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的欣喜和隐忧

点赞:3173 浏览:93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无论是新时期还是新世纪,报告文学都是成绩斐然的文体.作为一个关心和爱好这一文体的读者,我们常常感到由衷的欣喜,并因此寄予殷殷厚望.而因为期望心重,却又生出些许忧虑,思虑越深,忧心越重.现将欣喜和隐忧简略陈述于后,就教于方家.

我们所欣喜者,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报告文学这一体裁领域集中了许多优秀作家.就其整体素质而言,报告文学作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艺术修养.报告文学的主职是报告,但他们不满足于对书写对象的真实呈现,而是刻意追求生动的艺术表现.在结构艺术、人物刻画、书写笔墨、细节描写、情景再现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艺术修养和语言功底,所表现的艺术视野和艺术表现力,均达到相当的高度.近几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那些报告文学,艺术构思不同,题材大小不等,人物命运各异,篇幅容量不一,但就结构艺术而言,纵横交叉有序,时空错乱有致,缜密空疏有别,各有招数特色,且均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好的报告文学借鉴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艺术优势,丰富了文体表现手法,不仅使报告对象得到全面深入的报告,而且报告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由此所彰显的艺术魅力,也是很突出的.报告文学作家不拘一格,其艺术修养和创作追求具有综合性特点:新闻的真实性之外,大凡散文艺术的灵活性及结构艺术的开放性,诗歌艺术的抒情性及语言的精练和张力,小说艺术结构的缜密和细节刻画的传神性、人物命运的曲折坎坷和性格魅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等,都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彰显.报告文学也因此赢得众多的读者.

二是作家的社会担当.报告文学集中了一批颇有社会担当的作家.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作用下,在追求娱乐性、趣味性和刺激性,以娱人悦己为时尚的文学语境中,世俗性审美大潮滚滚而来,严肃文学、高雅文学及其崇高美、先锋性、人文精神被逼到社会文化和主体精神生活的角落.报告文学作家倘不去现场采访就无法报告,一般性采访也写不出好的报告.这就决定了他们要离开繁华的城市,温馨的家庭,走向社会,走向民间,走向底层,走向历史深处,走向某些是非之地、危险和风险之地,走向集中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和期许、广泛关注的事件现场.他们不怕吃苦受累,不怕面对冷眼和暴力.不怕碰壁惹麻烦.不怕担责任和风险,在辱骂和恐吓中搜集材料证据,在刀尖上逼近历史真相、现实和现场真相.他们付出的不仅是辛劳和汗水,而且是心血甚至生命!且不说危险和风险,单是采访的辛苦就足以令其他文体作家动容和汗颜:女报告文学作家李林樱不顾70岁的高龄,自费探访三江源,考察黄河,创作了《生存与毁灭》、《啊!黄河》,向人们发出维护生态环境的深情呼吁.梅洁为了报告西部儿童教育危机的现状,坐着长途汽车在西部荒原戈壁上独自采访,完成了《西部的倾诉》.黄传会为了写《中国“希望工程”纪实》,足迹遍布全国十一个省市的六十多个贫困县,翻山越岭深入到连当地乡长都不曾去过的村子采访.党益民四十余次穿越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完成了《用胸膛行走西藏》的写作.这是异常感人的事实,但并非偶然的事实,正如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所说,“报告文学作家每一部作品的采访过程,都会是一本苦经”.

当然,小说也要直面现实暴露黑暗,诗歌也要抒发真情表现大义,散文也要书写人生揭示真相,戏剧也要表现矛盾展示冲突,但或者有“纯属虚构”这层金钟罩保护着,或者抒个人感情容易得到社会宽容,或者发自内心不关他人,均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利影响.更不会给作家自己带来麻烦.而报告文学所写,是社会和历史的真相,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很容易涉及或伤及某些人的声名和利益,或者说不可能不妨害某些人的利益和面子,不可能不招致某些怨恨和指责.因而他们的采访和写作常常伴随着刁难、威胁、辱骂、人身攻击,甚至迫害和追杀,甚至还要累及家人跟着穿小鞋,受歧视,遭报复.丢饭碗.没有对历史负责、对真相负责、对真理负责的态度就没法接近真相.没有社会和道义担当就没法报告真相伸张正义.我们所欣喜的是,在我们看到的作品中,作家们勇敢地站在底层立场上,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直面残酷的历史和现实,正视淋漓的鲜血和灾难,报告他们的思考,表达他们的爱憎,为底层弱者、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鸣冤申诉.他们“以人民的名义”鞭打丑恶,表彰善良,揭露残酷现实.维护弱者权益,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李炳银先生说:“每一次危机和重大的事件发生之后”.报告文学作家“总是率先在现实生活最需要的时候悲壮和地行走”.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不少报告文学作家冒着风险到医院床前采访;汶川大地震之后,何建明、李林樱、李鸣生、赵瑜、黄传会、杨景民、蒋巍、苗长水、徐剑、李春雷、王汉卿、康刚联等就冒着生命危险陆续赶赴地震现场进行采访,“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一次次地为历史留下了很多最真实、最直接、最形象的生活瞬间存在”.对此,我们深有同感,因而也就深深地敬佩报告文学作家们的担当精神!

三是,报告文学集中了一些准思想家.报告文学作家不满足于对报告对象的客观书写使其大白天下,也不局限于艺术书写使之具有艺术魅力,而是把对象置于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社会与文化、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等坐标上,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先进的思想方法和人文主义价值尺度,对报告对象所包含的复杂内涵,所传达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多层面、多角度、历史感的书写和思考,其作品闪烁着历史理性精神的光芒,也洋溢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自然,不是每个报告文学作家都具备思想家的素质,更不是每个作家都能达到思想家的高度和深度,但报告文学作家大都不满足于事实呈现和情景翻拍,为寻求事实真相、揭示真谛而锐意思考,或者说报告对象的复杂性、深刻性迫使作家无法停止思想掘进的触角,否则便报告不清楚;而社会担当也要求他们勇于进取,书尽其形,穷尽其理,对报告对象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有深度的思考,否则便不甘心.因此,优秀的报告文学不仅具有真实的力量,以真实感动读者,而且有思想深度.以深刻的理性内容赢得读者好评.赵瑜的《寻找黛莉》,报告的基本材料本来就是几封陈年旧信,但在寻找收信人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和艺术的触角伸向历史深处,对于复杂的历史现场,当事人坎坷的命运,相关者的作为及是是非非,作了深入的探寻梳理,表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使原本史料性的素材变成有历史纵深感、人文精神内涵的艺术创作,人物命运牵连起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几代人的命运遭际!钱钢的报告文学《海葬》,报告对象是大清朝海军从筹建到灭亡的过程,围绕这一过程,作家在十分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揭示了海军内外腐败的内幕,分析了灭亡的原因,反映了清朝上下、大清国内外复杂的历史风云,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庞大的历史题材,单是这一点,就显示出报告者思想家的气度和胸怀,否则无从把握,更不要说书写得淋漓尽致,揭示得深刻到位,也无须说生动的艺术描写伴随着四射的理性分析.凡此种种,没有思想家的素质是做不到的.


其次,报告文学的市场优势.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是时代的主体舞台,经济是舞台的主角.没有市场,没有作为消费者的读者,就没有经济效益,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助动力.或许要说,文学创作不是经济生产,作品也不是产品;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追求的是审美乐趣,满足的是心灵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消费和物质主义的满足.把文学与消费关联在一起,逻辑上说不过去.但在消费主义盛行、娱乐主义主宰、大众审美文化泛滥的时代语境中,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甚至是法则.或者说,在依赖经济杠杆撬动社会发展的时代,读者无可奈何地担当起决定文学市场大小进而决定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市场规律,也是文学发展规律.尽管作家创作的是精神产品,也要进入市场流通渠道,也要借助于由出版、投资、成本、发行、利润、奖金等组成的经济力量的推动争取市场空间.这就存在着市场大小问题,读者多寡问题.市场是文学生产的命脉,读者是市场的支架.读者市场萎缩导致传统的艺术形式萎靡不振:诗歌和戏剧因读者市场衰弱,导致流通渠道狭窄,经济效益受限,诗歌多在诗人圈子里传阅,戏剧舞台萧条冷落.

而报告文学的命运刚好相反.报告文学大都选择具有轰动效应、牵连着亿万心灵的事件和人物作为报告对象,选择有看点和卖点的热门话题作为报告对象,无论人物命运还是事件本身,也无论远去的历史人物还是当下的发生的事件,都以巨大的吸引力吸引着读者,举凡汶川大地震、唐山大灾难、举国抗“非典”、南京大屠杀、解放大西南、清朝海军大灭亡、百万大裁军、中国农民大趋势、世界大串联、阴阳大裂变、影响历史的巨人生活和心灵世界、关乎民族生存发展命运的大变革、举世瞩目的大动荡等都是强势题材,都具有巨大的题材优势.这为报告文学争取并扩大读者市场赢得先机,也为报告文学发展赢得先机.单是这些事件这些人物,就获得种种先机,就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占据了市场高地,更不要说,作家们精心剪辑最能打动人的场景,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书写,在艺术上也不弱于某些虚构作品,从而获得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由一个依附于散文的新兴文体逐渐独立,发展壮大,繁荣强盛,成为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重要文体、独立文体的原因.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文学环境多么恶劣,遭遇怎样的挫折,报告文学始终稳健发展,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始终是广大读者阅读的首选对象之一.报告文学占据文坛重要位置,支撑起文学发展的半壁江山!

其三,报告文学是成熟的文体.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报告文学已经是成熟而自觉的文体.它不再像上世纪50年代那样依附于散文,动摇于新闻和文学之间,为报告性和文学性而争论不休,为报告性多于文学性还是文学性大于报告性而争论不休.徐迟以其《哥德巴赫猜想》的巨大成功和强烈反响解决了这个积压多年、束缚作家手脚的问题,黄宗英、柯岩、理由、陈祖芬、徐刚、钱钢、麦天枢、刘亚洲、李延国、贾鲁生、李鸣生等众多作家艰苦卓绝的创作实践为它的发展繁荣闯出了广阔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多种成功的样式和范式.且更有一些作家,自觉地继承包括《史记》在内的中国古代纪实文学的艺术资源,将借鉴空间伸向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也有一些作家左右逢源,向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以及电视、电影、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寻求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广泛的艺术借鉴丰富了报告文学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开放的借鉴视野和广阔的艺术资源为报告文学艺术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丰富的经验和众多的成功范式为后来者的创作铺平了通往成功的道路.现在的报告文学,不再为“是新闻呢还是文学呢”之类的伪问题而犹疑不定,不再为借鉴资源的枯窘而拘束,不再为探索尝试空间的狭小而放不开手脚伤脑筋.它已经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文体自觉促进了作家创作的自觉,并为作家创作才能发挥和艺术提高开辟了巨大的空间.由此形成良性发展: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促进了报告文学的成熟,成熟的文体催熟了自觉探索的作家.报告文学界出现了很多成就突出、个性鲜明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黄宗英、理由、赵瑜、卢跃刚、何建明、李延国、贾鲁生、邓贤、胡平、梅洁、陈桂棣、杨黎光、王宏甲、黄传会、苗长水等这是一个充满创作活力、足以傲视文坛的队伍.他们以富于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的创作为色彩斑斓却格调低迷的文坛,营造了一道光鲜夺目的风景.

而这也决定了,阅读报告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综合性的精神享受,获得知识、艺术、思想等多重收获.首先是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真实而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对历史和现实,对人物和事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宽眼界,广视野,增知识,强实力.其次是思想理性的启迪,无论是否认可报告者的理性分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激活思维机制,深化对事物的认识.提高思想境界,强化思维能力.再则是良好的艺术享受,甚至比小说散文还要丰富、还要惬意、还要实在的艺术享受,读其他体裁的作品所不曾有的艺术享受.退一步说,即使不能获得预期的审美享受,也开卷有益,有其他方面的收获.退一大步说,阅读报告文学,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套用一句话说就是:报告文学是读了不白读的文体.而这,也正是报告文学拥有广泛读者、深得读者青睐的原因所在.自然,也是我们所欣喜的原因所在.

但报告文学也存在发展忧虑.这种忧虑隐潜但深刻,被繁荣和欣喜遮蔽着,暗流涌动,如不引起重视,尽快克服,将制约报告文学的未来发展.在我们看来,报告文学的隐忧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报告文学创作队伍的隐忧.报告文学需要全才,既要有足够的艺术修养,也要有相当的思想高度,更需要社会担当的勇气,缺一不可.就目前的报告文学队伍而言,固然不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但队伍年龄偏大.有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家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甚至有的还要早.这个年龄段的作家目前有创作实力,成就了过去和现在的辉煌,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就队伍整体而言,后劲堪忧,且用不多少年时间,他们会因无力采访退出文坛,或者改写其他.到那时就会发现,报告文学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尤其缺少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作家.与其他体裁的创作队伍相比,“老化”问题更明显.其他文体,如诗歌,如小说,乃至散文.均不乏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甚至少年作家,无论纸质作家还是网络查重复率,创作队伍浩浩荡荡,后备力量源源不断,有足够的板凳深度.但报告文学后继乏人.而没有大批青年作家加盟,没有后备力量涌现,创作队伍断层,发展势必出现危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报告文学对于作家素质要求过高是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报告文学对于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与现有作家的思想现状、艺术积累、知识储备和创作追求,乃至人生追求,均存在偌大距离.报告文学是开放的文体,需要艺术积累和创作才气,需要综合性的创造素质,但这不是最重要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才气之外,最重要的是社会担当的能力和勇气.是作家的敬业精神.报告文学三分选材,四分采访,三分写作,作家要能吃苦受累,有为追求真理、揭示真相而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甚至是牺牲精神.因为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成功的基础在于,选择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敏感的问题,棘手的问题,有风险的问题,这是报告文学的题材优势;但这优势是为敬业者勇敢者准备的,只有敬业者勇敢者才有可能面对风险和挑战,有勇气拥抱严峻的现实,才能对复杂的问题作出全面把握,深入解读,逼近历史和现实真相,揭示真谛.选择需要勇气,采访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持的毅力,吃大苦耐大劳,百折不挠,九死不悔,李林樱、黄传会那种徒步三江源、“用胸膛行走西藏”的意志和毅力.而环顾当下,作家们稳坐高楼,生活安适,凭借聪明才智在电脑上写作,虽然脱离生活,远离现实,生编硬造,无病,虽然风花雪月,遍地风流,缺少担当,但善于迎合大众读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趣味.他们无需吃苦冒险,无需面对淋漓的鲜血和残酷的现实,就能获得成功.就能体面地生活.这种写作心态、创作追求虽然不很普遍,但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由此导致文学市场和创作环境的疲软,导致审美消费思潮泛滥,更如病毒一样,蔓延无度,侵蚀广大读者心灵,培养寻求刺激、追求闲暇的审美心理,助长世俗文化泛滥,又反过头来影响作家的写作心态甚至人生追求,降低思想高度,冲淡现实热度――由此形成并非良性的循环,并非优良的文学创作环境.

报告文学的欣喜和隐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修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这种环境对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充实和培养造成很坏的影响.很多作家对报告文学敬而远之,不愿意涉足报告文学.因为承受不了报告文学采访和写作的艰难苦困.有人说,报告文学拒绝作家,拒绝青年才子.虽不绝对,但有一定道理.这种写作环境严重地影响着报告文学队伍的充实,并因此形成隐潜的危机.因为现在是平庸时代,世俗时代,大众审美思潮泛滥的时代,诸如社会担当、人文关怀、使命意识、风险责任等等,虽然还有,但远离在解构文化空气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远离在平面审美思潮兴盛环境中走上文坛的作家.而不深入底层,体验苦难,勇于担当,又怎能写好报告文学

其次,题材的贪大走高.题材优势是报告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报告文学所以获得快速发展,所以有读者市场,所以赢得读者青睐,与题材优势有很大关系.很多作品正是依靠题材优势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题材高地风光美,报告文学春满园.有些人物,有些事件,有些真相,原本就有可观的看点和卖点,稍加组织穿插和润色打磨,就是不错的作品,无需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就可以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产生非虚构作家挖空心思也无法创造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生动细节,使其趣味横生,魅力无限.写作报告文学,谁不选择有看点和卖点、容易引起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报告文学的选题优势,倘若把握不好,操控失度,也会走向反面.事实上已经表现出操控失当的端倪.突出表现就是,作家们喜欢选取大事件大话题大人物大场面,然后全景把握,纵横关联,立体,深入挖掘,铺陈排比,使原本巨大的报告对象更加扩大,无限扩大.因而报告文学篇幅一再拉长,有的长达几十万字,即使有深度广度开阔度,但偌大的篇幅远远超出读者的阅读耐心和阅读实际.商品社会,竞争时代,消费心理,都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情绪和阅读承受力,读者喜欢短、平、快的东西,短时间内阅读完消费了的东西,不想花费太多时间、耗费大把精力阅读长篇巨著.因为现阶段娱乐方式太多,消费文化过于发达,读者的阅读消费时间有限,耐性有限.报告文学贪大求全之心不戒、长风不杀,隐忧便会凸显并发挥作用,失去读者市场,失去题材优势,影响其发展.这是选题贪大、书写太长带来的隐忧.

题材所带来的隐忧还表现在取材走向.现在的报告文学,历史题材多,高端题材多,重大题材多,宏观题材多,巨人题材多,政治经济军事高层内幕的揭秘,重大历史事件真相的揭示,高堂巨人神秘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探视,功成名就者的成功之路等这类题材固然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疏于百姓的生计命运和切身利益,疏于当今社会的矛盾纷争和热门话题.有人批评说,现在的报告文学“一远二少”:离现实远,关注民生少,写普通人物少.虽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大题材有看点和卖点,但因为贴近百姓也容易赢得百姓的关注和阅读心理,获得较大的读者市场,为报告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沃土.《包身工》不就是因为写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引起巨大社会影响进而把报告文学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吗

经验说明,远离百姓的也得不到百姓的关心.报告文学或许有一天,因为偏走高端、贪大求全而成为历史殿堂里的贡品,成为摩天大楼里的陈列品,成为专供成功人士欣赏的非卖品!

再则,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及把握问题.报告文学固然是一种成熟的文体,但从业者并不都能熟练地掌握这一文体的写作特点,有些作家甚至还不能妥善地处理报告与文学的关系,在报告与文学、纪实与虚构、事实与真实之间徘徊;有些作者不能很好地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只看到成功者的成功,但不知道成功者因何成功,也就无法把握成功的“秘诀”,而把成功者的成功单纯地与题材联系起来,认为只是题材优势助其成功,却忽视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精心构思,他们娴熟的技巧和生动的描写.他们掌握着好题材这块“璞”,却没有办法把它精心打造成“玉”,缺少好的艺术设计,缺少强的表现力,缺少惨淡经营的耐心,缺少精益求精的追求.有些作品,不讲求谋篇布局,不讲究语言锤炼,不讲究情节结构,不讲究人物刻画,不讲究细节描写.不讲究强与弱、浓与淡、铁与血、火与冰、动与静、急与缓、疏与密、复杂与简单、曲折的回廊与平坦的马路、金戈铁马与杏花春雨、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人性等等之间的艺术搭配.一种笔法一个腔调,一个角度一种语言,贯穿到底,缺少变化.其作品平铺直叙,淡而无味,缺少阅读的美感和兴致.这样的作品多了,读不出味道,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其结果,读者走失,市场缩小,报告文学失却创作和发展助力,就会导致疲软,出现危机.

虽然这些问题目前还不明显,因为成熟作家的创作辉煌遮蔽了各种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危机隐潜.但深入分析作家队伍的构成,细细考量题材效应和题材走向,分析作品艺术元素的多寡和质地.就会发现,所谓隐忧危机,既非杞人忧天,也非危言耸听!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