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2016年第24期

点赞:24739 浏览:1170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记得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捎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有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困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几个城市里的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老人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来就是单人一身,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问询.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一个个面影.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2016年第24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教师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罢便大哭大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检测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

也算这些乡村劫数未尽,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心.此公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读信后已立即离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信客开始以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中属于中等.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个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李菲菲摘自上海东方出版社《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