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语文课改

点赞:24250 浏览:1158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属于民族特色的、易于凸显个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普及.当前,无数城市音乐、广场、社区俱乐部、戏曲票友社等群众文艺组织风起云涌.看来,学会表演也是新世纪新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关 键 词】语文;语言学;教学;策略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一、文化认识的统合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增加了“互动”因素.它关注互动对象、增加互动时间、扩大互动空间、安排互动内容、设计互动方法、明确互动要求,使语文教育与文化与社会在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统合,取得了接触变容的效果.

1.演课本剧的语言学意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思维工具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源于社会生活又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在人类语言生活的历程中有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由以声音为材料的语言信号转化为文字信号,使听觉活动扩大为听觉和视觉的联合活动(这是课本剧的基本特点).第二次飞跃,即由单语言生活发展为双语言生活(将方言转化为民族共同语言是演练课本剧的重要要求).第三次飞跃,即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突飞猛进(是编、演课本剧丰富多样的信息源).因此,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大而言之,是体验语言生活飞跃的趋势,掌握和运用语言生活飞跃的成果.小而言之,对提高学生内在语言和人体语言的成熟度,也是一帖上好的催化剂.这对实现“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演课本剧的文化学意义

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反映认识的文化、规范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借戏剧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共占空间,而且拥有共享空间.这就是说,使学生在人们最向往的精神活动中,不但磨练了他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切实掌握文化,走社会生活之道,迈向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核心亮点,是重视“过程”的优化,而不片面追求结果.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创造,就成了过程优化的关键.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忱投入热烈的表演.

再语文课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

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影响来,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且能发展其形象思维及合理想象,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

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

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就课本剧而言,就是说学生在戏中不仅应寻觅情趣,而且还要获得意趣.不但要注意积累,更要注重开拓,变封闭为开放,将探索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积极转化为获取信息,有意识搜集信息、有主见处理信息的能力.当前,师生们也正是在作这样的努力.如今要表演这些人物,自然首先要将模糊的心理意象清晰化,然后才有可能呈现正确的视觉表象.因此,他们不得不带着问题到处去向年长者请教,不得不去翻阅武侠小说,不得不去观看古装戏的影视资料.一旦疑团顿消,心境豁然开朗,那种获得情、成就感的乐趣.

3.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但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的确,每当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时,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的活跃.

张扬课程改革“增加互动”、“重视过程”、“推崇整合”三个核心亮点,积极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用“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发挥“语――文――剧”的系统效应,打开语文课改一扇窗.我们从这扇窗口,仿佛看到了享受美的能力的回归,心灵折射语言的领悟,以及现代社会人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