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政治思想简述

点赞:3459 浏览:116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荀子是先秦儒家代表之一,也是先秦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继承了儒家学说基本的价值原则,又兼取先秦诸子学说之精华,同时结合起所处时代特点,其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而极成体系.本文拟就荀子政治思想的内涵、主要特征及其深远影响等加以探讨,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性恶天人相分化性起伪隆礼重法

1.荀子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天人相分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哲学家把天理解为自然,于是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战国末期,荀子能够跳出当时的思想限制,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是分属不同范畴的问题.荀子强调“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责.

早期儒家思想认为,人要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求接近人与天的和谐.将天人格化,把天的作用夸大.而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职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表明天是恒常不变的,不会因为人的变化而变化.“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职责.但是人的职责是利用天提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

荀子虽然强调“天人相分”,但是他并不是片面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在划清二者界限的基础上,揭示其联系,这一点与“天人合一”并不矛盾.主要看人对于自然态度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自然改造问题.“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的形成是自然界最合理的本然状态,不需要人为加以改造.然而,为了人类长远的根本利益,可以在不违背基本的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界的总体平衡的前提下,不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对自然环境作合理适当的改造是有必要的.实际上,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每一个阶段都是对自然的神化认识和不断的改造自然,否则我们现在过的依然是茹毛饮血的生活.从这一点看,又符合“天人相分”之“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

2.荀子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荀子不同于孔孟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念,又认为人本性“恶”,因此,荀子既继承了儒家的礼治的思想,又提出了“法治”的思想.荀子认为,一般所谓的“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险恶,行为不正,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的统治秩序.

化性起伪.荀子认为所谓“性”具有生而完成的性质,是人的生命本能,“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认为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恶》篇中,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等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这是人的本性,人自降生起,就有好利、疾恶、,它不需要学习和修饰,放纵这些本性就会带来不良后果.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即可以“师法、礼仪”即“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性之恶明矣,其善其伪也”.人的本性虽然是恶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性善.因此也就有了“化性起伪”,善出于“伪”.

《性恶》篇中讲“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等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礼义是圣人制定的,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圣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在于他能约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于是制定出礼义和法度.从殷商时期起,就有“内圣外王”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成为圣人了才能够成王,统治天下,成圣成王.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制定礼义,而孔子又生活于礼崩乐坏的年代,因此要恢复周礼,其实,恢复的是周礼,实质上就是说的政治制度.

隆礼重法.荀子的政治思想既传承了孔孟的礼,又法家法治思想的精华,其政治设计中既有良好的社会和情感基础,又有相对客观公正的政治理性.但在以孔孟为正统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荀子及其思想被视为“别宗”,很长一段时间都收到了冷落甚至严厉的批判,直至清代以降,荀学研究才逐渐收到重视并兴隆起来.事实上,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荀子“隆礼重法”的制度运行机制的设计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制度观念,却对历朝历代的政治观念和制度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荀子政治思想简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思想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礼与法的思想产生可以追溯至有氏族部落存在的原始社会.荀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看重礼的道德教化作用,将礼放在了治国的首位,而将法视为治国的辅助手段,认为它在治国中仅祈祷治标的作用.与孔子、孟子贬低法治不同,荀子对法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具体体现在隆礼重法的政治观中.荀子的礼法思想开启了汉代以后儒法合流的先河,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的礼法关系贯彻到政治领域就是隆礼重法.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因此荀子主张隆礼.同时法的强制性作用能够弥补礼的不足,所以荀子在主张隆礼的同时也重法.同时荀子对两者的结合是对儒法两家取长补短的结果,将礼与法融会贯通运用于国家的治理过程中.


荀子将礼视为治国的主导、核心思想,把它放在第一位,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本位主义的思想,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法在治国中的作用,将其视为礼的补充.荀子讲礼与法并举运用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隆礼重法的政治观.

3.荀子政治思想的评价

荀子是继承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思想体系.又因对先秦诸子思想具有批判吸收,他不仅是先秦儒家法杖史之重要环节,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