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大学生活的尾巴

点赞:4256 浏览:146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前几天,在红四楼网上招生答问,潘思源同学也在;结束后,走到未名湖畔,我问,快毕业了,有什么感慨?看着阳光下未名湖那光影绰约的漾漾碧水,她幽幽地说了一句,“过好大学生活的尾巴”.

在这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离开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也加入你们大学生活的尾巴.

第一句更多是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一句大实话: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在校园里,个人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人格上没有大毛病,基本上就会获得老师的欢心,就会获得以分数表现的奖励.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基本是一个“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由老师来定,以一种集权的方式,奖励的是你的智力.

社会则很不同.社会更多是一个世俗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评价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这个标准不再由中心――老师――确定,而是分散――由众多消费者――确定的.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把自己16年来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你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的,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尽管社会和市场的手是看不见的,但它讲的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不讲期货,讲也都是将之转为现货.你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还是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它把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当做平等的,不考虑你刚毕业,没有经验.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不像在学校,会让你补考,或者到老师那里求个情,改个分数.“北大学生有潜力、有后劲”;别人这样说行,你们自己则千万不要说,也不要相信.这种说法不是安慰剂,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就是说你不行,至少现在不行.如果你有什么素质,有什么潜力,有什么后劲,你就得给我拿出来,你就得给我变成实打实的东西――也许是一份合同起草,也许是一次成功诉讼.

这一个大学生活的尾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这一点对于文科毕业生尤其重要.理工科的学生几乎是从一入学就很务实,就是一次次实验,一道道习题,就是一个毕业设计,没有什么幻想;他们几乎没有谁幻想自己成为牛顿、达尔文或爱因斯坦,就是成名了,也是他或她自己.而文科学生,大学四年,往往是同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交往,在同古今中外的大师会谈;你们知道了苏格拉底审判,知道了马伯利诉麦迪逊,知道了“大宪章”等等,你们还可以评点孔、孟、老、庄,议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舍我其谁也”.大学的文科教育往往会令许多人从骨子里更喜欢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时代,甚至使人膨胀起来.但这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而只是学院中想像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琐细之中.

因此,第二句话,要安分守己,这是对每个同学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许过时了,但对你们,可能还不过时.因为我从来也不担心北大的毕业生会没有理想以及是否远大,而更多担心你们能否从容坦然面对平凡的生活,特别是当年轻时的理想变得日益遥远、模糊和暗淡起来的时候;还因为,我要说,几乎――如果还不是全部的话――每一个雄心勃勃的人都注定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我当然希望而且相信,你们当中能涌现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法学家、学问家,但只可能是少数――多了就挤不下了,多了也就不那么值钱了――边际效用总是递减的.无论在世俗的眼光还是在自我评价中,绝大多数人都必定是不那么成功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联系,所谓的不成功也未必等于不幸福.因此,在你们离开校园之际,你们不仅要树立自己的雄心,更必须界定自己的成功.

你们要知道,安分守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甚至不是一个中性词;“安分”是不容易的,在这个时代,“守己”则更不容易!

看来老天注定是要给你们的这一个大学生活的尾巴更多的色彩,更浓的情感.同学们,或者,还请允许我加上一个平庸的形容词――“亲爱的”;我想,哪怕是多少年过去之后,你们都一定会想起这个只属于你们的大学生活的尾巴.想起一些心情的慌乱和不安,22、23、24楼以及楼前那漏不下星光的林阴路;你们会想起某个老教授的突然离去,想起泪水中的鲜花和鲜花中的泪水,想起他爽朗的笑声,也许还有眼镜后他那责备的目光;也许还有今天的毕业典礼,此刻你周围那众多熟悉又陌生的“”,以及今晚你们年级的聚餐和狂歌等


我祝福你们!我祝福你们了!

本文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先生在告诫他的即将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学生们时的致辞,有删节.

(席仲瑜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