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的多元化

点赞:4979 浏览:192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等问题,不仅仅是声乐界、理论界、学术界所关注的,而且也是中华全民族所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本文是在前人的成果上,提出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途径是保护民族声乐的民族文化基因和坚持传统性与融合性并重这两种方式.

关 键 词:民族声乐多元整合双重途径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审美来表现民族的音乐风格,是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1)中国民族声乐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声乐界乃至整个音乐界所关注的问题,建立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也是由上世纪后期开始至今几代声乐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这门闪耀着中华文化灿烂光华的演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力展现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起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早在1963年李焕之先生就撰写了《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在独唱独奏音乐座谈会上的发言》一文(2),文中作者分别对建立声乐民族学派(或中国学派)的理解、在民族唱法领域里要的经验总结和民族唱法如何提高等三个问题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等问题,不仅仅是声乐界、理论界、学术界所关注的,而且也是中华全民族所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发展民族声乐的必要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今,任何学科的发展缺乏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中国的民族声乐是多元一体的,它拥有56个民族,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信仰、习惯、语言等,其声乐艺术也各具异彩.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站在全球文化思维框架中来考虑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世界音乐的宝库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作为占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在这块大地上辛勤的劳动、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在民族声乐方面拥有无数的创造和积累,它需要后人的继承、发展、再创造.

二、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

刘辉在《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3)一文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对于中国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问题,必须从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来审视、研究,只有站在中华文化的层面上来思考、探讨其发展趋势,才能理清思路,看准方向,进而进一步处理好继承、借鉴、提高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有关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声乐能够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是对民族声乐的文化身份的认定,即,对外明确文化身份的区别,对内讲求文化身份的认同.(4)

(一)民族声乐的文化之“源”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必然以中华文化为依归.刘辉在《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一文中说:滋养民族声乐这旺盛生命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审美.”(5)一言蔽之,中国民族声乐国民族声乐正是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二)民族声乐的文化“个性”

识别、认定、突现、张扬民族声乐的个性,是民族声乐文化定位的核心内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汉民族音乐演唱艺术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相融合、交汇所生成的声乐艺术.(6)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民族声乐的气质和内在规定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取向,决定了民族声乐的艺术神韵和受众的欣赏习惯,中华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决定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属性.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都是人类共有的艺术财富.与西洋声乐的代表“贝尔康托”相比较,我国的民族声乐个性是较为鲜明的.“贝尔康托”从某种观念和审美特征上讲是近乎于技术至上的,甚至有些排他性、唯我独尊,中华民族声乐则较具开放、包容性,重视技术而不唯技术,把技术看成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和手段.譬如,西洋声乐视“喉音”(舌根音)为错误发声方法中的一种顽疾,而中华民族声乐由于它的多样性,因此被称为“喉音艺术”的蒙古族“呼麦”唱法却大受欢迎,并在中国顶尖的高等音乐学府有一席之地,此“喉音”非彼“喉音”.一般说来,东方音乐较为注重旋律发展,西方音乐较为讲究和声,东方音乐注重韵味,西方音乐讲究技巧,东方音乐创作注重感觉,西方音乐创作讲究理性.周文中认为:“西方真正的艺术大师,并不看重你对他的文化的表面模仿和追随,他们看重的是你不同于他们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文化和语言.(7)总之,突现个性魅力,坚持差异化,对外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身份的区别,对内则是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

三、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声乐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多元分流,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让多种演唱模式涌现并存,这符合事物发展呈多样性的发展规律,也是从中国声乐演唱的实际出发和面向我国广大观众的需要,同时,也是使我国声乐演唱走向世界的需要.那么,何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途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条:

保护民族声乐的民族文化基因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民族声乐在“继承”和“借鉴”的天平上已出现了明显的倾斜,借鉴西方声乐错误地成为了主流,笔者认为这将导致民族声乐的逐渐丧失.中国民族声乐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成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民族文化是哺育中国民族声乐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巨大系统,其声乐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在世界上堪称无与伦比,这也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鲜明特色,更是民族声乐的发展之根,因此保护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保护民族声乐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形成良好的民族声乐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8)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或“原生态唱法”,是民族声乐文化基因的载体,因而,关注、保护、发展原生态民歌,这不仅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意义也举足轻重.田青认为:原生态唱法“指的就是我们56个民族自古就有的、传承有序的、本民族的、独特的唱法,这里面还应包括对真正民歌的演绎.具体地说,就是运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演唱本地人民集体创作的歌曲的演唱方法.”(9)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源泉,必须加以保护,并予以传承.

印度和日本是保护原生态音乐范例.在印度由于政府对原生态音乐采取的高度尊重的态度、扶持手段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印度音乐至今仍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只要听到了它的音乐,就能立刻从中感觉到印度的人图风情.日本音乐走的是两轨并行之路,即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双轨同行,政府在对待两种音乐的政策上有所不同.对西洋、现代音乐,政府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对传统的音乐国家则全力扶持.

原生态音乐是人们在劳动之中或劳动之余通过最直接质朴的方式把生活中最真实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和谐声响,音乐的内容体现了各族人民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需求、审美观念、音乐价值取向等.原生态音乐表现的内容都与本土生活紧密相连,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婚丧嫁娶、亲情爱情友情、传统习俗等这些内容都是各族劳动人民几百上千年文明的积淀,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记载着这种文明的传承.原生态的民歌除了体现出人性的亲密、自由之外,还唤起了人们对于民族精神重建的一种渴望.“因为原生态民歌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纯洁、质朴、深层、最有时间连续性、最具活力的情感和生存观念.人们从原生态民歌中,似乎能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10)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所说,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灵魂(精神)音乐.如果一种文化一开始就丧失了它的个性音乐,那么就可能丧失表达它的个性文化传承的基础.


坚持传统性与融合性并重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说明,民族声乐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下衍生发展的.在发展提高过程中,民族声乐不仅继承了传统音乐的风格和传统声乐的演唱方法,同时也学习借鉴其它姊妹艺术和一切外来的、优秀的歌唱方法和表现手段,学其所长,为我所用.因此,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继中国传统声乐,体现出其“民族性”,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又需要吸取和借鉴西洋“美声”,显露出其“融合性”.这种“民族性”和“融合性”即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主要方向,即多元整合.换句话说,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既是现今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又可视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追求.(11)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我国传统声乐民歌、曲艺、说唱、吸取中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它的演唱方式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上,演唱内容深刻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人民的心声,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民乐雅俗共赏的特点,并在表演、声腔、吐字、内涵、韵味、技巧、声音的装饰等多方面做进一步的提高,不断升华.

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和”即和谐,堪称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标志.关于这一思想,文献中的最早论述见于《国语郑语》.周太史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问题时,提出事物的生成和发展,正是在不同东西组织配合中才能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此即为“和”之意.(12)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形成了如下的美学特征:“词情、曲情、声情相触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相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13)因此,我们必须放胆地与西洋声乐文化交流,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对话、交流,是“知变守本”的交流,“和而不同”的交流,在交流中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不失文化身份的区分.

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声乐艺术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可就是说,否定中华民族声乐文化与否定西洋声乐文化,自身传统传递的断裂与外源信息的断裂,都无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只有坚持以我为主、和而不同,在中、西声乐文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14)才能让中华声乐文化根深叶茂,永葆青春.

注释:

(1)夏毅和,马琰:《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铜仁学院学报》,2007,(1).

(2)李焕之:《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在独唱独奏音乐座谈会上的发言》,《人民音乐》,1963,(6).

(3)(6)刘辉:《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中国音乐》,2006,(1).

(4)(8)解丽,刘明健:《多元整合: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5)刘辉:《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中国音乐》,1998年(1).

(7)周凯模:《关于跨世纪的音乐讨论――周文中教授的忧虑和期待》,《中国音乐》,1998,(2).

(9)《原生态唱法上央视专家评委各抒己见》,《音乐周刊》,2006年5月12日.

(10)臧一冰:《关注原生态民歌对当今中国的意义》,《艺术评论》,2004,(6).

(11)王旭丽:《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及价值》,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5).

(12)参见戎章榕:《重温历史话和谐》,《科学时报》,2005-3-10.

(13)李萍:《.对民族声乐多样性发展的思考》,《人民音乐》,2006,(9).

(14)乔新建:《确立民族声乐双重发展途径的构想》,《音乐研究》,2003,(2).

(15)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