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教育本质

点赞:6591 浏览:287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本质一直是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对教育本质的论述,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涵义.把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对教育本质的内涵、外延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关 键 词:教育本质内涵外延

作者简介:王跃春,女,1986年3月,内蒙古通辽市,重庆师范大学,2009级研究生,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一、“教育”概念问题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章句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说文解字》中解“育”为“养子使作善也”,把育限定于人子之育.教育为褒义词,并且一开始就同善相联系,善为教育原本之意.

单从“教育”的内涵来看,不同时代对教育之善,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第一义,本义道德人格之“善”(善良);第二义,健全人格之“善”(完善);第三义,社会性格之完善.教育内涵的演变表明了人类教育价值观的演变历程.

概念不仅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指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外延.就教育的概念的外延来说,至今至少有三种“教育”的概念,即: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工作”、同教育有关的“教育工作”.

二、教育的本质

考察教育本质一定要把教育置于一个普遍的联系的背景下,置于与一定对象所构成的“关系域”中,这个“关系域”是在不断变化中生成的,我们对它的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和层次,就决定了对教育本质理解所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对于如何看待同类事物的普遍性这一点,认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人把它理解为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属性和联系.这种方法也是片面的.教育的本质应该具有统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一切要素之总和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教育所包含的主要矛盾所赋予的.

教育本质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研究它也离不开哲学的思想和方法.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不可分离的特征,事物常常变现出多种属性.而事物的本质却只有一个、教育的本质隐藏在复杂的教育事实和现象之中.同时,因为本质隐藏再现象之中,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可以得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去揭示客观现象的本质是夹杂着主观成分.产生这种情况,一则是因为人们存在价值追求才去揭示教育的本质,结果往往把“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变成“教育应该是什么”和“教育不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再由于教育本身包括不同要素,而每种要素又有不同的层次,可能导致在教育要素的抉择中的不同倾向,于是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本质论和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简教育本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实践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就教育本质来说,它至少有三个要素,即教育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相似度检测和教育对象.这样至少可能产生三类教育本质论,即社会本位的教育本质论、儿童本位的教育本质观和文化本位的教育本质观.

我国对教育本质的论争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把教育看做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的争论加大,在这次争论中,主要观点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这几种主流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教育文化说、社会文化说等,不一而论.教育本质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争论,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有研究者指出,这些争论存在着五种错位,本质与归属的错位,本质与功能的错位,本质与现象的错位,本质与属性的错位,本质与规律的错位.因此教育本质让未能统一,但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对教育本质的研究.

三、教育本质的理解

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应该把握好“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把教育的本质同教育的内涵、外延要严格的区分开来.因此,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这一观点包括几个含义:首先,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人.其次,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这里的影响包含了在人际交往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触动、感染等诸多内涵.教育的因素包括影响者、被影响者和影响物以及影响方式.再次,教育的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全部,并以此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最后,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把教育看成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本身符合实践的一般本性.实践的本质规定之一,是实践主体的目的性.人类实践总以对一定对象的认识作为前提,这种认识使实践主体在实践开始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对实践结果的观念和价值判断.他把这一结果作为预期的目标加以实现.由此,人类实践就从根本上高于动物式的本能行为,这就是实践的目的性.此外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社会实践.这可以分别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教育主体这些教育实践的各个要素、特征的分析的中得出.我们既然把教育的本质确定为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社会实践,那么就可以说,自我教育的本质就是个体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人类对自身的作用,主客体统一于人类.自我教育则是个体对自身的作用.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自我教育则是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它同“物的生产”及其实现方式“三大实践”一道共同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这一本质属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这有其主客观的原因.

此外,探讨教育的本质问题还要遵守唯物辩证法的问题观念,首先要遵循同一律确定认识对象的范围,这是探讨经教育本质的起点,其次确定教育的归属是教育本质探讨的有机组成部分,考察教育功能是探讨教育本质的基本途径.

教育本质的争论由一场纯粹学术的争论,演变为教育理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不应该与其他方面孤立起来.更要多关注方法论的问题.不管教育本质如何争论,教育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教育培养人是不会改变的.教育只有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

注释:

[1]陈桂生.回望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的在认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顾建军.关于教育本质研究的研究[J].天津教科院学报,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