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点赞:5634 浏览:197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础的实践论为理论武器,李泽厚批判了康德.但是同时,李泽厚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初步呈现出自己理论体系的雏形.

关 键 词:李泽厚;初步表达;理论雏形

作者简介:李成龙(1987-),男,湖南沅陵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李泽厚研究.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我所关注的是:(1)李泽厚在扬弃康德时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2)李泽厚的思想系统是怎样的.

一、李泽厚观点的初步表达

李泽厚在批判康德的同时,也初步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观点: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康德哲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认识如何可能,根本上起源于人类如何可能.”李泽厚认为,只有从人类如何可能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存在出发,认识问题才能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从起源来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使用和制造工具.正是因为使用和制造工具,人类不断发现和掌握外界自然的规律,又不断把它们保存在、巩固在、积累在以使用和制造工具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随着后来的演进,语言和思维产生,实践的经验保存在语言-思维系统中,人类演进取得了新的形式.人类的语言、思维、概念等等认识的问题,归根到底,可以在实践中和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说明.

(2)理性内化和积淀.李泽厚阐述了认识产生于实践,但是从实践中提取出认识的范畴、概念等等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呢?李泽厚用理性的内化和积淀说明这一点.在谈时空观时,李泽厚指出,时空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认识形式,人之所以有时空这两种感性框架,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与客观世界任何事物一样,是以一定的先后延续和上下左右的活动场所来表现其现实的存在的.时空作为认识形式,是社会实践向我们主观意识中的积淀和移入.

(3)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用实践观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但是同时指出,康德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有积极的内容.康德哲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凸显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先验知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李泽厚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变成超生物族类的社会性存在,这个社会性存在的客观方面是工艺-社会结构、主观方面是文化-心理结构.两个结构的产生是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内化和积淀实现的.康德哲学的贡献就在于突出了文化-心理结构问题,提出了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认识、、审美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4)内在自然的人化和外在自然的人化.在叙述康德美学之后,李泽厚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点,即实践美学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李泽厚认为,“客观的美和主观的审美意识的根本基础等在于人与自然的同一的胜利.”而所谓的“人与自然的同一”指的就是自然的人化,在李泽厚看来,这就是“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哲学.”李泽厚认为,是实践、是自然的人化、是人与自然的同一使外在自然服从于人的世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人成为自然的主人.李泽厚认为,是实践、是自然的人化、是人与自然的同一使人这个生物性的存在具有了一系列超生物的性质.在认识领域,产生了工具、语言和思维;在领域,产生了道德;在美学领域,产生了审美这种超生物性的需要和享受.不同的只是,认识领域和领域的超生物性经常表现为感性中的理性,表现理性对感性的超越和优势;而在审美领域,则表现为积淀的感性,理性完全溶解在感性中.

二、李泽厚的理论体系雏形

在上述观点的表达中,李泽厚思想系统雏形初步呈现.

李泽厚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指出,人类的实践产生了工艺-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两个重要成果.工艺-社会结构使外在自然人化,文化-心理结构使内在自然人化.李泽厚一直坚持、反复强调,工艺――社会结构对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对工艺――社会结构的论述比较充分,而李泽厚在康德的影响下,转向对文化――心理结构的探讨.康德不仅影响了李泽厚的研究方向,而也影响了李泽厚的理论结构和概念.李泽厚把文化心理结构分为认识、、审美三个领域,指出,认识的形成是理性内化的结果,的形成是理性凝聚的结果,审美是理性溶解在感性中的结果.李泽厚对认识论的发挥,建树不多,基本上是转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学,李泽厚则看重康德的道德律令,主张绝对主义,以区别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相对主义.对美学,李泽厚认为,康德的很多问题和看法,仍然有参考价值,但是,李泽厚在根本上不同于康德美学,在于李泽厚把美学的基础放在实践观上,放在历史唯物主义上.这样,美学就有了现实的、坚固的理论根基.不仅如此,在康德影响下,李泽厚转向文化-心理结构的研究后,美学被李泽厚看做是塑造人性的重要学科.他认为,在审美中,人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得到多方面的展现,从而摆脱工具理性的压抑和异化.这就是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展现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系统雏形的内在结构.

这个理论系统还是不成熟的.第一,它对外在自然的优先地位没有阐述.如果这样,实践论的唯物主义根基是不稳固的.第二,它无法解释阶级压迫、剥削和斗争的存在这个现实.在这个理论系统内,按李泽厚的逻辑,推导不出阶级理论,而李泽厚又不断承认阶级压迫的存在,阶级概念和阶级压迫的事实与这个理论系统是不匹配的.第三,李泽厚还没有提出创造性的概念,如后期的“度”、“情本体”,此时的李泽厚没有这样一些有独特内涵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