,产生了与中世纪欧洲神学意识形态相抗衡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这一思潮诉诸人类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呼唤人性以对抗神性.在这一思潮的激励与推动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在这种历史文化沃土中孕育成长的芭蕾舞,自然体现并弘扬着这一时代精神,由文艺复兴运动所激发的古希腊文明精神,在舞蹈艺术的审美追求上,便是对人自身形体的自然美感的展示与赞美.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体魄健全匀称、肢体灵巧敏捷的人体是最富美感的.所以,他们并不羞于裸露自己的身体,连青年女子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也是赤身露体的.古希腊人不怕在神灵的面前,在庄严肃穆的神庙或节庆仪礼上展示裸露的身体.这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滋养的中国乐舞乃至戏曲舞蹈的审美旨趣有所不同.中国的文化艺术历来以“文以勒首,为宗旨,《白虎通礼乐篇》曰:“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这诸多关于舞蹈的经典言论所表示出来的审美意向,其所关注的并非是人的肢体律动所展示的感性美,而是其蕴涵的“达意”功能,即其社会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如果说,西方古典舞的审美视角所观视的是舞蹈展示的人的自然肤体的感性之美的话,则中国古典舞对舞蹈的意境之美则表现出更大的关注.惟其如此,西方芭蕾的舞者几乎无须借助任何舞具,只凭自身的形体便可以驰骋舞台,淋漓尽致地宣泄、展示人体的本然之美.而中国古典舞蹈则往往离不开形形色色的舞具以拓展舞蹈的意境氛围(诸如拔舞羽舞、干舞、旎舞、剑舞等等).所以,从审美旨趣而言.西方芭蕾舞侧重于人的感性直观界域内对形体美感的认同与赏析;而中国古典舞则着眼于理性教化功能内对舞蹈意境美感的体悟与玩味,注重舞蹈者精、气、神的通融圆润、和谐统一.

中西古典舞审美的差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艺术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不仅如此,中、西方古典舞蹈的艺术表现风格也各具特色,迥然有别.前者的肢体律动中,以“圆、倾、拧、曲”为经纬;后者的舞蹈语言则展示出“开、绷、直、立”的艺术风格.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径渭分明的审美差异性,除了社会文化影响的作用之外,舞者的各自社会地位、身份的巨大差异性也不可忽视.中国古代戏曲的从艺者们,毫无例外地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艺人之属(“倡优”、“优伶”之谓也).其社会地位在中古社会里长期处于“贱民”阶层.而来自意大利、兴盛于法兰西的西方芭蓄舞,通常都是由男、女贵族、达官显要们自己饰演节目.其演出环境和欣赏对象也与中国古典戏曲的乡肆化、平民化特点全然不同.15至17世纪的古典芭蕾舞一般是在豪华的宫廷演出,而参与演出和欣赏演出者也多为王公贵族和达官显要之流.其以“开、绷、直、立”为特征的肢体语言风格,正是如实地映显出宫廷显贵们高傲、矜持、优雅、浪漫的绅士贵族气质和审美趣味,使之与演出氛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当然,在其后的艺术发展中,伴随着戏剧舞蹈与舞会社交舞蹈之间角色区别的日益明显,表演者的成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芭蕾艺术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明显凸现,专职芭蕾舞者的出现已属必然.但作为一种舞蹈范式,其规范化、程式化的舞蹈元素和艺术风格却已经深深沉积在其审美理念之中.

综观中国戏曲舞蹈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舞蹈的范式,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扎根于民间和社会底层,带有浓郁的平民色彩和俗文化气息.表现的是民众的审美趣味.同西方古典芭蕾的宫廷化、学院化、专业化的创作流程不同,系统性较之西方古典舞的发展完善而言,也显得不够充实丰满.不过,展示在舞蹈审美旨趣上的“圆、倾、拧、曲”与“开、绷、直、立”的文化差异性,倒是十分贴切地折射出备受歧视、压抑的社会底层民众与养尊处优、悠哉悠哉、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们的不同艺术欣赏品位和审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