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同济的上海地缘

点赞:3420 浏览:111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日,沧海桑田,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Paulun)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到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再到1946年4月抗战胜利后复员上海在上海杨浦区四平路落户至今六十多年,在整个上海市区留下了许多让人值得回味的足步.

1899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的支持下,于上海道拨给的张家浜新马路(不久改名白克路,现为凤阳路)一块地皮上开办了医院.取名德国医院,由于“德国(Deutsch)”的读音与汉语“同济”很接近,而“同济”又有“同舟共济”之意,所以就在医院门口挂上了一块写着“同济医院”四个汉语大字的小木牌.至于是谁提出“同济”两个字的,今已无可考证了.后来,在德国教育司司长阿尔托夫等人的支持下,1907年10月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在同济医院对面租赁西式三层楼房三幢作为校舍.1908年,学校于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南、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西购地十二亩自建校舍,1912年6月,学校增加工科,不久医、工两学堂合并为“同济医工学堂”.学校扩大后,急需扩建校舍,便两次增购基地,在建设新校舍时,沿着学校东墙筑了一条马路,为纪念已经去逝的宝隆命名宝隆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宝隆路”被取消,改为以比利时国王名命名的亚尔培路,1943年改为咸阳路,1945年改为陕西南路一直使用到今天.那时全校基地面积达47.5亩,建有教室、办公楼、藏书楼、病理学与卫生学课堂、X光室,以及第三、第四宿舍.其中工科讲堂图纸由德国建筑师培台克绘制,仿照普鲁士皇家机械学堂式样建造.这是同济创立初期第一个建设高峰.

百年同济的上海地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同济大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协约国成员的法国向中国政府要求改订上海租界条约,将同济校址划入法租界.1917年3月17日,法领事借口同济医工学堂是同盟国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利用学校制造武器,法捕房总巡带兵,荷实弹,包围同济,强行宣布解散学校.师生虽呼号,无奈被迫离开了刚刚初具规模的校园.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宣告与德国绝交,德籍校董退出了校董会,使同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好在同济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华人校董李维格致教育部次长袁希涛的信中说德文医工学堂“开创以来,卓著成效,校外附有病院,校内置有工厂,设备之精良,远非他校所能企及,业已造就医士技士甚众,以是各省闻风负笈者日多一日,嘉惠吾国学子实非浅鲜”.因此,北京政府议定“应为维持”,校名改为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每年所缺经费由财政部和江苏省共同分担.

学校经历了第一次“七零八落”,经过各方的努力,医预科七十人在同济医院(此时已经改名宝隆医院)附近租房,四百零八人迁吴淞中国公学,七十余人迁往吴淞海军学校临时过渡.同济从此离开这一初具规模的校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岁月磨砺,这一校区今天仍然完好地保存下来,就是现在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昔日的工科讲堂成了图书馆,只有饱经风雨的老建造在无言地诉说着那一段历史.

1919年教育部拨款在吴淞(今同济路上钢五厂附近)先后两次购地共计一百九十八亩,先建工科和机师科校舍,学生从中国公学搬出.1922年工科校舍基本成型,1923年建医科校舍,1924年吴淞校舍基本全部建成.经学校申请,教育部先后两次派员视察学校,1923年工科通过评估,1924年医科通过评估,于1924年5月20日下达训令,应准改为同济大学.当时的同济校园有大礼堂、办公楼、工科教室、医科教室、解剖学馆、生理学馆、实习车间、教授宿舍和学生宿舍均一应俱全,还建造了喷水池、大草坪,可谓环境幽美,景色宜人.这样的建设规模,在当时的大学中是凤毛麟角的.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1927年8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把学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除了医、工两学院外,学校还于1930年正式筹建理学院,这是同济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对吴淞进行狂轰滥炸,同济大学的所有建筑物均遭破坏,被迫迁至市区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随着战事加剧,同济大学开始艰难的六次迁校历程,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丽诗篇.

抗战胜利后,同济大学师生于1946年开始陆续返回上海.因吴淞的校舍已毁于兵燹,学校只好派人四处交涉,才逐步有了些着落.1946年6月1日,校长徐诵明到沪办公.经多方联系求助,才有了落脚的地方,不过校舍分散在上海各处.文、法学院在四川北路工部局西童学校(今复兴初级中学内)、工学院在其美路日本中学(今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理学院在平昌街日本第七国民学校(今国顺路上海远程教育集团)、附属中学落脚在江湾新市区的博物馆(现长海医院内的飞机楼,2002年飞机楼成为“江湾三十年代市政中心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建筑之一,大楼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1936年初竣工,整体形状酷似一架正欲展翅起航的双翼飞机.)新生院在江湾市图书馆(今黑山路同济中学内)、附属医院在白克路上的中美医院(即宝隆医院)和同孚路八十二号德国医院(今石门一路),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江湾新市区魏德迈路370号(现邯郸路),学校总办公处和医学院前期落脚善钟路100弄10号(即周佛海公馆,今常熟路上海歌剧院).这样,同济大学成为斜跨上海市市区,分散十多处的大学校.1946年8月,学校将理学院扩充为文理学院,并增设了哲学系、外国语文学(德国文学)系和中国文学系.1947年8月,工学院成立大地测量研究所.1946年11月28日,同济大学正式收回中美医院.从此,同济大学有了自己管理的设备齐全的附属医院.至1948年8月,同济大学已有医、工、理、文、法五大学院,十六个系,九个附属单位,已经是一所海内外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这是同济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5日人民政府接管同济大学.共和国建立初期,逐步对高校进行布局调整,同济大学文法、植物动物、理化等学科进入复旦和华师大等高校.1950年2月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迁武汉.1955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同济大学测量系迁武汉,成立武汉测院学院.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也迁南京,建成南京机械专科学校.同时,华东地区所有学校的土木、建筑学科精英大都集中到同济大学,从此以工学院所在的四平路校区为基础开始了新的发展.先是在1950年代末期开始向多科性大学转变,后又在1970年代末恢复对德国联系.在全国深化高教体制改革和高等学校布局调整中,1996年8月,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为同济大学武东路校区)和上海城市建设学院(现为同济大学南校区)并入同济大学,2000年4月,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原铁道大学分成两个校区,分别是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真南路)和沪北校区(中山北二路).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管理(同济大学彰武路校区),同时同济大学嘉定新校区(曹安公路4800号)建成.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百年校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济大学正在向综合性、研究性、国际化的一流大学迈进.(本文图片由姜锡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