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与“生活”有关的短语和诗句

点赞:33360 浏览:1552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从本期起,《文艺争鸣》在“理论”版块里,推出一个新的专题讨论栏目:“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范式的生活论转向”.

由此,我也想起了一些与这个讨论的主题词“生活”相关的一些句子,记下来,权作栏目的开篇小引.

我想起来的最直接的一个短语,也许要算2004年底本刊第6期开辟的“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笔谈栏目中,所反复提出来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短语了.钱中文先生说那期《文艺争鸣》一口气发了8篇文章来推出这个“日常生活审美化”,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平心而论,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可谓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文艺学、美学讨论了,持续数年之久,至今仍有文章不时地提起和讨论这个短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本刊的“生活论转向”的题目,可以看成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的继续,只不过,我们觉得,“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短语所表达的意涵还是稍嫌窄了一些,后现代语境的“大众文化”的意味浓了一些,容易被“望文生义”地质问“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仿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都已“审美化”了,而我们知道,生活,这个时代或已有的任何时代的生活,其间都有大量艰辛、苦难、混乱和阴暗的所在,而且人无论多么“精神性”也脱不掉美学家杜威所说的“活的生物”的性质,身体和心灵精神都被搅合在了叫作“生活”的境遇之中,怎么能用“审美化”加以粉饰或遮盖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表述出来的时代审美状况以及思考路向仍然重要,生活的审美化也是历代人们所追求的境界和目标之一,而且如果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类生活的进程,一种进步和发展的生活文明观也应令我们承认现代生活中的审美增量趋势.当然,即便这种审美增量趋势在有些学者看来已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也不应导致我们对生活、对生命存在、对人性的盲目乐观,要明白它反而造成了更加复杂的生活问题,困境体验和忧患意识理应难免,更何况“审美化”也要有“代价”的.由此看“审美化”这个状态语,虽然重要也便没有必要那么重要,而最重要的恰恰是“生活”这个主语.此时此刻,重出文艺学术“江湖”的“生活”概念在中国新时期30年来文艺学术进程的背景映衬下,就这样被重新置于醒目的关 键 词的位置,久违,太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理论发展的标志性了,以至于我们现在以为可将其直接地称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范式的生活论转向”.


在编2004年第6期的“生活论话题”栏目时,我曾在后面写了一篇题为《生活概念、生活转型、日常生活的文艺学》的编读札记.大致的意思是想说,中国古代传统中“生活”一词并不显目,大抵指世俗底层的生计、生涯、生存之义,今天我们所说的生活概念是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样的总体性把握,大概免强相当于古代的“世”(当然有很大不同,此不详说),而从“世”到20世纪崛起的现代性的“生活”概念,连同时代、现实、社会等几个总体性概念的出场,搭建了中国现代性思维和语言兴起的某些方面的基本框架.“中国人开始把很低层地把握的‘生活’,把自己与之纠缠不清的日常性‘生活’,加以对象化,而置诸主体/客体的认识框架上来把握了.”从而将文艺从“生活”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生活的“教科书”、“批判书”,或者审美对象,这也可以称作20世纪中国文艺的生活论、生活美学,也是20世纪中国相对于传统中国的一种“生活转型”的结果.但这样一种所谓的生活论和生活美学,由于其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其生活概念的阐释中,在将“生活”整体性地加以对象化的同时,也将生活整体踩在了主体的脚下,日常生活总是受到物役的,是庸俗、非人的,需要批判、改造和超越的.这固然是有道理的、有积极性的,然而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检测如“人”的生活总被宣布为“非人”的、需要超越和解脱的,这样的逻辑有时就使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解释生活,同情和宽容就时常会被淡漠,真实的生态性或常态性的生活内容或许也被格格不入、被遮蔽掉,也不是不可能的,而改造和完善生活的实践有时也会受一定程度的阻碍.由是,20世纪中国“生活”概念的兴起及其生活论述,在实质上所引发的乃是诸如启蒙美学、自由美学、个体美学、批判美学、战斗美学、革命美学、生产(建设)美学、颂歌美学、英雄美学、人学美学、悲剧美学、超越美学、无功利纯粹美学等等,它们错综复杂此起彼伏地构筑了积极前行的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大势,其历史地位和价值不能低估,但其有时走到极端,也会不同程度地走样,及至产生消极的和负面的作用.20世纪的中国文艺史、美学史都不乏这样的深刻教训.现在想来,如果说20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有什么普遍的缺失的话,那就是它不缺乏生活的论述,但却大抵缺乏对“生活”的宽容、智慧的理解,这固然是时代语境使然,却也时多时少地压抑了那个被王国维要极力“解脱”的“生活之欲存”的“生活”.如此我们来到中国历史的新时期,来到了新世纪,新一轮的生活转型使我们大家无论尊贵都一夜之间跌入了“生活”,30年来我们创造了新的物质基础形成一种力量又塑造了我们自己,生活的物质性解放了人,解放了人的需求和身体性情,“人”成了“人物”,精神对物质不是更加超拔而是更加难解难分,对此,一个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格局常会捉襟见肘.过去用启蒙/精神与革命/政治挂帅的时代争取来并从此转型而来的这个生活现代性的当代局面,如何继承启蒙/精神和革命/政治时代的优良遗产,而又尽可能地舒缓它们与“生活”造成的紧张,回到本真的日常的生活大地,科学与发展、与文明的矛盾主题,不唯物质高度,也不唯精神高度,而是在物质与精神的新的均衡局面下走向新的生活文明,这成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由社会的“生活转型”而必然走向“生活论转向”的理由.

由此我又想起了一些有关“生活”的诗句.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诗人李金发和徐志摩各自写了下名为《生活》的诗.李诗为:“等君不见高丘之坟冢的安排/有无数蝼蚁之宫室/在你耳朵之左右/沙石亦遂消磨了//皮肤上老母所爱之油腻/日落时秋虫之鸣声/如摇篮里襁褓之母的安慰/吁,这你仅能记忆之可爱//我见惯了无牙之颚,无色之颧/一切生命流里之威严/有时为草虫掩蔽、捣碎/终于眼球不能如意流转了.”徐诗为:“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这是典型的五四一代人文感伤的个体知识分子的诗化生活观,渗透骨髓般的死亡意识(李诗)和妖魔化的毒蛇感受(徐诗),共同发出了对生活的诅咒.应该说这么决绝的精神令人惊异似乎有难以企及的悲愤高度,但他们在悲愤的同时也就拒绝了生活,只剩有精神的单一顽强而伤悲脆弱的维度.也难怪五四后的另一审美路向中,要强调深入大众生活,与工农生活相结合,强调社会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了.正是在这另一路向中,艾青写下了《大堰河:我的褓姆》:“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河,含泪地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这是五四后一代走向社会、睁开眼睛看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对生活的控诉和否定,生活恰成苦难的处所.这样的现实感走向斗争和革命也是历史的必然,革命和战斗也因之构成一种新的生活,一种不畏鲜血和死亡的生活.艾青在另一诗篇中写道:“当你们一天出发了,走向战场/你们不是也常常/觉得自己曾是生活着/而现在却应该去死/――这死是为了/那无数的未来者/能比自己生活得幸福么”(《他死在第二次》)这种对生活的拒绝和否定出示了一种那个时代的令人敬仰的崇高美学和英雄美学,向死而生,必将由死亡中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局面,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为了“生活”这个目标并为了在其前面加上“幸福”或者“美好”的修饰语的.

当这可能的一天来临,新中国建国后出现大量“拥抱”新生活的诗篇也是理所当然的.以“生活”的名义,向困难进军,延续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和理想精神,生活的生产建设性转型持续着高歌狂进的态势,生活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也就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本该逐步从紧张状态舒缓下来的日常生活,只从“革命”的意义而很少从“生活”的意义来理解、阐释社会主义,这种道义上即便值得肯定的“生活”理想也因对生活的过于片面和狭窄的理解,导致让革命、政治和生产全面覆盖生活领域,对生活日用的讲究则被指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遭到批判.诚如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中的诗句“真正的生活开始了”,而这“开始”却在艾青写“他死在第二次”的那个时代.于是延续战争年代的状态,“生活像海浪一般推进”(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一边唱:“在这生活乐谱中,永远是一样美妙的强音”,一边唱:“我要下去啦/小河呀我要同你一同走向喧闹的生活/我要下去啦/人们需要我像作战般工作.”(《山中》)革命和政治、生产全面压抑生活最终形成了生活的紧张局面,在令人们精神饱满、高昂之后终不能持久.

想起与“生活”有关的短语和诗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艺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78年后当人们读到一位朦胧诗人题为《生活》的诗篇时,其惊愕的程度就可以想见一般了.这首诗只用一个词“网”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醒目惊心,仔细想来,大概是恢复和沿续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感受和人文精神,一方面舒缓了用革命、政治、生产解释“生活”的紧张状态,另一方面也恢复了正常人性中的对生活的感伤情怀,生活的忧郁一面得以显露恰恰表示了生活的正常化趋势,宽容的、开放的、多面性和人文性的生活解释开始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也将走进诗歌,诗歌开始长出一双“生活”的眼睛.韩东的《一个真理》:“风鼓动这窗帘/夜已很深/有人在梦中/看见那不可知的地方/我的灯还亮着/生活,在每个夜晚降临//等你无论怎样深刻/都是在这块土地上/你的脚会象根一样烂掉/一片永恒的月光/父辈们已经成为肥料/和发甜的空气/是他们/更深入地认识了我们的土地/并学会用风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月光看见万物的影子/接近你/告诉你一个真理.”这里已没有了李金发、徐志摩式的悲愤和阴郁,也没有多少“生活――网”式的人文批判和无奈的忧郁,而是在用一双与生活平行的眼睛来陈述生活的过程,紧张状态开始消失.当我们读到小君的《春天》的时候,他低吟的“春天来的时候/我安于每天的生活”,“在我沉思默想的时候/我坚信我快乐甚至幸福”等诗句,所表达的生活性感受,平静,世俗的快乐开始呈现出来.如果说韩东尚站在生活之外静观生活的整体,那么经由这种静观凝视,小君的诗已开始站在“生活”之中来写生活的状态了.那是80年代,人们开始专注于过一种被称为“日子”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感渗透到了诗歌中.今天看,这该是“生活”的一种“进步”吧.

不把生活踩在脚下或放到对立面,而是把自己的生命放置融入到当下的生活之中,仿照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的说法,“生活转型”后形成的世俗民生的生活观走入诗界,很可能就是像这样的以“生活”之眼来观“生活”的方式.它也会有恨、有爱、有时消极也有时积极,恰如生活世界本来的世俗生态,看谁活出更好的境界,在多元抉择的现实中诗也呈现出置于生活中的恨与爱、消极与积极的丰富样态.在生活之中,文学对生活的态度也会更宽容、智慧.来到新世纪,我们读到雷平阳的《生活》:“我始终跑不出自己的生活/谁能跑出这落在地上的生活,我就/羡慕他,如果谁还能从埋在土里的生活中跑出,我就会寂然一笑,满脸成灰/已经三十九岁了,我还幻想着/检测如有一天能登上一列陌生的火车/到不为人知的地方去/我一定会拆下骨头/洗干净了,再蒸一蒸等/已经尽力了,整整三十九年/我都是一个清洁工,一直在/生活的天空里,打扫灰尘”.“跑不出生活”的雷平阳自然不用“深入生活”,他自甘一个生活的“蒸骨”打扫的“清洁工”,应该说这积极的生活精神可令肺腑感动.我们读到了郑小琼的《生活》:“你们不知道,我的姓名隐进了一张工卡里/我的双手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身体签给了/合同,头发正由黑变白,剩下喧哗,奔波/加班,薪水等我透过寂静的白炽灯光/看见疲倦的影子投射在机台上,它慢慢地移动/转身,弓下来,沉默如一块铸铁/啊,哑语的铁,挂满了异乡的人的托付与期待/这些在时间中生锈的铁,在现实中颤栗的铁/――我不知道如何保护一种无声的生活/这丧失姓名与性别的机械的生活,这合同包养的生活”.作为一个打工者,她出示了大量生活的真相和细节,她还这样地说到“生活”:“铁块与胶片抚摸着她命运的暮色/啮咬的机床断残的食指交颈默立/她命运的暮色在一个流离的词语间哭泣/她血肉模糊的疼痛询问着命运/啊,这零乱的生活,充满了对命运的愧疚//啊,原谅微薄的工资,原谅曾经的理想/原谅反反复复的过错,原谅手中的次品/原谅客户的投诉,/原谅机台上的青春/啊,我等缓慢的打工生活”.(《黎明》)郑小琼的基于基本生存的生活精神也是积极的、抗争的、奋斗的,甚至她这里的“原谅”也是一种坚强,也显露了自我舒解的积极生活的智慧.关于这个时代的“生活”,诗人杨克的表达似乎具有高出他人的深刻性:“现代的伊甸园拜物的/神殿我愿望的安慰之所/聆听福音感谢生活的赐予/我的道路是必由的道路/我由此返回物质回到人类的根/从另一个意义上重新进入人生/怀着虔诚和敬畏祈祷/为新世纪加冕/黄金的雨水中灵魂再度受洗”.(《在商品中散步》)对这些诗句的批评,就是它的智慧和深刻性必将启发我们文艺学、美学和批评界的深刻反省,导致我们的自我批评.是的,重估物质,重回人类生活之根.

面对“生活”的崛起,我们谁也没有超越生活,你的超越最多也是在生活中的超越.我们知道一个生活中及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学也许芜杂得很,怎么办我们的理论和批评当然需要启蒙理性、需要批判生活和建设生活,需要提倡和促进积极的生活,但审美的批评之所以是审美的批评,就是它应该也是“生活”式的,更多智慧和宽容,不忙于宣判和非此即彼,尽可能知人论事,通情达理.在真实生活的理解中,去处理更多的类似生活现象的更复杂更芜杂的酸甜苦辣多味杂陈的文艺生态,比如我们如何批评尹丽川的诗作《生活本该如此严肃》和《另一种生活》文艺学和美学的“生活性”难度无疑加大了,诚如一流行歌所喊:“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这不是高歌而是咏叹.

(作者单位:本刊/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