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人品德修养

点赞:27292 浏览:1288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不断彰显着个人的价值,同时也导致一部分道德的缺少,学校也未能幸免,因此,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学生;个人品德;结构;修养

一、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意义

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学生的品德是其成就事业的杠杆.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的一极,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道德品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品德修养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另一方面,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中,我们的行为要求是低标准的另一极,常常将人际交往的“忌语”、文明行为的基本“承诺”、各种日常生活规则都纳入道德规范的要求.但这种行为上的低要求,事实上使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而且,高标准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因此,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只有真正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获得更好的立足社会的无形资本,才可使个人的发展更全面、生活更幸福,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二、学生品德的结构

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而学生的品德修养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和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强烈、健康的道德情感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检查的力量.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经常在人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行动中,通过采取积极进取或顽强自制两种形式得到具体表现.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观念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三、学生品德修养的途径

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个人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在道德意志参与下的道德行为训练.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必须在包括学校校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就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关系等社会、校园环境的影响与学生内心的认同二者对学生品德修养而言,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群体或小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对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应当把社会交往活动作为学校品德修养的主要舞台,通过班级、社团、宿舍等组织或团体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发展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最终将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对不良道德和行为的矫正技术等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措施和学生中榜样的确立,使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内涵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产生自觉练习的意向,通过榜样模仿和自我修正逐步将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教育成果.其次是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可以从自我行为调节和外界奖惩两个方面进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在公平、守纪等原则规范下,从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入手,科学适当地利用矫正技术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应当以沟通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世界,从情感及其发生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切身理解并认同道德规范,合情合理地帮助其完成道德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2]何小平.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3]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田秀云.社会公德与个体道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