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南京!》的争鸣

点赞:13046 浏览:569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李舫:用文化融解坚冰

《南京!南京!》不是第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但陆川希望提供一个全新视角.他将这部新作定义为:“一部以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挣扎为主线的电影,提供出一个与以往的历史叙述完全不同的南京.”

“我要讲述的,不是单纯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间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的共同灾难,这关系到我们以何种心态重读历史.”陆川说.

2008年,中国电影收获了43亿票房,其中过亿的国产大片多达8部.《南京!南京!》的票房表现,让人们再度体会到中国电影的号召力.陆川很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更加宽容、多元的时代氛围中而庆幸,“这是《南京!南京!》问世的前提.”“那柔和的光柱,会缓慢而坚定地走过你的身旁,如同两个世界的朋友,我们无法交谈,却可以相互融化.”拍摄的间隙,陆川在博客中写道,“文化如水,可以滋润心田,也可以融解坚冰.”

郭大伟:陆川的颠覆与冒险

很明显,陆川并不想拍摄一部重复前人的作品.既不会重复之前所有华人导演对抗日战争的创伤记忆和家国情怀;也不想重复好莱坞式史诗的煽情路数.凭借近一亿资金和今日的高科技手段,想要拍摄一部血浆飞溅、群情激愤、满场叫好的愤青电影,表达“中国不高兴”的坚定立场并不难.难在推进一种看待历史和现实的观念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陆川在做着中国导演甚至好莱坞导演也不敢为的冒险,他颠覆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和“国破山河在”的历史观,推进到一种真正时代的具有现代人气质的历史观,这需要做的是还原最真实的人性.

这种历史感在真实的拉贝信件和伫立于地平线的废城上展开等于是期待观影快感和民族主义宣泄的观众发现自己被欺骗了.因为全片充斥的是令人压抑的历史真实,而且非常琐碎、冷静,编导惟一要做的就是逼近历史现场,就是记录.这就不能不提及贯穿始终的黑白影调,有观影经验的人都熟悉这种呈示历史的影像风格,但是大多数导演不会放弃戏剧性,《辛德勒名单》里唯一的红色小姑娘,《鬼子来了》中结尾马大三血脉贲张,都让观众揪心.但从始至终的黑白照片般的色调,岩石雕塑般的人物特写,墓碑般站立的城墙,荒寒阴森的道路,都使全片进入一种绝的美学境界.

关于《南京!南京!》的争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科技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东西:致陆川公开信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因为娱乐的检测象,我们甚至不愿意去正视惨痛的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讲,你是值得尊敬的!而也正是因为你的存在,让我对中国电影残存一线希望.

电影也留下了一些艺术遗憾.

一、影片展现了弃城、进城、屠杀、安全区、、汉奸等似乎把当时在南京地面发生的事都走了一遍,这就显得太杂了.因为所有感人的残酷的你都弄了进来,这便淹没了主线或者主题,淹没了你的思考.

二、没有一个中国角色是贯穿始终的,只有日本兵角川一人是主角.这样拍当然也是一种角度,但中国太需要一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场战争的片子了.

三、日本祭旗进城一场戏拍了那么长,没有作用!如果日本兵舞到祭字旗下,忽然响,一批中国人又被杀死在“祭”字前,那这场戏就救过来了.

四、当然是经费的原因,制景过于简单,连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都未出现,来来往往只在一条破街上活动,怎么会是“南京!南京!”有些遗憾.


总之,该片如果少一些“国际因素”,多一些中国角度,会更有新意,会更能让国际观众看到关于战争的新意.以上意见苛求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片子比那些所谓的搞笑片要一百倍地有意义!

崔卫平:荒腔走板的《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是一部离奇古怪的影片.其荒腔走板的程度,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语言.也就是说,它更像是一部电影习作,而不是能够拿到观众面前的成熟影片.目前更多的讨论停留在这部影片的意识形态方面,还是需要回到影片本身,看看它自己是怎么提供的.

暂且称它为一部失忆的影片.这不是指它与当时历史的某种关系,而是指――在该片本身135分钟的长度之内,它再三忘掉了自己曾经说过什么,好像之前发生的是另外一些事情,显得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

如果说,在一个时间长度之内完成的影片叙事,是一个能量不断积累与不断释放的过程,积累什么便释放什么,这两方面是互相配合的、前后承接的.那么,这部影片所积累起来的东西,与它所释放的东西,主要是南辕北辙的.它所表达的东西,它所提供的内容,本身是分裂的,无法自圆其说的.

等类似逻辑混乱的做法,在片中比比皆是.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中,是谁在抵抗救赎谁

(摘自《新京报》《南国早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