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念的沿革其本质观窥

点赞:3910 浏览:118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和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提出用“发展”的认识论看待体育的概念,建立“对话”平台、形成多样性共识、多视角地看待体育的本质,为体育的概念及其本质的认识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 键 词】体育概念;本质;多视角

体育的概念是对体育进行理性思维的基础,是构筑体育理论大厦的基石,体育的概念有其历史性和时代性.研究体育的概念不仅有利于深刻地认识体育及其本质,而且可以促进体育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体育概念的内涵,从而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本文通过对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和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为回答“什么是体育”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一、体育概念的沿革

事物的概念就是对该事物最简洁、最浓缩本质的集中体现.而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产生、发展和不断演变的历史,科学的迅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许多新名词的诞生和原有概念的变化,体育也不例外.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期的20多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胡晓风先生在《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中指出:体育是一种寓教育于运动之中的社会现象,是通过运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1982年6月林笑峰先生在《体育和体育方法》中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身体教育的或体质教育的简称,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实际锻炼身体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表述“体育”:(1)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来实现;(2)指体育运动.1982年7月25日至8月2日在烟台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会议的重点是研讨“体育理论”,对体育的概念问题的统一认识进行审议,但未得出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会后在全国的体育理论界中形成了一个“共识”――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包括:身体教育、身体锻炼、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等内容.这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及有关的理论书籍、教材中就有所体现.综上第一阶段的体育概念重点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这对当时的学校体育是有贡献的,它把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分开,为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争得一席之地,对“”后恢复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把体育只当作是体质教育是不全面的.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3月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写到:在中国体育的广义含义与体育运动相同,包括身体教育(狭义的体育)、竞技体育、身体锻炼三个方面.1988年8月曹湘君先生在《体育概论》中将体育定义为:体育(广义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怎么写作,其包括体育(狭义)、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综上第二阶段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育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大,从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到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大体育观”概念已经确立,即体育包括狭义的体育、竞技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中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作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韦氏大词典》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身体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社会上来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的一个有用公民.2004年,熊斗寅在《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中指出:体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以身体和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社会文化活动.综上第三阶段对体育的定义突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它将体育归入教育、文化、社会现象之中,不仅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而且肯定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同时还注重了健全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

体育概念的沿革其本质观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通过对我国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得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在逐渐加深,体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体育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大,从体育的娱乐性到教育的组成部分再到文化的一部分;研究体育的视角也逐渐地扩大,从体育的生物学、教育学角度到心理学、社会学再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者的结合,人们不仅注意到体育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同时也注意到体育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研究.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确定体育的概念要考虑以下因素:(1)概念建立在历史学的基础上;(2)概念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3)概念高度概括本门学科的文化、行为特征;(4)概念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的概念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它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决不是一个僵化的,从古代到近代以至未来都一成不变的概念.因此,我们在认识体育的概念时应该运用“发展”的认识论、具体地、历史地看待体育.

二、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一种文化实践在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着环境,其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的健康,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需要、享受和发展.体育的本质是体育本身固有的、具有稳定性的、决定体育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讨论体育的本质,只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才能够真正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哲学界对事物本质问题的探讨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观点: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

1、从哲学的“本质主义观”看体育的本质

哲学的“本质主义观”也称“本质先于实在论”,即现象和本质的划分.认为我们感知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只不过是“现象”,存在于现象背后统一的普遍的“真相”才是真实的存在.在本质主义看来,现象背后的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构建理论体系时这种作为本质的实体是一种设定、一种预设,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本质主义的哲学观在看待体育的本质时运用的是“经验归纳法”,它从研究现有的体育事例中总结出体育现象的共同性,将体育的本质归纳为:体育无论是对身体的教育还是通过身体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体现了体育的共同点――“身体性”特征,所以将体育的“身体性”看作是体育的本质.我们对“本质主义哲学观”给出的体育本质进行探讨:首先,它强调了体育的“身体性”,即“身体”的本质,而把“心”的智力性活动从理论上排除在体育之外,这与体育的实践发生了矛盾;其次,它把“身体性”这种实体看作是决定性的东西,把人的主体性活动和意义给抹杀,而体育从产生时起就是人的活动,是人参与其中的活动,没有人就无所谓“体育”.


2、从哲学的“反本质主义观”看体育的本质

哲学的“反本质主义观”主张放弃内在与外在、事物的核心与其他边缘领域之间的区别以及本质与现象区别的做法.它从根本上否定本质与现象的区别――即根本上不存在我们所说的“现象”与“本质”.反本质主义者认为,可以吸取“解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体育的本质问题.“解释学”表示的是这样一种愿望,“由认识论的撤除所留下的文化空间将不被填充”,即解释学不是取代现存“范式”的另一种“范式”,而是一个为实现“无范式”而进行的“解构”工作本身的名字,它意味着如果本质主义的哲学任务强调“研究”,解释学则提出了“对话”的概念.现代解释学主要观点是强调对象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因此,就“体育”而言,它不再存在现象和本质,看到的就是体育,不管是“身体性”特征的还是“智力性”特征的,只要在“对话”的基础上,双方都承认这是体育就可以.反本质主义观消解了体育本质的存在,将体育现象和本质合为一体.主体(人)和个体(体育)的存在,无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认知对象都内在地嵌于历史性中.

通过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对体育本质的不同理解,我们如何看待“什么是体育”这个问题?即使我们不能对它下一个恰当的定义,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对体育的认识?不同体育研究领域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因此,笔者认为在看待体育的本质时,可以采取“解释学”的方法,站在“对话”的平台上改变双方的观点,从而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解,达成一种“共识”.从统一性走向差异性、从中心性走向边缘性、从一元性走向多元性的一种方法,用这种“平台基础上”的多样性、多视角的方式来看待体育的本质,这对于体育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结语

看待体育的概念应采用发展的认识论,强调概念的历史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对体育本质的探讨应建立在一种“对话平台”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提倡多样性、多视角的理解体育的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海.关于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质疑[J].体育论坛,1989(4).

[2]徐长红,等.两种哲学观点看体育的概念[J].体育文化导刊,2004(5).

[3]张华强.论后现代主义下以人为本的体育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