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生态美学

点赞:4575 浏览:178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从上一世纪90年代起,在国外学术思潮和全球环境现实境遇的影响下,国内兴起了生态美学.

就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总体倾向而言,国内学者往往把生态美学看作是一种为了应对现实的生态危机而新兴起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美学分支.例如曾繁仁指出,‘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美学的产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等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工业革命中的负面因素唯科技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的破坏污染愈来愈加严重,已经直接威胁到数亿人民的安危与生存.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与资源代价.”陈望衡也说过,“应该说,主要的还不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而是现实的需要,环境的问题几乎摆到不同门类学科的学者的案头.”诚然,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是生态美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但是,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构建生态美学的思维范式却与当下美学思潮的运思方式联系十分紧密.这是生态美学生长的深层土壤,是美学体系自身逻辑的自然流程.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对生态美学特质的认识将是不完全的.从自身的体系逻辑角度来看,20世纪的美学已经发展到了颠覆和否定现代美学体系的阶段,所以,对产生于这种土壤之中的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可以,并且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也只有从这个维度来思考,当代的诸种美学理论包括生态美学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解释.

一、艺术的终结――现代美学体系危机的当代呈现

从自身逻辑的发展来看,当代美学的整体取向主要集中在对现代美学体系的反思和颠覆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否定审美与生活的二分,从存在论角度强调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并竭力将审美推向生活;反对审美与艺术的联姻,质疑从审美的角度定位艺术.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是时下学界普遍关注的艺术的终结的命题的具体指向.

在审美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从上一世纪开始,很多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家都对艺术、审美与生活的二分立场持质疑态度,尤其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以及随后兴起的分析美学中的一些哲学家.杜威是一位深受黑格尔一元论影响的哲学家.在《艺术即经验》中,他以‘(一个经验’为出发点,强调生活与审美之间的连续性.所谓的“一个经验”,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个完整事件,例如,吃一顿饭,做一个游戏,完成一件事等.作为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在杜威看来,却具有审美性质.“一个经验(取其所蕴含的意义)与审美经验之间既有相通性,也有相异性.前者具有审美质.””’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虽存在差异,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生活经验具有审美特质.并且审美经验也并不是外在强加于日常经验之上的,而是后者的强烈发展.“审美既非通过无益的奢华,也非通过超验的想像而从外部侵入到经验之中,而是属于每一个正常的完整经验特征的清晰而强烈的发展.”“’用集合来表示,我们可以这样说,日常生活经验是一个大集合,审美经验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相较于集合的其他部分,这个部分的突出特点就是完整、清晰和强烈.通过这种理解和定位,杜威就打破了自康德以来的美学二元论传统,把审美经验还原到生活中去,同时也把生活的触角伸展到审美当中.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分析传统的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丹托指出,审美经验之所以被哲学家们从现实生活中赶了出去,是因为从柏拉图时代就开始的哲学对艺术危险性的恐惧.由于这种恐惧:哲学家们才有意识地把审美和艺术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去,让它们变成无用的东西,从而消除它的危险.“从我们作为人类的明确功利关系来说,艺术类似于本体论上虚空的场所.也相应地与‘没产生什么有关’.康德用‘没有任何明确目的的合目的’来谈艺术时,就强化了这种意思.艺术品看起来好像会对什么有用处.但从哲学真理来看,它是无用的,而它的逻辑无目的性就与它的观众无功利性联系在一起,因为它可能有的任何用处都会是一种误用或一种错乱.就这样,艺术系统地被中立化了,一方面离开了有用的领域等另一方面,离开了需要和功利的天地.”从丹托的观点看来,审美与生活的二元分立,并不是事实,而是一件充满策划和预谋的、众多哲学家参与的共谋事件,是哲学家们通过理论的建构和修饰,将艺术和审美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中排除出去.

实用主义和分析美学都是20世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派别,它们对美学问题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时代的取向.尽管这些哲学家们理解审美与生活关系的角度不同,但是仅就反对将审美从现实生活中割裂出来这一点来看,他们的倾向却是一致的.这种倾向和理论落实到今天美学中的具体问题,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问题.

18世纪法国的夏尔~巴图对现代美学体系的确立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他在《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中,把音乐、诗、绘画、雕塑和舞蹈这五种艺术确定为“美的艺术”,指出这些艺术与机械的艺术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以自身为目的,而后者是以实用为目的,这五种艺术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美的模仿.他的这个观点迅速被学界所接受,经过狄德罗、康德等人的进一步论证和建设,美是艺术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成为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除理论上的确认以外,现代美学体系的形成实际上还与现代艺术市场的出现同步.在前现代时期.艺术家们往往受雇于宫廷、教会或贵族.在那个时候,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作品是否有人购写.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艺术品也开始成为一种商品,艺术家不得不开始思考作品的销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值得购写,美成为人们值得追求的东西以及艺术的本质就是美的观点逐渐确立了下来.在这种艺术理论体系中,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仿佛是天然的,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美,美的集中体现就是艺术.美似乎成为艺术必须追求的一种东西,而艺术的好坏就取决于它是否表现得美.例如,莱辛在《拉奥孔》里,大力倡导艺术家表现美,并且把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在确立的艺术的审美观念看成是自古而然的东西,是从古希腊开始就被认为是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黑格尔在《美学》开篇就确定了美学研究的对象:“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从这段话可以发现,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或者说美的艺术就等于美.虽然两位学者的角度不同,但是却都在确立着美与艺术之间天然关系的合法性.

到了20世纪,艺术领域首先对这种观念发起冲击.以杜尚为代表的先锋艺术家们打破表现美的对象以及很美地来表现对象的做法和思路.他们把小便器、腐烂的牛头、自己的粪便、污渍满布的旧床等拿到博物馆里展览,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从而在实践层面推翻了艺术与审美天然联系的神话.有学者这样评价杜尚在艺术史上的意义:‘牡尚的小便池是个反艺术的例证,它决非为了满足我们的静观等重要的是这一提交的姿态以及这一姿态的理由,而不是这种姿态所涉及的对象.这种姿态中存在着对审美的否定.””从杜尚开始,艺术界走上了反审美的道路.这条道路带给美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审美与艺术的分离,而以艺术为核心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遭到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做法和思路带给美学新的发展契机.因为审美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松绑,就为我们从其他的角度例如自然等来构思美学提供了可能.

从当前的学术状况来看,很多的学者都在探讨艺术的终结问题.由于角度不同,以及试图解释和解决美学问题的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学者那里,艺术的终结这个命题的具体界定确实存在差异.但是,上文所提到的这两个方面却是该命题诸外在表现的内在线索和理路,也是艺术的终结的实质旨归.生态美学作为在艺术的终结的语境中所生成的美学,它的基本理论构成直接承接了该命题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该命题的理论旨趣和意义追求.

二、生态美学的理论构成与艺术的终结命题

我们认为,作为艺术终结之后的新的美学形态,生态美学具有双重性,既解构了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命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美学形态的建设性向度.这种解构性,参照于艺术终结命题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生态美学以对自然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为立论基础,颠覆了以艺术为核心构建体系的现代美学.自然是世界的一部分,为保证自身体系的完善性以及对世界的解释力,无论是现代美学,还是生态美学,都非常重视“自然”这个概念.

根据阿诺德,伯林特的总结,自然的哲学意义,大体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个是洛克学派,他们认为自然外在于人,属外部世界;另一个是斯宾诺莎学派,他们认为自然是包容性的,包含有意识的人类与其他一切.虽然就总体而言,两种观念一直并存,但在现代美学体系中,前一种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现代美学往往把自然看作是人类周围的环境,它本身是粗糙的、丑陋的,需要经过人类的改造才能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对于这种观念,中国学者也非常熟悉.上一世纪80年代后在国内美学界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实践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自然的人化’问题.李泽厚认为,“自然的人化’有广狭义之分.“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等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无论是狭义理解,还是广义理解,现代美学体系中的“自’都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事物,它需要人类的参与,才能够进入审美视野.这种对自然的定位,体现了以艺术为审美理想的价值体系.

然而,生态美学主张,自然不再是外在于人类的、人类远远注视的地方,而是与人类连成一体,二者不可分开.“因为从根本而言,没有所谓的‘外部世界’,也没有‘外部’一说,同样没有一个我们可以躲避外来敌对力量的内部密室.感知者(心)是被感知者的一部分,反之亦然.人与环境是贯通的.””’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理解.生态美学消解了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心物二元论,并从存在的角度,肯定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以此为出发点,生态美学打破了以艺术为核心构建美学体系的方式,开拓和展示了一种新的美学思路.正如在前文中我们提到,黑格尔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把美等同于艺术,这是现代美学体系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质.在现代美学体系申,虽然自然美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却是以艺术美为参照,把它看作是低级、粗糙和需要提升的对象,只有艺术美才达到了理想.但是,生态美学改变了自然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的从属地位,把它作为体系的核心,在新的自然观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崭新的美学体系.这种美学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旨归,在此基础上,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在这种状态中,人不仅解决了环境危机.同时也可以解决自身的精神危机.

其次,生态美学的努力方向正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作为艺术的终结命题的分支和取向之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是当前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学界往往把迈克,费瑟斯通、沃尔夫冈,韦尔施、理查德,舒斯特曼看作是这一学说的代表性人物.从学理渊源看,这一理论主要是把美学从康德主义传统的无功利和自律理论中解放出来,返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从哲学基础上看,它的立足点是打破生活与艺术、生活与审美的二分思维定式,

现代美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强调自律.因此竭力避免对现实的干预,逐渐成为一种纯粹形而上的东西.而生态美学的最终立足点并不仅仅是在理论上建构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同时还要把这种美学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之上,切实地把美学理论运用到环境改善、让人们生活的更为幸福健康等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方面,从而真正实现了美学回到生活中去的目标.阿诺德,伯林特曾做过如下描述:‘饲美学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领域,它的重要性也很广泛.它把传统美学的领域扩展到包含许多我们参与的不同环境一从房间到建筑到街道和邻近地区;从村庄、城市到乡村和荒野,从个体的出现到社会群体的积极参与.等环境是包括一切的,它是包括社会的、物质的和感觉的特征复合体.””o)这表明,生态美学的立足点正是人类的生活,是传统美学排除在外的乡村、都市等等人类具体的生活.所以从国外学者到国内学者,他们研究主题公园,解析迪斯尼的世界,探究地域风光,探讨城市建筑,等等,这些做法和观点都具有极大地现实干攒,会极大地促进当代社会的环境建设和生态平衡.

三、生态美学对艺术的终结命题的补充意义

除坚持了艺术的终结的颠覆和解构性使命之外,生态美学还由于自身的建设性向度为当下的美学危机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

自1984年,美国哲学家丹托和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艺术的终结”命题起,这个理论就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到目前为止,争论还在继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艺术和审美终结了没有第二,如果终结了,那么这种终结具体指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往往被纠结在一起,学者们一直未能达成一致的见解.但是,无论怎样,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意识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观念之间的裂痕已经日趋明显,现代美学体系很难解释今天的艺术了.

生活与生态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美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然而,对艺术的终结命题的讨论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诸理论家往往都是仅提出传统艺术和审美的终结,却没有进一步解释终结之后的艺术和美学是什么样子,它们的基本厨、特征以及构成是什么.因此,可以这样说,艺术的终结命题更多地是在颠覆和否定既有体系,而不是在建构新的体系.以丹托和汉斯贝尔廷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点.丹托的理沦比较昆晦涩,在他的著作中,艺术的终结的内涵有很多种理解.但就总的倾向来说,这些对终结的理解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种传统叙事的终结,即现代美学体系的终结.他曾经明确指出,“就我和贝尔廷的理解,艺术应该充满活力,其内部没有任何已然耗尽的迹象.我们的主张是:一种实践晴结是如何让路给另一种实践隋结的,等所终结的是叙事,而不是叙事的主题.””,这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丹托并不认为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终结了,而是我们旧有的艺术观念,即关于艺术的叙事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艺术的发展了,因此.需要终结不符合时怎么发表展需要的艺术和美学体系.汉斯,贝尔廷也表达了近似的意思,他认为自己的目的也不是要‘为艺术或艺术史写个讣告.相反,我问自己是否艺术和我们已经习惯的艺术叙事之间还是和谐一致的.””’这也就是说,丹托从哲学家的视角,汉斯,贝尔廷从艺术史的书写角度,都对现代美学体系与艺术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当代艺术发展,而暗示了抛弃现代美学体系的合理.但是,无论是丹托,还是汉斯,贝尔廷,都没有指出,弃了现代美学体系之后,美学将走向何方新的美学形态又会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艺术的终结命题其颠覆和解构性明显,但建设陛却有所不足.生态美学的兴起睁!合可以补充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说,艺术的终结的命题的提出打碎了旧有的现代美学体系,而生态美学则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美学雏形的出现.因此,曾繁仁才飞A为,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等”.这也就是说,生态美学不单纯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的美学,同时它还是一种立场,一种可以作为哲学基础来建构新美学的资源和构成.如果说,艺术的终结命题意在打碎旧的美学体系,那么,生态美学让我们看到,在打碎之后,我们能够建构的又是怎样的美学.

此外,生立沧蜘且阳t/与白怂关系白99解让中国的学辛u亲切.因为这种ZQ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路暗合.中国占|三才理沦,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部与生态美狗)斟主张桂车子台.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才认为,‘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其耙陂公认为近10年来中国美学<0塌?学白瞰出贡献;”‘这种岘向?8里.但是,我0偏?棵持清毗,当?组淳学?,从世界范围来看,是西扔?疆!?的美笋?q』含湘体系的产物,在逸啦酬?借后,是V仙头巾C/主义的反思和?倦?全闰琢局限白.突破.有怠思白钮是,这Pk幽乏展却为中匡rf肇翻车靶?自己的独特作用提供了机遇.

结合中国美学界近些年的思考,可以这样说,生态美学的兴起为中国学者开辟自己的美学道路提供了契机.我们终于可以用自己的理沦资源来构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同时又可以用这种理沦与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改变长时间以来的“失语’以及如何实现古代哲学、美学的现代转换等问题.如果我们可以为艺术的终结做一种解释,那么这个短语中的‘艺术”可以理解成西方艺术和美学,由此,艺术的终结命题就可以有了一个新的内涵,即西方艺术和美学观念的终结.这种终结带来的一种可能即是,以此为契机,发掘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立足现实需求,构建具有中国原创意识的美学理论.

注释:

(1)曾繁仁:《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阿诺德,伯兰特:<生活在景观中》,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3)(4)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9页,第49页.

(5)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朱光潜全集第1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人民出版社]994年版.

(8)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7{.

(9)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张敏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0)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11)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HansBelting,ArtHistoryat~erModerni,TranslatedbyCarolineSaltzwedelandMitchCohen,7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7,

(13)曾繁仁:<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

(]4)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