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会综述

点赞:4680 浏览:133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四川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6日至28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及世界各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美学界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当前热点,以文化的多样性对话为背景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论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学与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学学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皮特洛让普雷兹比斯教授认为,全球化过程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得到了高度发展,也渗透到了文化,并因而渗透到了艺术世界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专家都将美学视角集中到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上来.约尔艾尔桢教授在她发言中描述了传统的土耳其美学的具体性质,并以土耳其视觉艺术的历史以及直到19世纪后期为止的缓慢的西方化过程为例证,阐述了这些具体性质的一部分在今天是如何留存在现代语境之中,而另一部分是怎样在飞速发展的文化改变中被完全清除的.而韩国首尔国家大学的金明焕教授认为,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主要危机是环境危机,它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因而文化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她以亚洲美学观视野下的戏剧空间的审视来说明我们如何保持知识的平衡,同时在一个更为基本的层次上保持一种文化的自我身份认为同的普遍姿态.日本大学的小田部胤久教授介绍了20世纪日本一位以欧洲学识为基础,用欧洲语言介绍日本美学的美学家鼓常良的“无框性”思想.他指出鼓常良在东西方美学的交流和对话上作出的努力对于我们理解文化间相互作用的美学的可能性与困难之处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浙江大学潘立勇教授对中国明代哲学家陈白沙“自然之乐”的生命境界和审美境界作了深入考察,指出“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集中体现,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禅宗智慧的综合和发展,实现了儒、道、佛境界论的统一,具有一种本质上的超越性.四川师范大学皮朝纲教授认为,中国佛教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是不可忽略的美学思想资源.他认为,以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经验、原则,去诠释佛学义理,折射出天台宗美学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文艺美学观点,为天台宗心灵美学作出了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碧辉对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实践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的内涵作了深入考察.她认为,关于“人的自然化”的具体内容,就是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而“情本体”的内涵主要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对它进行了“转化性的创造”,其基础是原始儒学以亲子情感为核心、以自然生理为基础、由动物本能性即自然情感所升华出来的社会化的理性情感.

还有一些学者就某些中国艺术和传统美学精神方面的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苏州大学朱志荣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对于当代美学理论建构无疑具有活力和价值,建构当代美学理论体系,必须具有历史意识.四川大学潘显一教授从对道教养生文化和道教审美文化的本质入手来考察二者的关系,认为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北京大学彭锋从自然、心灵和文化三个不同维度对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一方面中国艺术不以模仿自然为最终目标,因此很难用再现来概括其特征;中国艺术不以表现情感为最终目标,因此很难用表现来概括其特征;中国艺术不是纯粹的语言,因此很难以符号表达来概括其特征.要全面理解中国艺术,不仅需要了解它所包含的不同的审美维度,而且要了解这些不同的维度是如何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四川外语学院王毅教授和傅晓微博士通过语义学和细致的文献考证,认为“充实之谓美”这一命题不是儒家美学论美的命题.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和李天道教授的的大会发言论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注重主体表现意识的自由精神.他们认为这种自由精神集中体现于“自得”与“得之于内”说.“自得”的特点是自由、自觉与自主.对外是超越了一切束缚与强制,向内则是开辟一片心灵的净土,使心灵有个安顿处的精神需求,即心灵的宁静与自由,特立独行,有着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中国人民大学王旭晓教授将关注的视野放到民俗研究与美学的关系上来.她以自己对黄土地民俗之美进行田野考察的部分内容为基本素材,概括了民俗之美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在当代美学理论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1)美学理论的立脚之本应该是什么(2)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美学体系(3)如何概括审美类型(4)如何理解真、善、美的关系(5)美学如何走向应用

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美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华美学学会主席汝信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文化多样性不会导致文明间的冲突,对话是寻求世界美学发展的正确途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只有通过对话,才能使美学得到发展,使美学对世界作出贡献.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认为,从当代学术思潮的当下研究实际来看,跨文明研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以追求一种“异中之和”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而区别于全球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从绘画这一具体的艺术形态来切入中西文明对话与比较.在他看来,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都信赖“所获得语汇”,但这些语汇有根本的不同.他认为,对宗白华所说的“西方绘画以团块造型,而中国绘画以线造型”,“西方绘画的姊妹艺术是建筑和雕塑,而中国绘画的姊妹艺术是书法和舞蹈”这些话的意义,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西南大学代迅教授指出在西方美学占据支配地位的思想资源的背景下作为本土传统的中国古代美学,其概念范畴体系已经失效,丧失了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话语言说能力.我们应该最终建立一个既具有西方理论形态,又和本土传统有着内在连续性的中国现代美学体系.

同时,西方学者也从自己的学术关注点出发,深入探讨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和对话的可能性.柯提斯卡特以摄影为例来挖掘东西方艺术思想和理论的差异及其对艺术实践的影响.他认为当一位摄影师透过照相机镜头观察和提供另一文化的断片时,一组复杂的技术、审美和文化的力量就开始起作用.俄罗斯美学家康士坦丁多果夫集中分析了西方与东方艺术、美学和文化的一些具体问题.他认为,尽管由于具体的、民族和心理特质而又各自不同,西方艺术、美学和文化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而东方的艺术、美学和文化不仅是内在地,而且是外在地与西方文化不同.他呼吁必须加强东西方及它们各自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合作,以阻止文明的冲突和战争.格尔德一黑尔格弗格尔教授对启蒙时代欧洲艺术中流行的土耳其风这一文化互渗现象进行考察和探索.他指出在欧洲人的眼里,奇特的奥斯曼世界越来越成为一种幸福的乌托邦.在东西方被迫具有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刺激下,来自土耳其的奢侈品和新思想的进口变得越来越时髦.这种对土耳其风的赞赏最初出现在欧洲宫廷中,随即被中产阶级家庭所仿效.这表现了欧洲艺术是人文主义的宽容,以及对外来文化经验的欣赏的证明,这有助于丰富西方社会的东方审美与文化的知识.克里斯蒂娜维尔柯茨斯卡介绍了纪贯之在为第一个日本诗歌合集《古今和歌集》的序言中所提出的表现思想并将纪贯之的表现思想一方面与今道友信的思考,另一方面与欧洲的表现理论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东方表现思想的源不同于西方表现理论,用西方的方式是不能理解东方文化中的这种现象的.

3、美学前沿问题.这次会议还对当前美学界和文化的一些前沿问题作了深入地论述和探讨.

(1)文本与图像.安东尼卡斯卡蒂认为西方后现代美学的历史是以柏拉图对图像的批判为前提的,这种观点随着他对诗的批判,应该被推翻.泰勒斯米勒则着重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各式各样的艺术家和作曲家,如,JohnCage、JancksonMacLow、LaMonteYoung,GeeBrecht和CorneliusCardew等.他们发展出一种新的多重符号学标记的媒介,将图像或图形与文本指示和音乐标记结合起来,通向一种乌托邦式的日常空间的日常经验的重新构想.维达斯马托尼斯对图像、声音和语词艺术间关系的本体论基础进行了研究,指出人们对自然和艺术现象的限制的根本变化已经习以为常了.有时,这种变化过于极端,甚至威胁要失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来自荷兰的约斯德默尔先生是一位信息技术美学的研究专家,他关注的是荷兰雕塑家艾里克克劳斯哲学雕塑中关于图像与概念间的关系问题.他发现构成艾里克克劳斯作品的独特特征的是他能将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间的紧张关系推多远.艺术家克劳斯能够用图像来成功地捕捉21位哲学家的复杂思想这一事实,展现出他与哲学世界的亲和性.

(2)审美与艺术.四川师范大学董志强教授致力于艺术与审美的本体论差异研究.他发现“艺术”与“审美”这两个现行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在实际是被当作了同义概念在使用,由此形成这样一种循环的怪圈:对审美活动的研究,自然地演变为对艺术活动的研究,对艺术的描述就认同为是对审美的描述.卡迪娅曼多基指出,美学似乎隐藏在文化理论与实践之中,当然在这里“文化”一词取的是一种宽泛的、人类学上的意义.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彼得比尔格和托马斯卢克曼指出,单个的人合在一起,通过客观化、体制化和合法化过程,产生出日常现实.他们强调后者的重要性在于个人的结合,却没能解释这种结合是如何获得的.在卡迪娅曼多基看来,这样的结合却是通过美学来获得的.黑兹佩茨沃德教授强调肯尼思弗拉姆顿将批判区域主义的概念引入了后现代语境中,这个概念不仅与美国语境,而且与欧洲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拓宽这一讨论,他引入了本土性的概念,并认为亚洲的区域情况特别具有参照性.兹德拉大科拉德曼讨论了审美中的联觉,即所谓的通感问题.他一方面讨论了作为一种感性经验的联觉现象,另一方面是作为一种不同的感觉性质相互滋养的艺术创造形式.他认为从联觉所得到的基本教益是,知觉的各种形式,以及更一般地说心灵的各种模式,与我们习惯上所认为的要联系得更加紧密,而创造的潜力就在于此.香港浸会大学的文洁华教授专门就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的“审美经验的终结”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同意舒斯特曼所说的在现代生活的琐碎化经验实践和媒体赞成的脱节的感觉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失去了深刻的经验和感觉的能力的说法,另一方面又强调舒斯特曼的另一个观点,即审美经验值得回顾.因为艺术为价值重新定位,使人们可以恢复生命力和目的感的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孙麾提出,在资本逻辑的泛化和全球化已然成为定势的历史情境下,地方的全球特性与全球的地方特色,才是民族精神表达的维度.厦门大学杨春时教授对贵族精神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作了重新审视.他认为对现代大众文化,一方面要承认其合法性,同时也要批判其低俗性.而贵族精神由于追求高雅、精致,重视荣誉和人格的高贵,寻求精神的超越,应该成为大众文化批判的思想资源.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繁盛要求精英文化的制约,而继承贵族精神、建设精英文化就成为当下的急迫任务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剑澜编审则提出了当前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即日常生活审美化.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现象,但应该在具体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审视.对于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不应单纯用西方的话语来进行阐释.

(3)环境与生态美学.真正的、发展的美学应该是对人类每一个阶段的现实的关注和终极关怀.在人类面临与自然紧张与冲突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本身提出理论思考和实践推动就成为美学学科无可推卸的重任.陈剑澜编审从社会理论视角探讨了深生态学运动在全球绿色政治中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问题.他认为,在经过必要的修正之后,深生态学运动的普遍主义诉求可望在生活政治(与解放政治相对)层次获得有意义的空间;近年在英语世界兴起的“生态批评”即是此类努力的―个样本.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提出了通过中西古今交流对话来建设发展新的生态审美观的看法.他认为当代生态美学观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超越的结果,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它的产生与发展均需经过中西交流对话重要途径.只有站在生态存在论哲学的立场,通过建构当代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才能使这三者得以统一,走向人的诗意栖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悦笛从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大地艺术”的自然美学取向中找到了其与中国原始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的内在相通之处,“大地艺术”因而具有了某种“东方意味”.

在闭幕式上,各分会场主持人彭锋、李天道、托尼卡斯卡蒂、文洁华、王旭晓对各组的发言和讨论向大会作了汇报.最后高建平作了会议总结,同时,他向大家宣布国际美学协会执委会已经通过决定,于2010年在北京举办一次国际美学大会.这将是中国美学的一件盛事,也是东西方美学交流的一件盛事.

(李天道、刘晓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