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桃花源――陶渊明的人、文静穆

点赞:5490 浏览:167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陶渊明是晋代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存有大量优秀作品传世,其人与文皆凭借独特的风格品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静穆”二字出发,分别概括出陶渊明“真”与“自然”的特点,对陶渊明的“人”和“文”进行了细致的考究,进而探讨领略陶渊明“人”与“文”之“静穆”美.

关 键 词:陶渊明静穆真自然

作者简介:魏墨青,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2009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纵观中古时期(1)浩如烟海的文人骚客,可谓灿若星河.而陶渊明无疑是其中最为醒目的一颗.更确切的说,也许他并非是当时最光亮的,但他却是闪耀时间最持久的.其人,其文都以独特的魅力及深邃的价值永垂青史,耐人寻味.

对陶渊明的人、文评价,文学史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就个人而言,我觉得最为恰当的应是朱光潜先生的“和谐静穆”.何为静穆,戴建业在文章中曾指出:“他的遭遇无论是穷还是达,是成还是败,陶渊明都没有显露出相应的大喜与大悲,见不到他剧烈的心灵骚动.从诗人应世观物的情感态度,内在的心境到诗歌的语言、言词、节奏,无一不烙下他相同的体验方式的印记:恬静、中和、节制这种情感体验及表现.这种体验的特点就是人们所常言的静穆.”(2)表现在人格上可以概括为真,表现在诗格上可以概括为自然.

永远的桃花源――陶渊明的人、文静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然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陶渊明的“真”不似嵇康阮籍自由中带些放任不羁,亦不似大谢小谢清丽里略露矫揉造作.陶渊明的真是“真想”“真意”,是关于“真”的想,关于“真”的意,是涵盖其全部人生理想在内的抽象概念.(3)在他的诗文中随时随处可见: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他的“真”是经历人生种种挫折磨难后潜心参透的某种顿悟.这种顿悟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确是全面忖度得失荣辱、功名利禄后心如止水的灵魂净化,感情回归.

其“真”首先表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上.汤用彤先生说:“汉代经学依于文句,故朴实说理,而不免拘泥.魏世以后,学尚去远,虽颇乖于圣道,而因主得意,思想言论乃较为自由.汉人所习日章句,魏晋所尚者曰‘通’.章句多随文饰说,通者会通其意义而不以辞害意.”(4)陶渊明也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由此可见,他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言”之影响,形成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与情趣.他读书可以不为繁琐的训诂,领会文章内涵全凭自己意愿.所有的外物,情感经过他的酝酿便烙下了其独特的风格.不仅是读书,陶渊明在饮酒方面亦表现出难道的直率与纯真,如: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丛菊中坐,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其真率达到如此,让人感叹.

此外,他对待“仕途”的态度同样可以用“真”形容.其实,陶渊明的思想构成并不单一.钟优民曾说:“我们既不能统一源于儒家,或源于道家,源于佛家之类的简单概括,也不满足于‘援儒入道’‘外儒内道’‘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净化’之类的抽象总结.”(5)可见他思想的多元因素一直被人重视.他从小研读儒家“六经”,亦爱读《老子》《庄子》,因此,“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超然事外的老庄之道,甚至般若的万有皆空思想都对他的人格形成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记.葛晓音在其著作《八代诗史》中认为,陶渊明的人生真谛“是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改造并吸取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结果”.(6)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待“仕途”的态度.陶渊明少年时代便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他在诗文中毫不掩饰自己进取功名的热情:“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诗中强烈地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与效忠国家的豪情.然而,他所生活的东晋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像陶渊明这种骨子里都写满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正义诗人是无法融入,亦是不被接纳的.诗人在矛盾中徘徊,在徘徊中冥想,面对不能改变的现状,他只能独善其身,并称“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绶去职而归.他终于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隐归.陶的归隐是痛定思痛后毅然的决定,也是对政治仕途失望至极后的极端表现,直指心端.他的态度之“真”使他不同于“山中宰相”陶弘景等人.他的隐是一种看透世间风月后的淡然与决绝.萧统《陶渊明传》中记载了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则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的故事,并记有“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不仅如此,陶渊明的真还在于他并不视自己为可以随意抛弃红尘杂念超脱世俗的圣人,他坦率地承认富贵,物质的重要性,“岂忘袭轻裘”,但又重申“苟得非所钦”(《咏贫》).他曾道“贫富常交战”但终是“道胜无戚颜”.甚至对政治,他也并非真的“心远地自偏”,他也坦言自己的忧虑挂念.鲁迅指出,“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志和冷淡.”(7)但他的忧虑只是出于人本能的惦念及对过去的某种追忆而绝非对功名利禄心存幻想.别人劝他出仕,他曾作《与殷晋安别》表明心志.他可以将自己的矛盾斗争地剖析给世人看而没有刻意掩饰说明他心里自有定气.儒,道乃至佛,几家之言,不同的人生观融合汇集,却被陶渊明吸收达到了协调统一、经过他“出与入”思想的锤炼和躬耕经历洗涤后,其思想完成了成功地过渡,价值取向也终于找到了归宿,更加纯净.心灵的指归使其他的事物变得空淡,即使触及情感亦不会扰乱心中的定数,更不会影响他归隐的决心,因此可以直视痛处并且抒发情感而不需逃避.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8)

除此之外,我认为陶渊明对待劳动的态度也可以说明他的为人之真.梁启超曾说:“老实说,他不过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9)孔子说过:“忧道不忧贫”,孟子亦称“劳力者治于人”,可是陶渊明却摒弃了这些思想,没有故作矜持,而是从内心感受出发,丝毫没有犹豫地选择亲自耕作,并称“瞻望邈难建,转欲忘长勤”,足以证明了他的率真与质朴.在东晋那个强调门第宗族地社会里,劳动是被视为下贱的事的,陶渊明的行为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究其原因,我认为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关.陶渊明出身没落仕宦家庭,门第寒微,因此他身上没有富贵公子所具有的飞扬跋扈和检测意清高.陶渊明更能理解下层百姓的处境,体会他们的生活的艰辛.另外,我认为和他的贫困生活有关,他曾在诗中毫不掩饰地说“倾壶绝余沥,窥社不见烟”,“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他虽然为贫所困,却未被贫压倒,他躬耕于农田,与农民一起劳动,是他净化思想沉淀浮躁的过程,亦使他的心灵最终洗尽铅华,形成宁静质真的风格.

陶渊明的静穆在诗歌方面表现出来的便是自然,即他的文作充满了自然之美.在魏晋文坛上,陶诗如同一阵清凉的风吹来了新鲜的空气,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没有追求玄言诗的玄妙高深,也没有追求辞赋的奢华富丽,不矫情不枯涩,以平淡取胜,以隽永见长.徐公持在总结陶诗风格特点时曾说:“有说渊明为‘隐逸诗人’(如钟嵘)、‘田园诗人’(明清以来多有此说),或其他某某诗人者,虽亦有一定道理,但从风格方面言则称之为‘自然诗人’更加贴切恰当.”(10)

陶诗中多次提到过自然,如: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辩自然以释之.(《形影神序》)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

他也曾以赞赏的态度转述其外祖父孟嘉的话:“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这种渐近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写照,也是对其内心文学造诣层次的折射,意境深远而又绵绵不绝.

陶诗的自然之美主要表现在他的意境上.他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一幅恬淡悠远的画面,看似朴实无奇,实则意味深长.他主要运用白描的手笔,不夹杂深奥高妙的玄理,亦不设置曲径通幽的屏障,却达到了同样引人入胜的效果.论其原因,一方面是他的创作态度轻松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⑾他的创作不为功名,不求利禄,字字皆发自心底,全是直抒胸襟,因此读来清新自然又舒畅.另一方面,陶渊明亲自参加耕作,体验了农家生活,已形成胸中有田园的内蕴,即与田园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他无需刻意去营造一个明丽的氛围,其自然意境已经呼之欲出了.

他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景物描画,如山、林、云、菊等等.宋施德操评价道:“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⑿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经他的酝酿,已成为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揭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及志向抱负.陶诗中有一重要的意象――鸟.内容涉及“鸟”的作品数不胜数:

鸟欢新节,冷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之七)

陶诗频繁地使用飞鸟这一物象,我认为他以飞鸟寓意无拘无束,如“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弱湍驰交鲂,闲谷矫鸣鸥”,寄托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喜爱,暗示渴望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不受羁绊的天空.另外,他亦以飞鸟与己对比,如“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迟迟出林,未昔复来归”,抒发了找不到心灵归宿的寂寞以及对人生的茫然无奈.同时,高飞的鸟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暗示着实现人生理想的虚幻和缥缈.

陶诗中另一个重要物象是“桃花源”,寓含着幽远自然的意境.他用简单的几笔便轻轻勾勒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风光,并突出“鸡犬相闻,老少怡然自乐”的情景气氛.该文无疑是针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但作者没有尖利的口诛笔伐,亦没有悲苦的怨声载道,而是为其设计了出路,规划了家园.该想法突破了以往的文章旨意的局限,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意境构造,但读来又真实可信,充溢着“协调自然”的情调与“平和安逸”的生活节奏,可谓无论情景都融入了“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桃花源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相反,象征了诗人勇敢想象的追求以及一份美好的梦想憧憬.

诗人将象征与抒情很好地结合,浑然天成,因有情而状物,其状物中亦含情.因为是真情流露所以语言如高山流水,不生硬不枯燥,如叙家常却不粗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俨然就是和自然在进行情感沟通,终于物我不分,融为一体.抬头时,早已忘我,只见南山,似乎那一刻与自己的灵魂坦诚相对,悠然而又脱俗地感受着心心相印的交流,好似终于找到了人生真谛般淡淡的喜悦.这种自然美与心灵美的协调,应是美的最高境界了.但这种情并非是纯粹发于个人感受,更多的是超越个人.情上升为气,突破了个人喜好的局限,融于天地众生,宇宙万物中.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讲,即开拓了“无我之境”的内涵.

而“似癯而实丰”⒀的陶诗语言同样表现了自然美.他的诗文中很少运用生僻的字句,华丽的辞藻.他用平淡如水的笔调娓娓道来,清新如自然景色.小溪明快清澈,清风微醺怡然,田野宁静广袤,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淡淡几笔便给人以清凉之意,使人心旷神怡.诗人将风拟人化,写出了它的可爱和诗人的愉悦之情;“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更是信手拈来,将邻里之间的友好和睦,乡村生活的安宁恬淡展现得淋漓尽致.

陶诗语言乍看清淡,其实醇厚,愈久愈浓,愈品愈香.虽貌似简单但绝非粗滥之作.语言的锤炼不仅使字句更加“清水出芙蓉”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亦受到了熏陶而显得别有一番悠远的意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它们如同一扇通向诗人内心的门,让我们见到了语言背后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一种经历了徘徊,寻觅,净化后的回归平静,一种释然的安宁之美.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陶渊明诗文中除了清淡的田园诗文之外,还有部分诗文的风格豪迈遒劲.鲁迅曾指出,陶诗中“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⒁这类诗文主要表现在诗人中年以后的作品中,与当时混乱的政局是分不开的,如《咏荆轲》、《拟古》等.诗人把对当时黑暗统治满腔的义愤付诸笔端,字字声讨,句句控诉,似乎与其静穆的风格不相符,但我以为上者并不矛盾.

历史上性格具有二元性的诗人并不少见,如陶侃一方面有“竹头木屑”的清廉,另一方面又过着妻妾成群的生活;谢灵运在文风上表现得艰涩华丽,其诗歌内容却又极度高洁.很多文人的人格都有多元化的趋向.陶渊明亦有其多面性,这与诗人受到的思想多元性影响以及人生经历的复杂性有关.但我认为此类的诗歌只是少数而非主流.换言之,这种清峻豪放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其本质还是静穆二字.如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同样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婉,“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同样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

德国的温克尔曼说:“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⒂我认为这种特点同样适用于陶渊明.和普通人一样,他情感同样有波澜,他的情感同样有起伏,他将这种心情的激荡抒发出来,便形成了其不同的风格.但不同的是,他的起伏与波澜最终会同于“静穆”,因为清淡也好,刚毅也罢,仅仅是诗人不同阶段的不同抒情方式,是外在而非潜在的.诗人就是在经历了这些变化悟透人生种种悲喜后,才终于修炼成心境的最终归宿――达成了和谐静穆的统一.恰恰是因为内在的本质为静穆,他的豪迈才愈显气壮山河,因此,我认为承认他的诗歌有“金刚怒目”风格与其静穆本质并不矛盾.

陶渊明人以真传世,诗以自然留史,二者相互辉映.作为一位文人,他可谓人,文兼秀了.这亦是他流芳百世的原因所在.魏晋文学史没有承认他,但时间证明了一切.他的影响就如同他的诗文一样朴实无华,内涵绵延.在你尚未意识到魅力时,他的气韵已经丝丝渗透于毛发肤骨,触及心灵了.感谢陶渊明,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这个时代感受到一些干净纯真的东西,感谢他带我们找到一块静穆的心灵净土,一处美丽的文化桃源!

注释: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

(5):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6):葛晓音《八代诗史》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

(7):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漓江出版社2001年

(8):苏轼《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9):梁启超《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

(10):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11:吴瞻泰《陶诗汇注》引朱子文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

(12):宋施德操《北窗炙录》大象出版社2008年

(13):《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引苏轼《与苏辙书》中华书局1962版

(1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5):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