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点赞:14637 浏览:669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


关 键 词: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21-01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语文教学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和语法的学习.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要想教好语文,就必须涉猎广博的知识,不断地向各位老教师及同龄人学习,才能有所发展和提高.下面从几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育层面上创新的界定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社会学意义上的创新,一般指在科学技术或人文理论上独特的发明、发现或新的理论的构建.基于这样的认识,一般人认为,只有少数科学家、理论工作者,才能谈创新,才能有所创新.教育层面的“创新”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我认为:“人之初次即为创,已未经历就是新”.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新的解题方法的发现,一次好的作文,一个小手工制作都是创新.只有教育层面的“创新”被每一位教师正确认识,并使之变为学生的行为能力,才有可能出现广泛的社会层面的创新.两者关系正如鲁迅先生关于“土壤”与“天才”的论述.

二、乡村学生创新精神的匮乏

由于我县地处西部腹地,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乡村中小学普遍的教学方法陈旧,加之信息匮乏,家长文化素养总体编低,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1、学习中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习惯.2、课堂学习不敢大胆质疑,对老师的教学结论盲目接受,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3、缺乏合作、互助精神和小组学习习惯.针对乡村中学农村孩子多,多数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现状,笔者将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列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

就初中语文学习而言,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从已知探求未知,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讨对自己属于未知的东西,去发现、论证已存在的定理、公式,直至在问题的解决中,探索新关系、新方法,寻求新答案,甚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些都是创新.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要破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知道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知道创新就在他们的主动学习中.教师要摈弃教学上只注重知识、方法传授的传统观念,要主动地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语文教育存在单打一,以偏概全的现象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融,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课堂究竟是谁的用武之地,于漪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诫同行,过去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怎么写作.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角色作用于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获得发展.

总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