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台港暨***华文文学会2016年年会综述

点赞:14237 浏览:593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由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主办、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承办的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于2009年10月16―18日在盐城召开.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曹惠民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参加此次年会的专家共30余人,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杂志社,共举行3场学术研

和1场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省学会顾问、江苏省社科院汤淑敏教授,省学会副会长、徐州师范大学方忠教授,省学会副会长、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省学会副会长、河海大学尉天骄教授,省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科院刘红林研究员,省学会副会长、盐城师范学院温潘亚教授,中华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省学会顾问、扬州大学吴周文教授,省学会顾问、徐州师范大学寇立光教授等专家参加会议,并作了深入浅出的发言.来自南京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华文文学教学与研究骨干作了交流发言.与会期间专家学者就江苏学者华文文学研究的成果和特色、大陆华文文学的历史反思和现状考察,新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展望等方面展开了热烈地研讨,产生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见解和共识.

一、江苏学者华文文学研究的现状考察

江苏华文文学研究业绩离不开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这个学术团体的引领和凝聚.今年是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许多专家学者回顾了江苏省台港暨台港华文文学研究会20年的成长历程.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创会副会长汤淑敏先生和扬州大学吴周文教授都非常感谢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给了自己这么好的机会来回顾自己在江苏省台港暨华文文学研究会的成长历程,并简要介绍了该研究会的会员这30年来所做的学术贡献.寇立光教授则结合自己从当代文学研究中进入影视领域到进入香港电影研究的学术历程,强调了改革开放给华文文学的重要影响.江苏省社科院刘红林研究员着重谈了首任会长陈辽研究员的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及他对于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贡献和对她个人学术研究的引领和培养.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也从自己的感受中谈到他对江苏华文文学研究界的看法,认为江苏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的思想非常活跃,学术领域较广,学术研究和创办的刊物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国内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镇.

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就自己近期研究和关注的现象做了阐释.南京晓庄学院杨学民教授针对方忠教授的台湾散文研究,谈了他对散文诗学和文学理论的看法.他认为方忠教授的台湾散文研究是探寻大陆文学前行的脚步,利用了散文的阐释方法如政治判断和唯美探讨等,体现了散文的创新并整合了海峡两岸散文新的思路.认为这样的研究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理论的倡导,锁住了一个文学的本位,由此他提出了要使文学和文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品质阅读、审美阅读和价值阅读的看法.盐城师范学院李伟副教授近年来对台湾女作家琦君与佛教传统文化关系的关注颇多.她认为目前大陆对琦君的研究比较少,大陆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她的专著.她着重从佛教文化角度谈了琦君爱的思想,指出琦君这种爱的思想体现为三种:一是亲情的自然之爱和自私性、排他性的世俗之爱并之的混沌之爱,二是从人生自我走向佛的彼岸的鸣觉之爱,三是万众如一、爱芸芸众生的同生之爱.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李玉芝教授最近一直研究“活跃在香港影坛的江苏电影人”,认为《似水流年》的导演严浩,既有着自己的个性又兼顾商业需要,有着淡雅、意远、含蓄的风格,具有鲜明性、娱乐性和国际性的特点,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弘扬和超越.南京晓庄学院冯羽副教授从“跨文化成长小说”来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刻地阐释.他将中国新大陆青年成长小说和欧青年作比较,得出一种拒绝成长的模式,如《麦田里的守望者》.冯羽副教授还特别指出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林语堂是中国作家但写的是英文小说不是中国文学,而是属于美国华裔美华文学,并以《唐人街》写作为例,将其归纳为中外文化的冲击、自我生命的探讨、自传色彩、家国情怀的追寻.宿迁学院魏蓓老师在谈及台湾文学研究新的思考时具体阐述了文学期刊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强调了台湾的杂志特殊之处是反映了台湾文学的生态,似乎有意识地在倡导一种生活,并以电影集《最好的时光》、《剧照会说话》为例阐述了台湾文化的研究,她认为台湾的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是很正常的现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从三个候选人(余光中、陈映真、李敖)、三种定义(中国的台湾文学、中华的台湾文学、台湾共和国文学)、三种文学(日语文学、反共文学、文学)切入谈了“台湾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对其做了简要的概括.

二、大陆华文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历史反思

从历史的回望和反思中,寻求我省乃至全国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新的思路,是这次年会关注较多的话题.江苏省社科院陈辽研究员在提交的论文《华文文学研究三十年》中,回顾了从1979年起,三十年间华文文学研究所走过的道路,把内地华文文学研究分为三个十年,即1979―1989年的起步阶段、1989―1999年的发展阶段、1999―2008年的提高阶段,通过大量的例证充分肯定了内地华文文学研究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其缺失,展望了华文文学研究的未来,认为“只要海外有华文教育,只要国人不断有人移居海外,海外华文文学不会消亡”,而对于研究者而言则“有研究不完的海外华文文学,有研究不完的台港澳文学”.徐州师范大学王艳芳副教授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文化研究、史料发掘、文学史研究、研究之研究等六个方面对三十年来大陆华文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检视和回顾,提出我们不能对张爱玲、白先勇等名人“情有独钟”,对台港作家作品的研究要广泛,以后可以适当地研究其他作家,不要太局限,同时认为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用“文化的交流”来研究华文文学的思路值得关注,文体、文化研究有很多类别适当地运用会更有助于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刘红林研究员也从一个办刊人的角度谈到研究者如何规避“研究热点”问题,主张研究多个主题,“反文学研究”值得重视.

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会2016年年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华文文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河海大学尉天骄教授希望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时不要仅仅局限在作家、作品等狭义的纯文学,而是更要关注文化层面,如社会思潮、文化批评等等.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以“余光中和余秋雨谈死亡”作比较,她认为是一种话语的不同表达,余秋雨体现的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性话语,可以煽情,不能从其作品中得知余秋雨是怎样的人,而余光中的是“在痛苦中得到死亡和解脱”,从其作品可以很好地得知他是怎样的人.庄教授还认为将研究城市文学、台港文学与影视文学有机的结合、相沟通,可以从中找出纪录片的元素,并建议以后有机会可以做一些著名作家的专访、讲座及相应的探索.江苏省社科院王韬先生将大陆女作家和台湾女作家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大陆的女作家身体力行,许多成就已高于台湾女作家,但是不如台湾女作家自然、随性.

年会中有许多专家都谈到了不同的角度对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影响.刘剑平老师认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华文文学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启发,他举例说明了被普遍认同的表现国民劣根性的阿Q在有的研究者眼中以另一种角度下就成了“孩子在吹牛”.南京大学赵庆庆博士也提出了“新材料、新问题、新方向”的重要性,并以王国维评《红楼梦》为例,认为在已有的材料基础上,如果从不同的视野角度,会得到不一样的研究成果.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曹惠民教授则从最近十年的香港研究的博士论文中列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角度的选取:王艳芳研究香港的女作家并对陈映真等人提出“异度时空”的概念,计红芳研究当代女作家,提出“双重边缘、难民”等概念,王瑞华则研究三个城市的女性,从女性的角度阐释香港文学.同时曹惠民教授也指出当前研究关注小说的较多,而散文和影视文学研究则相对较少.徐州师范大学方忠教授重点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化和台湾文学的关系,强调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

盐城师范学院温潘亚教授结合自己研究台湾的盐城籍作家朱秀娟的体会,提出台湾文学的研究要以新的视角、新方法,要有深度和广度.扬州大学吴周文教授认为文本细读是研究文学的最基本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文本细读问题,以使文学研究回到文学自身最初、最原始的状态,认为文学是一种理想性的希望,余光中的《清清的冷雨》实际上表现了作家的一种人性关怀、人性深度和悲悯情怀.南京师范大学李志教授则强调了华文文学的落地生根与本土化,认为从文化上看世界华文文学才刚刚兴起,从旁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这个客观传播路线是一个新的飞跃.他指出要实现华文文学的本土化就需要关注移民文学和新移民文学.他还指出中国文学文化殖民化的艰巨问题.陆士清教授也以“全球语境”话题,认为概括理论要慎重,应该在大量的资料为基础上,做到准确.

三、当前华文文学研究的不足和新的展望

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虽然成绩斐然,但其缺失、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检视,并对今后华文文学研究及学科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江苏省社科院李良博士指出虽然近30年来这门学科在个案解读、文学史和学科资料积累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比之现当代文学研究还仍显不足,认为本学科的成员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使本学科和现当代文学有个并驾齐驱的地位,使台港文学的独立性、合法性问题得以落实.他还有感于本学术领域积累创新的匮乏对理论建树的制约,认为文化虽然对文学的阐释已经很具有积极的功能,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文学研究自身的超越性问题等.王艳芳副教授指出大陆华文文学史料发掘的重要性,但同时她感到资料的匮乏是长期困扰研究的问题,视野方法受限,因此她认为发生学、传播学等已成为华文文学的传播媒介,文化团体、杂志、报刊、写作协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澄霞副教授则结合自己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提出“评论者的评论立场、态度问题”,认为有的评论文章从创作、内容上等方面挖掘作家事实上几乎没有的优点,这些评论者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削减了学科的价值意义.同时她还认为研究现代文学是有所本的,那么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也应是有所本的,实事求是的批评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作家尊敬,反而能给作者更多的激发.杨学民教授在散文研究方面,则希望自己的阅读中建立自己的理论,能够进行独立的散文研究,提出需要思维方式的变革、开放性和审美性结合的思路,达到散文本身的思想性、诗学和文化的一致性.江苏省社科院王韬先生认为用西方文艺理论来研究文学非常好,但是会导致汉语文化的进一步欧化,这是一种民族不自信的表现.研究这个领域我们需要发现属于中国的美学立场,可以借鉴古典的文论.

此外,江苏文艺出版社蔡晓妮编辑从出版的角度,谈了民族、主体、身份的研究等如何巧妙地规避政治领域做好文学创作,并以《台湾文学一百年》这本争议很大的书为例,认为大众文学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台湾文学的研究.微型小说作家凌鼎年先生则结合自身创作及中国有许多微型小说已经被编为海外文学教材并在海外华文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情况,认为海内外华文文学的双向交流正在逐步形成.他希望开设专栏介绍外国的微型小说,能够使海内外的作家进行双向交流的越来越多.河海大学尉天骄教授提出要在学校建立有关台港文学的课程网站,要有音频、视频、课件以及老师发表的研究台港文学文章的加入等.刘剑平老师希望研究会能够给任教的教师相应的指导,使得上课时能有更好的方向.


总之,为期两天的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开得热烈而又富有成效.对此,曹惠民会长在闭幕式会议上作了深刻的总结,他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有实际收获的年会.参加此次年会的“70后”代表已占此次代表总数的近一半,显示了我省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后继有人,前景看好.同时他还对今后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提出了要求,希望青年学者能进行沉潜而又新锐的研究,不一味追求成果的数量,更重视提升品质,尽快明确个人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专攻,以期建立鲜明的学术形象.因此,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推动我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提升我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水平有着意义明显的积极作用.

作者孙晓东,男,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