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城市投资

点赞:3607 浏览:116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紧邻香港以及澳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都市群的建设,其中涉及到了中国最大以及最具生产力的一些城市.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将所有这些城市连接成为一个大都市带.这个大都市带最宽的地方超过了100英里,而且将会是近5000万人口的家乡.这就像是要把费城与纽约都市区连为一体一样――如果说这两地之间有费城两倍多规模的地铁通行的话.中国这个大都市带的建设将会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投资来完成,其中包括对公用事业、电信项目的投资,而交通设施将会是最大的投资领域.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同样的策略,一些大都市群可能将会容纳接近1亿人.

城市发展学者马修卡恩(MatthewKahn)与清华大学教授郑思齐对中国的这一策略做了一些分析.卡恩在其最新一篇论文的摘 要中写道:在发展中国家,大都市的发展是受与同当地巨大的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渴望所推动的.日益发展的大都市遭受着极为严重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而这无疑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郊区之外的个人也能方便地出入大城市,从而带来巨大的潜在的社会效益.郊区之外的个人可以享受城市群的福利,同时不需要在大城市缴纳高昂的房租,忍受城市巨大的社会成本.

卡恩的文章展示的证据,证明了中国的头列车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论点.头列车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旅客运输方面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从2007年开始,中国投入使用的新型头列车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及周边的城市联系在了一起.头列车便利了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也为家庭以及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区域选择,提升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的文献研究表明,这种交通运输上的革新还导致了二线城市房地产的飙升.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技术创新之一,它们本质上是缩减距离从而提升交流与互动的工具.而交流与互动是人类大多数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基础.地理上的接近既可以通过增加人口密度,也可以通过提升交通运输来实现.在实际中,这两者互相补充,并且互相促进.

经济地理学·城市投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交通运输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阅读卡恩的文章摘 要时,我想到了美国新兴市场及其大经济中心建设的经验.在整个19世纪,纽约的人口从6万增长到了340万.虽然纽约拥有巨大的天然地理优势,但是谁也未曾想到其会以这样的方式迅速发展起来.其实“纽约客”们很早就已经感受到了独一无二的天然港湾所带来的利益,而伊利运河这样的市政工程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受.当然,纽约的发展还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的建设使其促进人口增长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便利了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在19世纪初,纽约人仅仅只在曼哈顿的南端专注于房地产的建设.但是,随着马车以及高架线的发展,房地产建设渐渐向北方蔓延开来,从而为数百万人提供了住房.在20世纪初,地铁的建成使得城镇的人口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与此同时,通勤铁路在纽约长岛的近郊以及康涅狄格州与新泽西州都发展开来.快速铁路加大了人口密度,并且使得更远地方的居民能够更为便利地来到商业中心.纽约的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到1950年,纽约的人口接近了1300万.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但是表现形式却与以往不尽相同: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崭露头角.汽车运输蔓延到了纽约的城市边缘,但却导致了人口密度的减少.这一地区的人口分布开始外移,但整体的人口增长速度却趋于缓慢.人口增长减速的原因显然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工业退化的影响,这与运输方式的改变也息息相关.


对于发达国家的很多观察者来说,中国的投资非同寻常.但是,除了规模更大以及运输技术更先进之外,中国的投资与发达国家早期没什么两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的铁路投资跟纽约一样,不仅仅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或者环境污染才进行的.中国铁路建设的目的是扫除交流的障碍,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如同减少法律上限制贸易的障碍一样,为了从更大的市场以及专业化中获益,减少地理上的障碍同样重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投资新的基础设施时,一般都要更有野心,而这不足为奇.因为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有着很好的基础,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就是从零开始.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是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大潮早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市场潜力的空间小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的可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大城市的人口仍然在增长.2011年到2012年间,美国十个大都市地区的人口增长了80万.在美国很多的大城市区,人口增长伴随着的是房租以及房价的增长,这表明住房供应量没有跟上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步伐.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地区的房屋供应量能够继续增加的话,人口增长率或许也会随之上升.那样的话,交流与互动的程度也将会变得更深.

在日益发展的城市中提升房屋供应量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去除房屋建设上像分区以及楼高等方面的限制;另一种方式,是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方便人们进入大城市的市场中去.考虑到提升新的交通运输线路周围人口密度的问题,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方式,前者会为后者提供市场以及资金.

正如艾德格莱泽(EdGlaeser)所阐明的一样,在缺乏交通设施的大都市区加大交通设施投资或许不会提升人们定居于此的需求.底特律的轻轨建设不会吸引人们迁居到这里(虽然城市间的联系可能会使底特律能够更加方便地进入诸如芝加哥或多伦多等繁荣的市场中去).但是,在像加州海岸或者东北走廊线这样的地区,人们的住房需求远远超过了当地建筑商的供给能力,而这样的供需不平衡显然限制了交流的发展.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而对基础设施进行的投资则又扩大了市场潜在的需求量.

美国显然不需要学习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因为它已经走过了那段历程.但是,仅仅去除那些监管上的障碍并不能扩大国内以及国外的贸易.或许还需要提升城市让交流变得更畅通的能力,帮助人们更快地前往他们想去的地方.

激辩:人们应该随气候变化而迁徙城市吗?

2012年10月末,超级飓风“桑迪”肆虐美国东部沿海地区,曼哈顿下城区受灾严重.如此,一个可能出现的未来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呈现在纽约市居民眼前.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报告警告称:世界正驶向逐渐变暖的未来,截至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会比工业革命前高出4摄氏度.当真如此,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会上升0.5米至1米,对数以百万计生活在沿海城市的居民造成威胁.而其他地区将会面临干旱,更猛烈的风暴和降雨模式改变的威胁.而这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累及经济.

于是经济学家们提出一个观点:是否有办法通过转移经济活动区域来掌控变化的天气模式带来的影响?他们发现约90%的全球生产活动仅占用了全球可利用土地的10%.如果这10%的用地变得岌岌可危,理论上说,生产活动可以迁移到剩下那90%由于气候变化而可能变得更适宜的用地上去.由于气候变暖,相较于有竞争力的中心地区如曼哈顿中城区,纽约市郊区或是芝加哥,像曼哈顿下城一样易受影响的地区的吸引力将会逐渐式微.受理性支配的工人和企业应当评估洪水或是类似的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并设法搬迁工作地点,提升他们所到之处的生产力水平.

然而各国政府可能会阻碍这一调整的进程.政府为居住在容易受灾地区的人们提供洪涝保险,诸如此类的补贴会屏蔽信号,而这些信号会鼓励人们在还有选择权的时候离开受威胁的地区.学者们则认为,平时鲜有作为的政府应当为即将到来的气候危机出一把力,比如对碳排放征税,以提升新兴城市的相对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