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未必真语文

点赞:32264 浏览:1538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没有对文本情感的解读,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当花工夫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充满情趣,完成解读文本的使命.

关 键 词: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056-02

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没有情感或缺乏情感,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通过多维交流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语文教师应当使课堂要充满情趣――教师要披文入情,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用晓畅的语言,激发学生体悟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方的情感和谐统一,这应该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中充满情趣,是教师引领学生正确感悟文本的前提.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方能主动地感知文本,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随着情感蓄积加深,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田,出现“电光火石”的现象.实现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堂的探索之路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⑴文学作品是情感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发现》中那至死不忘的忧国愤世,《长亭送别》中那无可奈何的眷恋深情,《陈情表》中那催人泪下的祖孙亲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那浓郁而悲壮的爱国之情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真正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真正达到情蓄于胸而自发的那种自然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课堂上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出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学生的心弦才能被拨动.


2、酝酿教学的,发挥语言本身的感染力.如何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要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有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为此,教师要注重自己语言的修养,力求简练、形象、风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再配以手势、传神的眼神,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成功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气和活力,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产生情感共鸣效应.试想,每节课的“开场”导语,如果缺乏考虑,用一种千篇一律的套话开场,一节课的“第一个音符”就被糟蹋了,下面的旋律也就很难谱写了.反之,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应该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浓厚的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切入口.

3、字斟句酌,体悟作者的情感.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又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师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让人体会了生离死别的那份沉甸甸的真爱之情.王实甫通过莺莺对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动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痛苦压抑的感情.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愁、道恨,只是借景物来抒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用大自然的哀景,传递出―对恋人离别时的哀情,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教学时指导学生对重点字句进行精心品味,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达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⑵唯有如此精心的引领,才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创设情境,把握文情.文本中提供的形象包罗万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经过精心选取,组合成整个作品系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融合到课文塑造的人物角色中,站在教材中所描写的各种景物所形成的环境中,在形象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理解把握文本所包蕴的情感,从而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我们应根据文本提供的形象来体会情境.

作者笔下的人物不仅具有一般具体形象物的特征,他还具有思想,语言,动作.他的语言、动作都传递着某种情感.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人物情境时,体悟作者情感.

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要情境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的社会情境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思想都是他对社会具体情境的反应.如林黛玉外表给人一种柔静美,人见人爱,更是外祖母的心肝.然而,她进到贾府为何“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师生只有通过文本的解读,才能感知“如姣花照水,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还能感到她对具体情境的反应.不难看出,这种反应集中为两点:一是自尊,一是自怜.尽管林黛玉来到的是外祖母家,慈祥的老人热情地接待了她.但她不可能有“回家”的感觉,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所以家庭变故以及对贾府人际关系的反应,必然生出寄人篱下之感.注意到这两点,林黛玉的形象特点便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从人物外貌、语言洞察人物内心世界.

人的一切言行举止,神情面貌都是人的心理的显现,都是人的意识对周围世界的反应.例如杨绛的作品《老王》中“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只有仔细地体会,才能真正品味身处乱世、同为不幸的作者那颗博爱之心,含蓄的传递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根据教材塑造的景物形象体悟情感.

教材中提供的景物很多,有山河湖海,亭台楼阁,竹木花卉,鸟兽虫鱼等等.我们要联想与景物有关的人事,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鲁迅《药》一文:华老栓深夜写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夏四奶奶为儿子上坟等情节使学生自然联想到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为革命而牺牲了生命.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悲剧,自然懂得这种“药”的必要性.

只有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其境而知其事,才能明其境而通其情.

5、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灵性闪光.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整个课堂教学情趣盎然.

譬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痛失阿毛之后,对人反复诉说“我真傻,真的”这样一句话,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品读、演绎这有声的语言,才能体会“言为心声”,进入祥林嫂伤痕累累的内心世界,看到她一颗饱受伤害,屡遭打击,精神几乎崩溃的心在滴血.只有这样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感受语言的魅力,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主体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情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是学生主体真情的投入,是生命的全部展开.

总之,语文教学应注意加强学生的主体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文本对话中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从根本上讲,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学生生命的全部展开.很多时候,教师迫于应试的压力,课堂上只好繁复的考试、灌输,这样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但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这无疑是对生命的漠视.课堂不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场所,而是共同解读文本、情感共振的沃土.努力使课堂弥漫一种底蕴来滋养学生的心田,既有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又有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美国教育专家沃得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⑶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要想真正激活课堂,形成情感磁场,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花工夫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充满情趣,完成解读文本的使命.

无情未必真语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注释:

【1】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2】(法)萨特,《萨特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

【3】(美)FrederickJ.Stephenson主编周渝毅,李云《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