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情画的文化背景

点赞:13031 浏览:575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常有人认为东北没有历史,但这不是事实.1951年,在松花江北岸不远的榆树县周家油房地区,发现了距今约四万年到七万年的“榆树人”原始文化遗存,1963年,在吉林省二道江畔的安图县明月镇石门山村,又发现了距今约二万六千年左右的“安图人”洞穴居址.据介绍,早在50万年以前,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1).早在三千年前,东北地区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已经和中原王朝有了贡纳关系,在吉林省南部曾出土大量的燕国明刀钱和战国时期的铜器,这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中原文明已经进入东北;在现在的吉林省通化、吉林、白城地区的很多地方都发现过汉代汉族人的居址和遗物,这又说明早在秦汉时候汉族人已经在东北生活着.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东北勿吉人的首领大祚荣用唐朝的封号,建唐朝属国渤海国,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皆向唐朝学习,而儒家思想成为渤海国内的统治思想,渤海国后还有辽、金、清,直到今天,我们在东北许多地方仍能看到各个时期的古塔、古碑、古城遗址和摩崖刻石,自金始,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经济和文化交流越发繁盛,有文献记载,因为兄弟民族的融合和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影响,明清之后,中原文化已经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东北,社会发展已和中原一样.

虽说中原文化已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但东北的文化是多元的.有人曾总结说,东北文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满族文化”、“中原汉族儒家文化”、“殖民地文化”和“计划经济官本位文化”.但是,这种概括未免有些简单.《吉林日报》曾载黄松筠《论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文章指出,东北文化有着“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等等.东北有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有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一曲《乌苏里船歌》,藏有赫哲族渔猎生活的历史,听到长鼓响起来,可以想到朝鲜族姑娘的长裙又在舞动,萨满教在许多地方仍有遗痕,而东北人保存多年的春节习俗,皆可成为东北风情画的题材,也都是东北风情画的文化背景的组成部分.

东北还有外来文化,作家张抗抗在介绍哈尔滨时说:“我们所面对的这座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仅有一百多年历史.而它的城市建筑、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却与一个多世纪之前直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籍犹太人、波兰人与白俄贵族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联.”张抗抗说,俄罗斯文化对东北地区――主要是哈尔滨这个城市――从城市街道、建筑风格、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装饰、家具餐具、餐饮习惯一直到艺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她指出:“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哈尔滨是一个有着鲜明异国血统的文化混血儿.”哈尔滨之外的地方也许不像哈尔滨这样鲜明,但是文化交流和影响是必然的,许多地方也必然会留下交流和影响的痕迹,而这些,也必然要对绘画创作产生影响,进而成为绘画作品中的内容.

各个地方都有风情画,“东北风情画”何以成为“东北风情画”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样的文化促使其发生和发展,又是什么样的原因成就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质,而使得多元文化不约而同地在某一个地方达成一种共性,反过来又反映在东北风情画中?

东北自然风貌有其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大”,大山,大河,大平原,苍茫的林海,无边的黑土地,还有三九隆冬的大风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在这里生活,或耕种,或渔猎,都需要健壮的体魄和膂力,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性格和情怀.

皆因有上面所说的“大”,便有了东北风情画中相应的反映和表现,许多东北风情画有个共同的特点,画中的人物,男人大多粗犷健壮,女人大多丰满壮硕,丰满壮硕得近乎夸张,好像要溢出画面之外,这是《集》里不可能有的,也是江南水乡绘画作品中不可能看到的,而这恰是东北地域条件和由此形成的文化所决定的.

翻看有关东北风物方面的史志可以知道许多有趣的事.比如,今人把远古居住在松花江两岸山麓台地上的居民称作“房顶上开门的人”,有资料介绍,那些远古居民住的是大小基本相同的方形半地穴式的房子,这些房子用木柱架起屋顶,在临近高坡一侧的屋顶角开一洞门,通过楼梯式的夯筑台阶进入室内,室内的地有一个用石块垒成的长方形火塘,既是炉灶也是保存火种的地方,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季保温,夏季避暑,房顶上的门,可以避免野兽进入,既是出入的门户,又是“烟囱”,室内的炊烟、浊气可以从那里排出.(2)东北的冬季比较漫长,这就有了存储和取暖的学问,有人专门过东北的地窑和热炕,东北作家阿成曾赞美东北的热炕,说它“壮东北的汉子,俏东北的婆娘”.以上说的这些,完全是东北的地理、气候决定的,而这些自然又会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说到东北,人们常会想到“地广人稀、民风古朴”,这种感觉应该是不错的,直到历史走近近代,东北仍然有着原始古朴的味道,今天常听到的东北渔猎、采参、放排的故事,许多离我们并不遥远,半个多世纪前,东北老爷岭一带还流传着一首民谣:“老爷岭,老爷岭,三千八百顶,小顶无人到,大顶没鸟鸣.”著名东北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等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

东北文化是多元的,既有赫哲族的渔船,又有鄂伦春族的雪爬犁,既有鲜族的平房,又有俄罗斯式高大的建筑.历史走到现在,东北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阿成在小说《年关六赋》里写过,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有学堂教孩子学《诗》《书》,有父亲教孩子读《论语》,这不是特例,这已是很普遍的,是全地域性的.但是,多元也好,以中原文化为主体也好,各民族无不要与东北的地理气候发生关系,无不要从东北的自然条件考虑问题,要想生存,就须在大平原上奔跑,就须在高山峡谷间跳跃,就须在大江急流中冲浪,而且要与漫长的严冬搏斗,大辛苦后有大畅快,在高天厚土间奔腾,在高山平川间长啸,这就使得多元文化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形成了粗犷豪放的共性,而中原文化既发挥了它的长处,却又没有软化东北人的体魄,反倒和谐地融为一体,加深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


有这样一句话: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方式是因不同的地域特点而产生和发展的.美国作家威廉亨德里克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说:“一切艺术,不仅反映艺术家的经济环境,而且反映他们的地理位置.”他指出:“自然界与人类接触是通过万物,人类则以对万物作出反映表白自己.这种反映――表白――就是所谓的艺术.”东北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东北人的生活方式,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东北文化的色彩,东北文化决定了东北风情画的创作形式和内容,反过来,东北风情画又对东北的自然和文化特点给以不断的彰显,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营养,互相促进,在这过程中,东北风情画也可以说就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美、很重要的一部分.

东北风情画的文化背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注释:

(1)赵子祥:《东北地域文化复兴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民族精神》,2004年7月2日《大连社科讲坛》报告纪录.

(2)《吉林风物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