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的聚焦题的交锋

点赞:29828 浏览:1410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号:D文章编号:10066101(2007)0101854

“现代性”是一个极具动态性的概念,其流变与内涵颇为复杂,呈现出多重颜面.与之相应,现代性视域下的世界文学与文化也具有诸种纷繁的特质,从而激发了诸多学者基于不同层面对其予以研究与阐释,并且展现出可兹探求的广阔空间.

鉴于此,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与《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现代性视域下的世界文学与文化论坛”于2007年1月10-13日在黑龙江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部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学术刊物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会聚冰城.


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华教授主持.作为东道主,他介绍了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及其所属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基本情况,并真诚欢迎各位代表光临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张政文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陆建德教授与《文艺研究》杂志陈建澜副主编分别致辞.此次论坛以学术报告、自由讨论以及小组发言等形式,针对若干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期间共举办三场学术报告会,首场由罗钢教授(清华大学)与杨乃乔教授(复旦大学)共同主持,第二场由夏锦乾编审(《学术月刊》)与刑少涛编审(《文学评论》)共同主持,第三场则由陈跃红教授(北京大学)与张福贵教授(吉林大学)共同主持.此外,会议还举行了分组讨论,第一组由吴岳添教授与孟昭毅教授共同主持,第二组由赵宪章教授与杨守森教授共同主持,分别以文学、理论为参照系,展开了激烈、友好而深刻的切磋交流.与此同时,《中国比较文学》、《文学评论》等知名学术刊物专家学者的加盟,成为本次论坛的亮点之一.闭幕式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华教授主持,孙景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进行了总结发言,对此次论坛予以了高度评价,并且针对与会学者的报告与讨论进行了概括性的评述.他认为,此次论坛程序完整,结构紧凑,涉及到哲学、宗教、文艺学、中外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等诸多学科与研究领域,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征,令人耳目一新.诸位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精诚合作,促成了此次高层次、高水平论坛的圆满成功.

视野的聚焦题的交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世界文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综观此次论坛所提交论文、大会发言、分组发言和即兴讨论的总体情况,新见迭出,观点多元,现就主要论题予以简述.

首先,“现代性”问题是本次论坛的一个基本主题,与会学者对此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研讨.朱国华(华东师范大学)的《现代性视域――一个概念的梳理》、谭好哲(山东大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王学谦(吉林大学)的《后现代主义:生命文化的现代类型》、张政文(黑龙江大学)的《重构的现代性视域中的康德审美理论》、于文秀(黑龙江大学)的《文学史的写作困境与现代性迷雾》与马汉广(黑龙江大学)的《作为话语的“启蒙”和“现代性”》,分别基于不同层面阐释了各自对于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

其次,论坛纵览当下国内外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展示了该学科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向.一方面,就学科理论建构而言,一些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译介学与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宋炳辉(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关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立场、方法与途径的几点思考》、陈跃红(北京大学)的《现代学术意识与比较研究的多重意蕴》、杨乃乔(复旦大学)的《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孟昭毅(天津师范大学)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与生态文化失衡》与吴泽霖(北京师范大学)的《俄苏历史比较诗学对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启示》等;另一方面,就学科实践而言,一些学者进行了独到的个案研究.例如,涉及影响与传播的研究:吴岳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对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的影响》与胡燕春(黑龙江大学)的《论雷纳韦勒克的文学研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等;再如,有关平行比较的研究:赵宪章(南京大学)的《形式的美学与道的美学》、张奎志(黑龙江大学)的《中西方审美体验观念比较》、李鸿雁(黑龙江大学)的《中西审美客体比较》、管小其(黑龙江大学)的《“关怀自身的生存艺术”:庄子与福柯的相遇》、祁志祥(上海财经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特征论:文学以文字为准――兼论中西文学“观念”的不同》与吴晓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世纪初中俄文学革命比较》等.再者,论坛凭借世界文学视野对于有关国别文学的诸种研究予以了深入的探讨.例如,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比较视野下的辛格短篇小说》、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世纪末的法语文学》、杜萌若(黑龙江大学)的《〈威尼斯商人〉中的现实与童话》、李琪(黑龙江大学)的《女性文学视野中的〈十日谈〉》、张鹤(黑龙江大学)的《多变的旋律――试析纳博科夫小说〈蝴蝶家〉的叙事特征》、张曙光(黑龙江大学)的《珀涅罗珀的花毯或叙述诡计――从〈珀涅罗珀记〉》看神话的颠覆与重构》以及王熙恩(黑龙江大学)的《身份在历史影像中的迷失――米兰昆德拉小说中人物身份变换与空间转换的相互关系》等.同时,俄国文学研究成为本次论坛的热点之一,例如,孙超(黑龙江大学)的《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定义、特征及体裁》、荣洁(黑龙江大学)的《燃烧着的诗人茨维塔耶娃》与郑永旺(黑龙江大学)的《〈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的佛教解读》等.最后,孙景尧教授基于本次论坛的总体情况,专门就现代性视野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融通”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完全可以有意识、有学术规范地对两者进行融通式的教学和研究.

总体而言,本次论坛汇聚学界人气,探讨前沿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现代性语境下世界文学与文化的诸种问题,充分而深入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温和的学理探讨中不但有经验的交流,也有见解的交锋,回应了当前研究中亟待深入探询的诸多问题,并基本达成共识.此次论坛提供了有效的对话平台,时间虽短,却内容丰富,注重实效,因而收效甚大.诸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意犹未尽,提出了一些极具前瞻性、建设性与反思性的观点与研究思路,从而对于深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与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