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国际学术会综述

点赞:21321 浏览:955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6年10月26日至27日,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23届年会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湘潭举行.会议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主办,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来自俄罗斯、中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尤鲍列夫作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专题演讲;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格雷厄姆默多克向大会提交了《今日马克思――当代商品文化批评理论》长篇论文.与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与特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文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20世纪的多向展开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届年会为表彰吴介民、陆梅林、吕德申、孙子威四位先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及对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组织工作的杰出贡献,还授予上述四位先生“终身成就奖”并颁发了证书和奖牌.

一文化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文化研究具有深远影响.文化研究的一些至关重要的理论框架、阐释模式乃至概念、范畴都在以不同方式回归马克思.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为当代文化批评寻找坚实的理论支持,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元迈指出,现在是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重新审视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国际思潮的时候了.文化研究不可能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的.文化研究关注的是大文本,或者说是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大背景,或者说是它们背后的东西及文献特征,但它并不关注作品的艺术世界及其想象、感情、意境等审美特征.在马克思看来,文学的本质是多样统一的,为克服文化研究的极端和偏见,我们应该像马克思那样全面而完整地把握文学的本质,不能只顾一点不顾其余,只顾文化不顾其它.

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系格雷厄姆默多克在论文中指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分析与当下形势密切相关,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前景的分析必须从研究马克思著作的三个中心主题(商品化、全球化和矛盾体)起步.马克思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出发点和必要资源.马克思在他的核心著作《资本论》中提出商品化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的关键机制,而最近二十多年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几乎每一事情都在加速商品化进程,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化进程.市场解决方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最终证实了马克思的远见.资本主义持续进步的表象具有欺骗性,它不断侵入越来越多的社会和情感生活以及越来越多的地域,但究其实质仍具有深刻矛盾.经典工人运动在当代条件下虽然已逐渐失去其优势及影响力,但是新的矛盾正在形成新的紧张点和抵抗组织.

针对默多克在文化研究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他关于公民身份与文化权力的观点,以及对科学主义与技术理性的批判,中国学者给予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认为,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默多克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问题,揭示了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精神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必然要求.他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复旦大学中文系张岩冰认为:对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欧美新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格雷厄姆默多克对科学技术的批判的切入点虽然是转基因食品等社会问题,但研究视野却涉及广阔的文化领域.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吴晓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历来重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更加关注在现代工业和科技进步的语境中解析和预测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不仅研究文化起源进化的经济决定基础,也深刻分析了文化内部的发展规律,其中包括文化的历史和空间的纵横跨越规律.上海大学中文系曾军则指出,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难解之谜”,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是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刘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是一种批判主义的文化思想.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斗争哲学.广西师范学院谢永新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强烈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在当代文化批判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国际学术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文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多向展开

与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学者们还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多向展开,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争鸣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指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建构和谐社会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资源,具有当代意义.它具有一个理论系统,有历史、社会、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等四个维度.从历史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最终会实现,但这需要经历长久、艰辛的过程;从社会现实来看,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经济、文化、法律等都是其内容,也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在人的关系上,马克思反对虚检测的人和虚伪的人的关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共同体;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马克思强调入与自然的双重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李思孝认为,普列汉诺夫逝世前一月留下的遗嘱,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多元性等诸多重大问题,具有深邃的现实洞察力和历史穿透力.这缘于他比别人更多考虑革命和建设中的文化因素.

苏州大学文学院姚鹤鸣认为,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不仅涉及文化全球化产生的必然性和产生的原因,而且还隐含着对“文化侵略”的批判,这可以成为我们制定应对策略的指导.中国传媒大学赵晓光认为,中国必须在“全球化”的全方位中积极实践多向的互动互融,只要正确认识并把握了全球化必然趋势,就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赢得未来,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炎秋则提出,要正确理解恩格斯有关“恶”的思想.“恶”只有和生产力联系在一起,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才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否则就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广东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温玉林认为,文化研究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进行可以最大限度涵盖其他文化研究但又能保持自身的特性.河南教育学院王钦韶认为,安全文化的产生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文宪认为,现代或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统治已经从的经济剥削转入到对人的心理压迫和文化控制上,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就是对这种精神压迫和文化欺骗的揭示与批判.文化研究因此必须超越单纯的审美关系,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活动,视为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的场所和产物.文化研究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坚守的“审美关系”和“审美领域”,将文学研究引入了反思现代性的语境.山东大学文学院谭好哲则指出,当下文学研究引进文化研究范式,是因为不满文学理论的现状,想要整合现有理论资源,转换文学研究的传统范式.但是在文化研究的体系化建构中,逐渐偏离了文化研究面向社会、关注现实的方向,同时也泛化了文学研究,并在泛化中淡化、消解了文学研究.

四川大学文学院冯宪光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有必要澄清文化概念的多重含义.西方的文化研究是一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要发展建设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的观念和模式,需从厘清文化的概念出发.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尔勃则指出,文化研究具有文学本质.威廉斯有关文化概念和语言概念的历史梳理为文化研究捉供了独特的文学视角.文化研究专注于社会文化事像背后的话语形式与文本构成,专注于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的解构与重建,这是一种充满现实痛感的“文”学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走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主义、与左翼文学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审美教育观、文艺意识形态观等思想的当代走向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尤鲍列夫在演讲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的理论基础.他从马克主义美学立场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中的真实性、个性、革命精神、艺术定位、悲剧性、意识形态性、人民性、历史文献性、国际性等诸多问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赖大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有其核心价值,但它同时又是开放的.真实性是其核心范畴,但不能将其等同于客观性.真实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还包含着价值观和审美的内涵.对此,我们应有更现代、开放的观念.安徽大学文学院顾祖钊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是“美学的、历史的”,这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观主要是“美学的、历史的”,不能仅仅理解为现实主义.华中师范大学蔡圣勤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现代性的反思与现代性批判.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新梅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过去近六十年里一直是文艺思潮的主流.如今它走向了式微,但它对本国和其它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吴岳添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法国左翼文学具有复杂的关系:左翼文学中有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格,法共党内也有阿拉贡、艾吕雅和斯蒂等著名作家.30年代主要是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通过法共体现出来的.但有些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作家可能反对法共(例如尼赞),有许多法共作家被开除出党(例如加缪),他们的作品也应该列入左翼文学的范畴.法共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相当薄弱,这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繁荣.随着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左翼文学也随着法共的衰落逐渐式微.大战之后的和平环境,却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当代左翼文学的最大特色,就是作家作品数量减少,而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的文艺批评却空前繁荣.重庆教育学院敖忠认为,20世纪30―6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获得蓬勃发展,正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引领的结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亚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与终极目标.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学活动是人在自己创造的审美想象世界中获得对人的自由意志、创造本质的肯定.文学活动具有个人主体和社会主体相统一的性质.文学的使命是为人类寻找和提供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宿,它对人的感觉的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具有特殊的作用.21世纪的文学活动更接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描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模型.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利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理想与人的理想高度统一的基础上的.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周忠厚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可以等同于“思想体系”,它具有阶级自觉性.文艺不应是审美意识形态.文艺主要是审美情感,或者审美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党圣元认为,已经泛化的“意识形态”术语与原本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并不一样,如果只从概念上争论文学是否审美意识形态,容易变成话语权力之争.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高明霞认为,马尔库塞对文艺意识形态的理解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文艺的政治潜能在于作为艺术本身的审美形式.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李胜清认为,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文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而文艺审美超越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杨向荣认为,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为现代个体提供一条在物化生存中的审美救赎途径.但艺术不可能完全与生活绝缘,且极有可能沦为意识形态的表征.它最终可能只是对现实的审美逃避,或者只是审美乌托邦幻象.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志雄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与亚里士多德在悲剧论上的差异从媒介上来说是以依靠悲剧剧本与悲剧表演来总结悲剧叙事的差异;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是偏重于意义与偏重于技巧的差异.广西艺术学院黄海澄认为,宗教是一种超世的、虚幻的价值―信仰体系;哲学一半是对世界的认识,另一半是价值观念和价值主张;艺术则属于价值―情感领域.我们把艺术、宗教和哲学当作掌握(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是不正确的.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罗中起认为,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比较中,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中的劳动对象化思想与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路线上具有一致性,具有当代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海沙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价值在于它的理论姿态和思想方法.本雅明和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论可以提供借鉴.吉首大学文学院禹建湘认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主义是现代性的衍生物.中国作家的“民族寓言”想像,表现为对民族精神的探究和反西方主义意识,有意回避了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矛盾、差异和冲突,在满足“中华性”的自足情感体验时,遮蔽了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危险.西南大学文学院代迅则认为,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学研究主潮,是中国文论自身合乎逻辑的发展.在中西文论沟通和融合的基础上发掘当代中国自身的独特经验,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论不可逆转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