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人为本”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

点赞:24967 浏览:1102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注重实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加强领导,求真务实,才能不断开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 键 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注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76-031X(2010)-03-0000-02

作者简介:郭旭红,日本九州产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洛阳理工学院教师,从事教学教改研究

关于坚持“人为本”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其丰富,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我们高等教育而言,那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为目标,教育引导学生以德修身,自觉做到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并学会独立思考、科学思维、人格健全、关怀他人、回报社会、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可是我们知道有关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与广大人民的满意度相比差距还很大,这就很值得我们反思.本文拟就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转变观念,真正确立起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今年就要正式施行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学校首先回答“为了谁”的问题.无疑,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脚点都是为了学生,面向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思想要跟上时怎么发表展的节拍,尤其要在转变教育观念上要下真功夫.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不转变,就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恩格斯指出:“传统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惰性力”.因此,要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还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育,充分重视和尊重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绝对的权威,这样势必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都很难发挥,那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或者说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推进只能是一句空话.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讲:“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其自身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目标的需要,是其自身成长、成才和成功的需要,实现大学生心中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虽然离不开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动力.真正确立起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特别是他们成长的需求,一切从大学生这个主体地位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才有可能使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见到实效.要还原于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要带头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起为学生怎么写作的意识和学生发展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堂课、一次谈话、一次活动都要认真对待,引导学生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教师就要懂得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怎么写作学生,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着力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三是要正确地评价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注重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评价,建立起一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提升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二、注重实践,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向深入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是主力军.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不懈,认真地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加以提高.当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一是要抓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在以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材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和经济发展及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好重点学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技能提高和实践教学,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本着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实践教学的原则,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可是,据调查了解到有的大学使用的部分教材,仍是20多年前的老教材,比现在90后大学生的年龄还要大,陈旧的教材,内容难免陈旧,已不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过时的内容,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出现了教师上课,学生睡觉的的现实问题.因此,各学校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淘汰过时的老教材,同时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自编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在此基础上每所大学都应该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权来选择不同的课程,应该有不同的组合,让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以及能力进行选择.如果大学能这样做,笔者认为那将是一种质的变化,是飞跃,是通向成功的一条渠道.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要摈弃传统教育的老套路,善于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勇于超越.要根据社会和学生成长的要求,组织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督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好大学生这一内在主体的积极功能,从而努力形成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趋势.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熏陶学生的.校园文化包括校训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堂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各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网络资源,多渠道来共同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脑海里扎根,在“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完善其人格,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三、求真务实,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做为高校更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形成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一是要切实加强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各高校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成立以院校领导为主的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协调和规划,部署素质教育工作,在上述机构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学科、各系和教研室可根据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和分工,使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上水平.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学育人工作的主力军.因此,要抓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更要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广大教师应崇尚科学,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当然学校也应为教师的进修、培养、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脱岗轮训,带薪培训,学术交流,访问考察等,要形成一种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使教师在自我提升的同时,把最宝贵的知识、最先进的方法等传授给学生,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上台阶.三是要搞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工作.名大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订所在院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大学生成长设计以及各种演讲交流活动等,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多管齐下,多头并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总之,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观念上的更新,又需要具体的举措,更需要各高校坚韧不拔的努力,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