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汉赋》用韵

点赞:3818 浏览:140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两汉韵部系统的研究相较于先秦韵部的研究来说,偏于薄弱,至今仍存有一些分歧,如对鱼、侯,脂、微的分合有不同意见,对去声调的有无持不同看法等.这一方面,是因为汉代韵文材料的收集不够全面,如汉赋的散佚就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前辈学者对韵文材料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因而无法排除某些偶然因素,如偶然的合韵或版本错讹等.

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先生编写的《全汉赋》一书,该书是对汉赋进行全面整理的新成果.本文即对《全汉赋》中243篇赋文进行了研究,运用二项分布比率检测设检验的统计方法①,兼顾韵段与韵脚的关系,得出了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期的韵部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全汉赋》所体现的韵部系统.限于篇幅,略去韵谱.

1 西汉时期

正如前辈学者研究表明:“西汉文学语言和战国时期一脉相承”②.从《全汉赋》西汉赋文的实际押韵情况来看,西汉的韵部可分为三十一部,大体与诗经时代的韵部分部相同.

阴声韵十部:之部、幽部、宵部、侯部、鱼部、支部、脂部、微部、歌部、祭部;

阳声韵十部:蒸部、冬部、东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入声韵十一部:职部、觉部、药部、屋部、铎部、锡部、质部、物部、月部、缉部、叶部.

声调方面,阴声韵除祭部只有去声外,其余各部都是平上去三声俱备;阳声韵的仄声字相对较少,有的韵部只有平声字,如冬部,有的韵部缺少上声字,如蒸、东、真、谈、侵,其余阳声韵部三声俱全.西汉时期,在《诗经》音中与入声韵相涉的阴声韵的去声字已从入声韵中分离出来.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了西汉时期四声正处于初备期.

韵部归字上,部分韵部的韵字发生了变动.具体情况如下(平声以赅上、去):

(1)之部

诗经时期原在之部尤韵中的“久”字在西汉时期已转入幽部.如贾谊《吊屈原赋》中的“久、咎”相押.

《全汉赋》用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汉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支部

诗经时期歌部中至韵字“地”,到西汉赋文中已由歌部转到支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系”、“地”协韵,扬雄《羽猎赋》中“地”、“辔”、“击”协韵.

(3)元部

元部仙韵中以“扁”为声符的字在诗经时期属真部,但在西汉时期已转入元部,例如“翩”字,枚乘《梁王菟园赋》中“翩闲弹鞭”协韵,刘,歆《遂初赋》中“翩绵”协韵.

(4)缉部

没韵中的“讷”字,上古当归物部,但在西汉赋文中,它却与职部字合韵,如董仲舒《士不遇赋》中“墨”、“讷”、“惑”合韵,故“讷”字西汉已转入缉部.

2 东汉时期

到了东汉,汉语语音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它的后期,可以看作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

声调方面,阳声韵的上、去声字增多,是东汉时语音的一大特点.在《全汉赋》中,除蒸、冬、侵三部尚未见上、去声韵脚字外,其他阳声韵皆三声俱全,这也说明东汉时期四声已有了较大的发展.阴声韵中的去声字独立押韵的趋势更加明显.

韵部的归字有明显变化,具体情况如下(平声以赅上、去):

(1)之部与幽部

之部尤韵中的“牛”、“丘”等字已转入幽部,以“久”字为声符的字,如“疚”、“亩”等字也转入了幽部.但“谋”、“罘”、“尤”、“由”等尤韵字仍在之部.之部脂韵中的“龟”字已转入幽部.但幽部旨韵中“轨”字又转入了之部.

(2)鱼部和侯部

东汉时期的鱼部已加入了侯部的虞韵字,逐渐形成了《切韵》时期的统一韵类――虞韵.但在西汉时期原属于鱼部的麻韵字已在东汉时期转入了歌部,这主要表现为“华家霞舍邪野下者”等字在押韵中出现了两读现象,即同一个字既与鱼部字相押,又与歌部字相押.如班彪《北征赋》“峨家波”相押(下划线者为歌部字,下同),傅毅《洛都赋》“华波罗”押韵,班固《答宾戏》“波华”相协等.同时,它们偶尔也与鱼部字相谐,如班彪《北征赋》“邪图”为韵(下划线者为鱼部字,下同),张衡《西京赋》“家华何与”为韵、“徒狐赊猢鼯舆车且”为韵.我们知道早在西汉,鱼歌两部就已有大量的合韵现象,东汉时也不乏鱼部的鱼、模韵系字与歌部相协的例子,如班固《幽通赋》“可祸补”,张衡《西京赋》“峨罗龉波柯跎”,那么这些原属于鱼部的麻韵系字在转入歌部后,仍较多地同鱼部通押,应该说是自然的.所以,东汉时期的鱼部只包括一等韵模韵及两个三等韵――鱼韵(开口)和虞韵(合口).

侯部字,在东汉时期只剩下了侯韵字,同时还出现了与幽部的尤、幽韵靠拢的趋势,如张衡《归田赋》“丘流钩馏”为韵(下划线者为侯部字).

(3)歌部与支部

东汉时期的歌部字已接收了鱼部的麻韵字,同时原来所包含的支韵字无一例外地转去了支部,与原支部支韵字合并,形成了《广韵》时期的支韵系字.除此以外,支部字还并入了西汉时期的脂部的尔字、累字和从尔、累得声的字.如班固《幽通赋》“谊避累”相协、张衡《西京赋》“驰弥卑”押韵.

(4)蒸部

蒸部中的“雄”字在东汉时期多与冬部字押韵,已转入了冬部.如班固《西都赋》“雄陵中”为韵,边让《章华台赋》“终风中雄隆”为韵.

(5)冬部

东汉时期的冬部字并入了蒸部的“雄”字、侵部的“风”字及以“风”为声符的字.由于“风”字的并入,《全汉赋》中东汉时期的赋文里再没有出现冬侵合韵的现象了,由此我们可以说:到了东汉,尤其是冯衍以后,冬部已从侵部中完全的独立出来.

(6)阳部与耕部

东汉时期的阳部字范围有所缩小,原有的庚韵三等开口字,到傅毅、班固时,在海岱方言区和秦晋方言区已转入了耕部,而在周洛方言区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阳部的庚韵系二等开口字、二等合口字和三等合口字并未发生转变.耕部接收了原阳部字的庚韵三等开口字,显现了《广韵》庚韵系字统一的趋势.


3 三国时期

由于《全汉赋》中收录这一时期的作品实在有限,我们无法归纳出一个完整的韵部系统,只能就材料说话.较之东汉时期的31部,三国时期的韵部分类有较大变化,有些韵部产生了分化,如之部分作之、哈⑥两部,职部分作职、德两部等;有些韵部产生了合流,如药部和铎部合为了一部.下面具体介绍韵部归字的变化情况(平声以赅上、去):

(1)之部与部

《全汉赋》中三国时期的赋文里,之部独用例中只有之止志三韵相押的韵例,不杂一个哈部字.这与东汉时之哈灰皆韵混押的现象不同.

(2)侯部

《全汉赋》中三国时期的赋文里,平声韵例中,除繁钦《愁思赋》、刘桢《鲁都赋》中分别有一个韵段尤韵字与萧、肴韵相押外,其余的8个幽部独用段中尤韵字只与幽韵、侯韵字相押,可见东汉时的幽部尤、幽二韵字已与豪肴宵萧四韵字分立,转而与侯部合并.但幽部上、去声字中仍存有尤韵字与豪、肴韵字同押的韵例,这说明不同声调的韵字的语音演变是不一样的.

(3)侯部

《全汉赋》中三国时期的赋文里,侯部的虞韵字与侯韵字分别划然,没有混押现象,这与东汉时虞侯韵时有混押的现象截然不同.

(4)阳部和耕部

三国时期的阳部字的范围较东汉时期又有缩小,原属阳部的庚韵系字已全部转入耕部,在阳部独用例中除刘桢《鲁都赋》有一例“觞觥”为韵外,其他都是阳、唐韵独用或合用,再不杂一个庚韵系字,这与东汉时期庚韵系字与阳、唐韵字任意混押的现象不同.又三国时期周洛方言区的繁钦、应的赋文中都有原属阳部的庚韵系字与耕部字合韵的现象,如繁钦《建章凤阙赋》“廷鸣名萦”(下划线者为庚韵系字,下同)、应《灵河赋》“征惊倾营星”,由此可见阳部庚韵系字已转入耕部.此时的阳部只包括《广韵》的阳唐两韵.

当然间或也有人把庚韵的“明京庆衡横兄羹景”一类字和阳部字押韵,如刘桢、应等人,这说明“明京兄”等字的韵母读音跟阳部还是比较接近的.

(5)元部

东汉真、文两部的先(天)、仙(川)、山(艰)三类字在三国时期多与元部字押韵,已转入了元部,如繁钦《建章风阙赋》“天旋”,陈琳《武军赋》“千烟缘弦坚”等韵例.

(6)职部和德部

《全汉赋》实际用韵中,职部独用韵例,除徐干《冠赋》“翼服忒”为职屋德合韵外,其余十例均是职屋合用、德韵独用,其界限分明,这与东汉时职屋德韵大量杂用的现象迥异.可见三国时期职部已分作了两类,职屋一类,德韵一类.

(7)药部

东汉时期,药、铎两部就多有合用现象.到了三国时期,药、铎两部已合为一部.考察《全汉赋》三国时期的赋文用韵,我们没有发现药部独用的韵例,在总共两处药部字作韵脚的韵例中,药部字均与铎部字合韵,足见药部与铎部合并的迹象.

(8)屑部和曷部

东汉时期的月部到了三国时期分为了屑、曷两部.屑部包括屑薛月黠四韵字,东汉质部的屑(结)、薛(设)、黠(八)三韵系字转入屑部.曷部包括曷末辖三韵字.考察《全汉赋》中三国时期的用韵,除一次曷韵字“渴”与月、薛韵字杂用外,其余月部用韵,均是屑、曷两部分用,可见月部到了三国初期已显出分化迹象.

(9)质部和物部

考察《全汉赋》三国时期的赋文用韵,我们发现质物两部的关系虽未变化,但质部的范围缩小,其中屑(结)、薛(设)、黠(八)三类字已转入了屑部.同时,质物两部与脂微两部的去声字仍有较多交涉.

语音随时代而转变.考察《全汉赋》的赋文用韵,我们发现其间包含的三个时期的韵部系统的变化很大.总体说来,有三个方面:

首先,韵部类别上:两汉时期的韵部面貌仍接近于《诗经》时代,共有三十一个韵部,而到了三国时期,韵部的类别有了很大的变动,有些韵部产生了分化,如之部分作之、哈两部;职部分作职、德两部等;有些韵部产生了合流,如药部和铎部合为了一部.

其次,字类的归属上:三个时期均存有韵字流变的现象,这些小范围的韵字流变正是后来韵部分合的前兆,这正体现了语音演变的规律:语音的演变不只是连续式音变,还有离散式音变.

最后,声调上的变化:我们知道,《诗经》时代四声就已可辨,到了西汉时期,赋作家们押韵更是四声有别,然而个别韵部的四声还未齐备.东汉、三国时期,是声调的发展期,阳声韵的仄声字逐渐多了起来.