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点赞:5264 浏览:184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理论形态上有一个由一系列范畴和原理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从一个起点范畴出发经过逻辑思维建构出一系列的范畴和原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学一定意义上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范畴构成的,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目前学术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主要有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等五对.在一门学科的众多范畴中,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从它的逻辑起点出发沿着既是分析又是综合的道路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丰富的理论体系,即“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后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1].现阶段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的几种看法.

二、现阶段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的三种看法


(一)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端范畴

这种观点在李兴建写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端范畴》中认为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端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范畴必须反映阶级社会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必须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原理和全部内容都必须能够在开端范畴中找到根源.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利益是与思想观念相对立的客观实在,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所以利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二)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出发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这种观点在褚凤英、李光烨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变---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要多关注“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认为普遍的情况是“社会需要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模式,有学者把这种研究模式称为“社会哲学的视野”[2].在当前这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新时代,人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强的现实情况下那种侧重关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等方面显得软弱无力,所以他主张寻求事物本真.马克思说过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3].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认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客观事实.

(三)以个人与社会作为逻辑起点

这种观点在孙文营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中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因范畴,他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是有矛盾的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或者统治阶级所宣扬、主张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逐步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于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便产生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解决这对矛盾而进一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的意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存在寻找最根本的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践中把人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把人的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满足人的内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要求,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都能权衡实现的人,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上确立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视野,以及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为思想政治经验学提供支撑.

第二,实践上确立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上指明了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当前的死气沉沉,流于形式的现状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凸显和张扬的需要,适合我国的“三个代表”的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充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的特点,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更关注人的情况下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