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文学三十年

点赞:7554 浏览:313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为新时期文学批评话语的“西部文学”是一个相当新颖的学术话语,也可以说是在经济社会改革与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孕育诞生的一个文学批评、文学范畴的“新概念”.虽然对西部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与新时期文学同步的,但批评界对“西部文学”的关注和倡导则发生在1985年前后.作为公共话语的“中国西部文学”,其诞生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国家发展“战略”或地缘政治特别是文化战略方面的思考.从发生学意义上讲,“西部文学”概念有一个孕育和明晰化的过程,并逐渐成为理论批评界的重要话语之一.初起于西北,响应于西南,认同于全国.西北《阳关》杂志于1982年提出创建“敦煌文艺流派”的主张和次年在西北乃至全国进行的“新边塞诗”讨论,都从地域文学角度展开了相关思考.1984年,围绕“西部电影”展开的思考引发了关于“西部文艺”创作道路的热烈讨论,也对催生“西部文学”这一话语产生了积极作用.1985年,主要是西北地区的一些学者开始群体发声,借助于报刊和其他媒体开始积极倡导和讨论“西部文学”.《人文杂志》开设了“西部文学探讨”栏目,发表了《呼唤“西部文学”》(1985.2)、《关于当代“西部文学”的断想》(1985.3)等文,简要阐述了正式提出“西部文学”作为“创作口号”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当代文艺思潮》在1985年也开辟“西部文学探讨”一栏,并于1985年第3期集中发表了多篇文章展开专题讨论,将“西部文学”话题引向深入,并开始在批评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后潮音迭起,“西部文学”命题及其讨论开始见诸国内主要文艺报刊,系列论文和专著乃至丛书、史著络绎不绝,迄今业已成果累累,蔚为大观.西部较多的学术期刊、文学杂志、报刊、影视和网络等先后都开始关注西部文学,或开辟专栏评论,或直接将刊物更名为有“西部”字样的杂志,或经常报道西部文学的动态及研究成果,或提倡改编西部文学佳作为影视及其它艺术样式,或设置有关西部文学及研究的机构,或召开有关西部文艺(文学)的学术会议并在高校中开设有关选修课程,等等,而全国性的一些文学名刊在推出“西部文学专号”之类栏目的同时,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及媒体积极涉足“西部文学”的话语讨论,发表不少有分量的相关文章,包括西部众多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也颇受青睐和关注.西部作家作品在全国性文学评奖中也屡有斩获,伴随地域文学研究思潮而出现的诸多丛书中也有西部文学研究专著,西部文学研究课题也受到尊重而给予“国家级”立项和资助等.

西部文学的发展有其“内因”.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西部文学自然是自古有之的,相应的评论或评点也很有影响.比如很多诗人都曾在古长安生活与创作,写下了“唐诗”中众多辉煌的篇章,有些诗人还西出阳关,写下了特色鲜明的边塞诗歌.源远流长的“西域文学”包括民间文学、民族文学,也多姿多彩,引人人胜.在现代文学30年间也出现了“新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控制中心就在西部”的重要现象,“随着延安的崛起和抗战时期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向西南的迁移,新文学的控制中心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了西部地区,出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学中心、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文学中心、以西南联大为中心的知识分子文学中心”.但具有现代性和自觉性的西部文学则出现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历了30来年的发展,也造成了一种足以吸引眼球的“文学现象”.当人们赋予西部文学以更多的人性情意和文化意蕴时,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初期提出“西部文学”概念的模糊,但已经趋于“多元复合”状态,地域的地理范畴(大西北、大西南)和文化范畴(文化西部或西部人文)被同时纳入西部文学及其批评视野之中,动态发展、借鉴创新或“文化习语”的理念也被引入中国西部文学的研究活动中.那种仅仅从游牧文化或西北文学等狭义范畴来界定西部文学的学术观念,逐步为开放整合、动态发展的多元和谐的西部文学观所置换.由此也才为西部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西部文学”这一话语“新概念”诞生的因缘,以及它从生活到文学、从作品到批评、从作协到学院、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和衍化,都值得深入探讨.而我们在关注其诞生因缘时,自然会强调改革开放、文艺变迁、西部精神以及东部乃至全国、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对此已有不少学者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西部文学研究涉及方面还是很广泛的,除了西部文学宏观思考和话语讨论之外,作家作品的美学风貌、西部特色、文化影响等也是研究重点.在“西部文学”概念尚未明确之前,伴随改革开放而诞生的西部作家作品,也有许多批评和研究,比如围绕路遥(《人生》和“边塞诗歌”进行的广泛讨论,就相当热烈、细致且影响深远.当西部文学衍化为自觉的文学思潮之后,创作和批评也都逐渐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很多西部新老作家和陕军、川军、陇军、桂军、滇军等等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前仆后继地奋斗不息.仅就30年来西部文学研究的成就而言,由于有西部学者的艰苦努力和东部同仁的慷慨相助或积极参与,也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就.虽然从大历史观看因其尚处于西部文学研究的“初级阶段”而难称辉煌,但也确属重要而不可小觑.大致说来,其初步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在西部文学研究中,较多论者都能摆脱旧有的思想方法和思维习惯.即使在论述具体作家作品时,也能自觉地将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并且与时怎么发表展、人文变迁、地理环境乃至宗教文化和全球化、现代性等宏大话语连通,既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意识,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同时还有一些研究成果体现了通达的比较意识.这生动地体现者思想解放给西部文学研究者带来的新视野、新方法所具有的学术威力.比如从著作系列看,萧云儒的《中国西部文学论》、余斌的《中国西部文学纵论》、管卫中的《西部的象征》、雷茂奎的《西部文学散论》、周政保的《高地上的寓言》、余斌的《中国西部文学纵观》、燎原的《西部大荒中的盛典》、李震的《中国当代西部诗潮论》、李建平等的《文学桂军论》、畅广元主编的《神秘黑箱的窥视》、丁帆主编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以及马为华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西部文学论》等等,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学术眼光,吸纳和运用了多种思想方法,自觉地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在西部文学研究的“初期阶段”,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有些学者还自觉进入“西部文学”审视和反思层面,体现了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如韩子勇的(《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杨光祖的《西部文学论稿》等.西部各省区还相继出版了多种地方文学史,也多具有宏观的学术视野和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特点.在某些研究中亦能注意传统的渊源及生发作用,包括注意到现代新文化、新文学传统,以及游牧文化、宗教文化等对西部文化、文学的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加以适度把握,尽量避免情绪化或走向极端.毕竟进入现代西部时空,也要“与时俱进”,强调文化磨合、整合及现代性建构的学术理念.

其二,西部与东部论者齐努力.有人认为谈西部文学是西部人的自恋式呓语,其实关切西部文学命运者东部学者也不乏其人.从北京到海南岛,从东北到东南沿海,都有学者将目光投向西部文学,并给予了相关的探索.因此.西部文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实际是西部与东部论者齐努力的结果.比如在颇有影响的严家炎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中,除了东部多部区域文学研究著作之外,还收入了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和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等3部研究专著,在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上展示了西部文学及其研究的价值,也有力说明了“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而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确切点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再如北京也有不少关切西部文学并诉诸笔墨的学者,特别是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热情的关切和研究的深切是很值得注意的.在文学所,还在人员、人缘及成果方面与西部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先后有多位所长和研究员来自西部,有10多位研究人员撰写了关于西部文学的论文.鉴于该文学所的地位和影响,这些人力资源配置和成果产出也就超出了一般唱和的意义.对西部本土作家或“移民”作家如路遥、陈忠实、张贤亮、张承志、贾平凹、陆天明、张弛、肖亦农、杨志军等人的小说,北京和东部各省市的一些评论家们也都给予了关注、关爱和“提携”,除了推荐评论,还通过评奖和编辑论文专辑等加以鼓励.不少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的作者,往往不是西部学者,这说明东部学者在弘扬西部文学方面,也确实做出了可贵的努力.

其三,多种文本和见解相映衬.面对西部文学世界,学者需要学理思考的冷静,但也需要关切的.在众多研究成果文本中,不难发现存在着异样丰富的文本.近似思想随笔的短论在初期较多,如萧云儒《美哉,西部》,杨森翔《呼唤“西部文学”》等,晚近的多见于网络BBS上的言说或博客中的感言、短论等.比较严整的学术论文多见于各家学报、评论杂志和社科院院刊,如《论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赵学勇等)、《现代西部文学的美学价值》(丁帆等)、《现代西部文学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贺昌盛)等,有长篇大论,如前述的一些研究专著,特别是近年来开始陆续出现西部现代文学史方面的著作,标志着西部文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也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如有人视新的西部诗歌是一种“新型的地域性文学”的代表;有人则择其特色鲜明者命名为“新边塞诗”,有人将西部文学仅仅理解为大西北文学或游牧文学,有些人还各自提出了“4(省区)加1”说,“5加1说”等,仅仅是何为西部,何为西部文学,迄今仍是众说纷纭.即使是某些西部文艺研究带有“权威性”的观点,如萧云儒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西部文学的见解就有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此外,在我国军旅文学、知青文学、民族文学等作品研究中,实际也多涉及西部文学研究.

西部文学研究尽管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其发展现状却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文学及其研究的健康发展,在此很有必要提出若干主要问题加以讨论.

中国西部文学三十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部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西部文学研究的话语建构问题.在西部文学研究中,应避免将核心话语狭隘化和泛化,也应避免将“西部文学研究”的学术或理论定位模糊化.西部,首先是个地理概念,人们对此的界定无疑是相对的,这只能从国家地理角度来界定.在“西部大开发”的宏大时代话语中,“西部”概念其实是很明确的.作为地域文学现象而引人注目的西部文学,自然就是发生在“西部”的文学.如果仅仅从“西部文化”纯粹特色角度去把握西部文学,试图将“西部精神”“西部文化因素”作为西部文学的认定依据,尽管可以明确西部文学某些作家作品的“身份”,但却硬性切割了大量发生在西部的文学.其实,“西部文学”作为整体性概念和文学现象,它是生成的、动态的、建构的,呈现为凸圆形状态.既有突出的且在不断建构中的“西部特色”,也有不断丰富甚至和东部文学、世界文学交叉的部分.文学就是文学,大量的文学因素无疑是相通的、共有的.机械切割或剖析所谓西部文学基因的做法虽然也是“科学”的,但却是静态的,单纯的.笔者在《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中认为“地域文化”本身也是建构的,发展的,需要综合创新的,赖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学,也才能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的交融创生相适应.我们在“西部文学”话语理解中一定要注意把握东西部文化及文学的关系.从比较文化研究视野中,也可以引发对“东部与西部”文学研究观念的相关思考.

二、西部文学研究的文化资源问题.事实上.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发掘西部固有的文化资源来阐释西部文学.在那些拥有标志性成果的西部文学研究者(包括东部学者和外国学者)的学术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的知识谱系的超越性特征,既关注本土传统文化,也关注民族整体文化,似乎还更加关注世界文化.在这种既有西部情结、国家意识,更有世界胸怀且能贯通古今的作家、批评家心中,才能孕育真正意义的“大作”.那些带着本土经验而又实际超出了地域局限的西部文学代表作家、诗人,如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阿来、昌耀、林白、红柯、东西、鬼子、李冯、石舒清、周涛、刘亮程等等,就很难说他们仅仅是西部作家,在西部文化语境中可以解读他们,但也可以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语境或想象中来解读他们.从学理层面讲,文学有东部西部之分是相对的,文学没有东部西部之分则是绝对的.从事文学及其研究的人似乎对“人”的一切都非常关切,对难有边界的“人学”格外认同.人文关怀的大视野大胸襟是西部文学走出西部、超越时空的关键.中国古人云“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西出阳关皆同人”.唯其如此,才能够避免将文学包括西部文学及其研究窄化、矮化.但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将西部文学及研究边缘化.如果说萨义德的“东方学”揭示了“西方”对“东方”的窄化、矮化乃至丑化,在中国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的情形似乎恰好相反.并非“殖民文化”而是“移民文化”的文化迁徙及影响,作为文化事象的东部对西部构成的“遮蔽”现象等也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和反思.固然我们要乐观,要看到西部和全国一样发生的巨大变化,但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来看,与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不尽理想的现状相适应,东西部文化和文学的现状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从文学地位或享有的文学现实资源来看,西部文学和研究也很难短期求得与东部的“平衡”.特别是西部文学研究中的“学院派”基本还是处于学术界的“边缘”.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即出于各种实际顾虑而不能涉及到西部文化的问题层面,其具体分析常常陷入一味赞肯或诗化的赞美、赞叹之中,特别是触及敏感的民族文化问题,往往更是如此.使稍具常识的人都会感到此类书写和评论的片面和单调.这种现象中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西部文学和研究陷入新的封闭或困境.这也就是说,对西部文化中的负面遗产也需要保持某种必要的警惕.正像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走向“新人”》演讲中指出的那样:“为了对抗负面遗产的复活,守护住哪怕仅有的一点点正面遗产,就只有对新一代寄予期待.这种想法是发自心底的,它不单单是出于我自己的情感,也来自于更普遍的危机意识.”对那些崇尚西部“负面遗产”或兜售检测恶丑及野蛮凶残愚昧落后的书写和评论,学术界理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西部文学学科建设及教育问题.近些年来在高校中开始形成一种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是“龙头工程”,在教学、科研、社会怎么写作和文化创造等方面都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事实上,如果一所高校的文学学科强,就会在上述诸方面做出骄人的成绩.目前的情形正是,文学研究的绝大部分人力主要集中在高校,对西部文学进行研究的力量也在向高校转移.高校在相关研究成果产出和学术交流会议主办等方面,开始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一个明显不如人意的现状是,西部的文学学科建设整体还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状况即可视为一个缩影.从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发展、学科建设的命运确是息息相关的,彼此之间可以互动互为、互利互惠,因此二者必然也是相得益彰、同在共进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教育业已成为现当代文学(包括西部文学)研究的一个动力源,人才库和保障部,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繁荣及其可持续发展亦有赖于此.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部现当代文学学科队伍应该说还是比较弱的一支队伍,特别是来自西部的“西部文学研究”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较长时期以来,西部高校自身培养能力不强,文学研究生教育层面的授权点少(如迄今为止也只有三个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导师力量也较弱,培养出的少量优秀研究生往往还通过考博、进博士后流动站甚至是直接走人等方式,进入东部高校.此外,不少西部学者常常满足于“跟班”式研究或比较空洞的宏观研究,尤其容易满足于注目东部人制造的“热点”和“亮点”,关注所谓“文化中心”的风云变幻,对历史上的“文化边缘”或“弱势文化”则多有忽视.

四、西部文学及其研究的发展问题.首先,谈一下学术生态问题在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中的体现.西部是国家努力“大开发”的地区,原来的生态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又更趋严重的态势.这在西部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体现.学术自由度仿佛加大了,但科技理性导致的量化管理等“物化思维”,却导致了文化(文学)“泡沫”化,学术文化平庸化、功利化.如果说“管理出效益”的现写作技巧念也适用于文化建设并对文艺发展有益的话,那么国家和西部的政、府部门及其影响下的文艺组织,也理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努力繁荣西部文艺.东、西部作家相互尊重和竞争,相互推动和补台,将有可能共创现代中国充满创新元气的文学生态系统.而受到生态主义思潮的冲击和洗礼,相应的西部文学研究也特别关注经济“后发”区域的“后发优势”和生态问题,对天人关系、生命意识、自然规律等有回归元典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表达,甚至以彰显“反现代性”及本土文化、多民族文化精神为旨归.其次,谈一下西部文学及研究摆脱边缘状态问题.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或“大现代文学”而言,从全国理论批评视野和格局中看西部文学研究,虽也时有开拓者和领先者,但总体看,还是跟进或配合的情况居多.西部作为经济与社会相对欠发达地区,在很多方面都仍处在以“文化习语”为主的发展阶段,向国内外先进文化学习确实仍是西部人的当务之急.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西部文学,理应顾及更多方面.既需要从地域文化(包括地域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角度进行研究,也需要从中华文化整体视野来观照,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从全球化层面进行跨文化考察.既要重视西部文学的浪漫主义特征以及诗性现实主义品质,也要重视西部文学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包括神秘主义)并行及错综复杂的状况,从而给予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价,由此也才可能实现“外省学术文化”的真正崛起.再次,谈一下学术理念更新问题.学术理念可以涉及许多方面,有些颇适用于西部文学研究.如启蒙理念下的西部文学研究,继承了“五四”以降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启蒙传统包括新启蒙追求,意在发掘和增强西部文学的启蒙意识,这种学术理念影响下的西部文学研究或评论及批评也存在着利弊得失,不能笼统加以肯定或否定,民族理念下的西部文学研究,整体文学观与民族或地方文学观是对立的统一,应该注意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魅力,应该努力重构中华文学版图,在理论思维上应“以立体、多维的辩证分析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谐理念下的西部文学研究,则势必强调和谐共生、东西互动、互补交融等,从兼容并包的杂语丛生走向综合创新的文化创语,努力提升西部文学研究的学术境界.还比如,在具体研究中,对西部文学中“走西口”题材作品的关注是必要的.但忽视了“入口内”的逆向心理事实和生活场景,特别是忽视了西部“移民文学”中特别复杂的因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理应产生一些伟大的“移民”文学,也需要伟大的艺术观照和学术研究.在大开发语境中日益显现的“大西部”文化和文学,也需要走向东部,走向世界(是“走向”而不是东征或远征),这也需要“走向”艺术文化的“新的综合”.

而在目前看来.也确有必要将西部文学置于全球化和学术史背景中来进行观照和阐释,由此也较容易发现西部文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薄弱环节,如在西部文学理论批评与实践的宏观研究、国外汉学关于中国西部文学的研究、西部文学与其它区域文学互动影响、流派和学派视野中的西部文学及其研究、西部作家创作心理及文化心态研究、生态文艺学视阈中的西部文学、“爱欲与文明”论域中的西部文学、女性主义与西部文学、西部方言与文学创作及西部文学资料学研究等众多方面都研究得不够充分,有的方面甚至基本还是空白.显然,西部文学研究整体还相当薄弱,某些初步形成的论点论据都还显得很脆弱.由此也可以说,西部文学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很多命题也没有细化和深入,因此西部文学研究也就拥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就需要批评主体性、学术创新意识等的进一步加强,学者要深入生活和作品文本进行真正的体验和“钻研”,从而避免学术浮躁.此外,从发展的眼光看,西部文学包括具体作家作品研究,都可以尝试运用各种文学理论方法来进行“实验性解读”,观念方法的更新或重组,也往往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学术灵感和课题.如果说“历史化与地方化”可以体现出“文艺学知识的重建思路”,可以建构“自由、多元、的文艺学”,那么“西部文学”及其研究对文艺学探讨和现代学术史也不无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