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点赞:23654 浏览:1079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并切实有效的推进这项工作的完成.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并力求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期能够在高校中更好的开展法制教育工作.

【关 键 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从上世纪80年始,国家教委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各大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是未来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能否顺利展开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1、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念

要了解何谓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必须明确法律意识的概念.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法律意识是人所独有的,具有把握善良和邪恶、公平和不公平的功能.我国对法律意识的观点又有如下不同的规定:“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由此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有关法律意识的定义不尽相同.法律意识,从概念上分析,就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大学生法律意识则是法律意识当中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即属于群体法律意识或大众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就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于法律及法律现象所形成的观点态度等社会意识.这其中,既包括大学生对法的内在领悟,也包括其经过自身消化理解之后所形成的观念、态度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兼具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群体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从内容上来看,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的时候不够周密,还不能够妥善的解决所有的问题,其法律意识虽不稳定,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结构上看,大学生的文化程度较高,属于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分子阶层,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整体层次不高;从主观上看,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能够很快的接受新知识,具有很好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现实的、可行的.

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这种反应通过不同层次间的要素所组成,并且具有关联性,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进行了多层次的划分.这种层次划分也被理解为: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

法律心理是大学生对现今社会环境中法律现象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反映,是对法律观念、法律信仰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法律观念主要是指一种思维的定势,是大学生在理解法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见解的决策思想,是法律心理到法律信仰的过渡.法律信仰就是大学生在对法律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信任与尊敬,并将此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的最高境界,它也是对大学进行法律信仰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上层境界.”

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产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配置,缺一不可.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法律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形成.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具体问题

我国自1986年起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教育,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重视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学生法律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法律知识理解不透彻

法律知识在衡量法律意识的高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理解不够透彻,仅仅停留在识记阶段,不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当中存在的简单的法律问题.由于大学生多数重视本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非法本的学生而言,法律基础课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突击学习的课程,因此导致其法律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同时,高校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课时过少,老师只能教授一些浅显的法律知识,大学生对于所学到的知识也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

2、法律观念的淡薄

法律观念是用来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我国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较低,基础薄弱,这容易造成法律观念的模糊.甚至有大学生对于法律持怀疑态度,将社会中一些局部存在的现象扩大理解为整个法律的现状.但对于法律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来说,需要通过具体的指导来认识和理解.许多学生将法律理解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是司法机关惩罚违法行为的一种手段,却忽略了法在调节社会经济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这种思想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认为其违法违纪行为只要不被学校或司法机关掌握证据便“不算”违法.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了大学生内心深处对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存有抵制心理.

3、法律信仰缺失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属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最高层次.伯尔曼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大学生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其必须树立法律信仰.“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然而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某些大学生对于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过分夸大,甚至认为权大于法,有权、有钱之人才可以享受到法律的“公正”,否认了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将部分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偏低的情况归结为普遍情况,认为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在执法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由此可见,大学生中有部分群体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因此很难自觉遵守法律.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具体原因

1、社会因素

要考察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评价,就需要从社会现实状况中去寻找根源.法治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既需要法律来维持市场秩序,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又需要法律来监控国家及其管理者滥用权力,确保社会公正.因此,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追求社会的法治化.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体制发展尚未成熟,其法律监管力量亦相对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身处校园,尚未全面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是不易形成正确而坚定的法律信仰的.

2、教育因素

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仅限于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非法本的同学没有其他途径接触法律常识的学习,授课时间也大都安排在大一阶段,之后的几年并没有安排相应的法律课程,导致学生不能够深入持续的完成法律课程的基础学习.

同时,我国法制教育仅仅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缺乏系统和长远的课程安排规划,也没有将法学基础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个人素养的一种方式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课程安排之中.这种单一的授课途径,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忽视了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强化.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也大都采取灌输方式教学,很少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在教课过程中,教师们为赶进度,便一味罗列、堆积知识点,缺乏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参与度不高.

3、大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缺乏正确的法律意识作为指引,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犯罪的情况明显增多,特别是高智商犯罪亦呈现多发趋势.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同时这一代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于顺利,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容易在挫折面前出现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在就业的竞争压力面前,大学生的观念受到不小的冲击,也容易使他们过度地为自己增加压力,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能力之间产生不协调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些腐化思想就可能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其法律意识缺失.

四、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而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大学生确立法律正义感.除此之外,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和司法制度,通过公正的司法活动建立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任感,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及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行使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改进高校法制教育

当前高校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法制教育则是其中一项最为根本的内容.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并改革教育方法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为合格的教育者,应当将法制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上,而不单单是着重传授法律知识.法律知识仅仅是法律意识的基础,法律意识的树立才是最终目的.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法律信仰.同时,法律意识的培养还应当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点滴贯穿,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遵守并维护法律.

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仅仅强调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应当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设置与生活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与之相关的法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将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更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地培养其法律意识.


在教育方法上,应当改变传统的单纯由教师讲课的模式,转为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的讨论式、争论式教学方式.同时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等,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方式,来增强法律意识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只有转变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也才能更进一步的促进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3、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学法观念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愿意主动的汲取法律知识,自觉的以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思想上接受法治观念.可以通过由学生组织法律社团的形式,打破年级与学科专业的界限,让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同学,积极投身其中,开展有益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方式,使大学生主动的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今天,我们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正是这种精神.

【参考文献】

[1]王蕙馨.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65.

[3]戴健林.法律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吴斌,汪公文.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矛盾分析[J].当代法学,2003,(9).

[5]张小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7.

[6]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7]张中秋.法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苗连营.公民法律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